APP下载

B站短视频中的后亚文化研究

2020-05-03胡炜莘

视界观·下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短视频新媒体

胡炜莘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为亚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新的载体,网络原创视频中所展现出的青年亚文化,在主流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影响下显得错综复杂。本文以弹幕网站Bilbili系列短视频《朱一旦的枯燥生活》为例,探讨新媒体语境下后亚文化的转向与发展。研究认为,网络短视频会在其反叛化、个性化与收编之中达到一种平衡,形成商业、艺术与意识形态混合的格局。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短视频;新媒体

一、新媒体语境下的亚文化

在过去关于亚文化的经典学说之中,美国芝加哥学派习惯从“种族、越轨、融合”概念出发,而英国的文化研究学派则更倾向于用“阶级、抵抗、仪式”等关键词来描述亚文化现象。在新媒体时代,亚文化的特征形态都与过去有了较大的不同,部分学者提出了“后亚文化”的概念。这些特征在以青年用户为主的弹幕网站bilibili(简称B站)之中有所体现。

目前学术界对于B站的亚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弹幕文化,亚文化与商业关系以及受众的研究。部分研究忽视了文化的语境问题,且当前也少有关于网络短视频中的亚文化的内容。鉴于此,本研究主要选取了B站系列短视频

《朱一旦的枯燥生活》作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对短视频视听内容和受众的分析,来探讨在商业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当代中国网络短视频中青年亚文化的存在状态及转变。

二、短视频独特的亚文化风格分析

菲斯克认为,风格是文化认同与社会地位得以协商与表达的方法手段。而亚文化群体正是通过“风格”来确定群体属性和文化认同。在《朱一旦的枯燥生活》中,强烈的风格使其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与记忆度。

《朱一旦的枯燥生活》基本上为一分钟一集的故事,故事内核大多类似,讲述无聊空虚的富人朱一旦,看着芸芸众生的忙碌、窘迫、媚俗,偶尔恶作剧式地操纵别人的人生。

系列视频之中,创造出了大量的代表性符号, “劳力士”就是其中之一。“劳力士”是富人身份标志的象征,一旦它出现,即预示着戏剧性的翻转情节将要来临。平凡的普通人往往臣服于劳力士所代表的财富与权力之下,遵从富人的支配。在富人圈子里,“劳力士”则是地位和话语权的象征。

剧情中也充斥着大量对于财富生活的讽刺,有钱人与小人物的对立感尤为强烈。游手好闲的员工可以躺在办公室玩耍,只因他是朱一旦远方亲戚的孩子;路人想方设法的要女孩微信未果,朱一旦伸出带着劳力士的手就可以轻松要到。有钱人朱一旦“不经意间露出”劳力士,一切困难便迎刃而解。但在小人物的生活之中,一切努力则显得徒劳而笨拙。

从作品内容上看, 《朱一旦的枯燥生活》系列无疑体现出一种“丧文化”的特征。这种以颓废、讽刺为核心特征的“丧”明显有悖于正统的主流文化,甚至正面挑战主流文化对青年人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等形象预设和发展期待的权威性,充满着对于社会主流认知的“逆反”心理。

三、被商业文化预设的亚文化风格

随着全球化与消费主义的兴起,今日的商业逻辑与亚文化己然不是赫伯迪格所说的“收编”与“被收编”的生死关系,反而呈现出了一种更为复杂的关系模式。这种复杂关系从作品的制作与营销环节中可以窥知一二

有着亚文化特征的“朱一旦”系列视频实际上由一家新媒体公司所制作,每一个视频的制作都是经过精心考察与包装设计后的结果。

1.广告的精准定位

正如費斯克的理论认为, “电视不生产节目,电视生产观众”。短视频公司将具有相似属性的粉丝聚合起来,并将他们的注意力“售卖”给广告商,以此获得经济利润。

系列短视频之中,广告植入主要以游戏、酒水产品为主,这与视频本身受众群体有关 1-80期的“朱一旦”系列视频活跃在视频评论区、排名靠前的用户大多数为男性用户。除去B站、抖音等视频发布平台,“朱一旦”系列视频还在以男性用户为主的虎扑步行街出现,目前相关话题讨论帖是豆瓣社区的近3倍。

然而,笔者在深度访谈之中发现,粉丝对于视频中的广告行为并不感到反感。如B站网友“天使法兰绒”认为,“制作短视频始终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只要不是一直发广告视频,我是支持短视频作者‘恰饭 (指承接广告商广告以谋取经济利润)的。”而网友“小女子就是秀儿”在访谈中谈到,视频中的产品宣传推广并不让她厌烦,甚至觉得很吸引人。

当今青年人并不反感这种亚文化与商业文化结合的方式,相反,如果植入方式适当贴切,广告在某种程度上还能够加深他们对于视频IP本身的认知和印象,产生认同感。笔者观察广告植入的视频后发现,由于预算的增加,广告视频无论是在拍摄手法或是在故事设计方面,都有较大的提升。商业行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刺激了网络短视频质量的提高和发展。

2.靠近亚文化的营销方式

“朱一旦”原名朱旦,他的真实身份正是这家短视频公司的老板,他的名下确实也拥有许多家公司。以这样的特殊的身份,朱旦曾多次参与了与B站合作的线下推广与宣传活动和网络直播,与B站网友们聊天谈心。

从营销与宣传方面来说,“朱一旦”的团队一直试图显示出其与B站青年亚文化群体之间的密切关系,寻求青年群体的认同感。但实际上, 《朱一旦的枯燥生活》中所显示的亚文化风格,实际上是被商业逻辑有意识地迎合、推动和壮大的结果。

正如马中红指出: “不是亚文化的商品化,而是商品有意图地预设了所谓‘亚文化的风格。”青年亚文化作为一种网络文化表征,己深刻影响到部分网络视频制作和营销的创造环节。将青年群体作为目标受众,从这一群体特征出发是当下网络视频争取市场的一个重要手段。

四、从被动“抵抗”到主动“靠近”

前互联网时代,芝加哥学派与伯明翰学派都认为亚文化是具备“抵抗性”与“破坏力”的。但在当下的青年亚文化中,无论是内容生产者或是观看者,都将亚文化之中的“抵抗”性质逐渐消解,以一种更为主动的态度去靠近主流意识形态。

朱一旦系列视频之中并不避讳政治事件,多期视频中都通过符号来暗指不同国家,展示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达到讽刺效果。如在第36期视频中,将香港比作是朱一旦娇生惯养的外甥,朱一旦对他偏爱有佳,他整天无所事事,却还想着分割公司财产,投靠另一家欧洲公司

暗指英国。这些富有政治色彩的视频作品也引起了主流媒体的关注。

此外,视频也不乏参与社会公益,追寻热点话题的内容。在制作与主流正向价值的相关内容时,视频往往一改嘲讽、黑色幽默风格,变得温情感人。如在题为“劳力越戴,责任越大”的视频中,朱一旦来到重庆忠县,呼吁关爱残疾人群体。而在后续有关“医闹…‘家暴”等视频推出后,朱一旦的形象渐渐从一个只会炫富攀比的无聊富人,变为了一个关心社会、热衷公益的企业家。部分粉丝甚至会主动联系制作团队,从而直接促使团队的选题与内容创作。在部分粉丝眼中,其己然成为了一个发表正向观点,值得信任的媒体。

在青年人的视角中,他们并不排斥主流声音的关注,甚至希望通过主流媒体表达自己的观点,渴望得到主流声音的关注。主流文化直接影响了亚文化的风格,呈现出一种亚文化越来越靠近主流文化,并且“反哺”和丰富主流文化的形态。但亚文化之中的抵抗性在当下的环境之中,却消解成为了一种自娱自乐、自我消遣的“游戏性”。

五、结论

以上这些分析表面,亚文化与主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持续互动,将会对亚文化本身与主流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亚文化与主导文化、商业利益之间不再泾渭分明,而是彼此相互影响,互为存在。青年亚文化价值,也需要我们进行重新审视和评估。

通过研究B站短视频的亚文化,笔者认为,当今新媒体技术赋予青年人更多的话语权,他们的声音被放大,亚文化则以一种更为积极形态参与社会文化的重构,为当今时代提供了一个更为多元开放的视角。我们需要更为重视青年的声音,也需要寻求主流文化如何更好的与青年进行交往和沟通。

参考文献:

[1]陶东风,胡疆锋,亚文化读本[M].2011.

[2]陈一,新媒体、媒介镜像与“后亚文化”一一美国学界近年来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的述评与思考[J].新闻与传播研究(4):115-125+129.

[3]马中红,西方后亚文化研究的理论走向[J].国外社会科学(1):139-144.

[4]马中红,陈霖, 《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一一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J].青年探索,2016.

[5]杜仕菊,刘林,脱嵌与再嵌:新时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包容性重构一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为视角[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No.369 (06):40-45+113.

[6]王晟君,弹幕网站Bilibili的網络亚文化建构研究[J].东南传播,No.135 (11):119-121.

[7]昌道励,网络原创视频的青年亚文化研究[D].暨南大学.

猜你喜欢

青年亚文化短视频新媒体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亚文化对青年人的创作影响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青年消费主体性的建构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本土色彩与跨界对话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