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设计学学科建设的多维思考
2020-05-03汪维丁
汪维丁
摘 要:新时代对设计学学科建设提出新要求,从设计学学科建设的进程,高校设计学学科特色建设面临的挑战入手,高校设计学学科多维思考从四个维度进行分析研究,学科特色“高度”、可持续性“长度”、协调发展“宽度”、“超维”多元化发展四个维度进行思考,强调世界性与民族性、跨界性与融合性、商业性与前瞻性、时代性与使命性,协同性与创新性等学科多维思考,以适应新时代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设计学学科;多维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6-0191-03
Abstract: New era has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design discipline. Cover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esign discipline, it begins with challenges in building features for characteristic design discipline, and discussed the construction of design disciplin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4 dimensions to analytical, which are the "height" of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s and features, the "length" of sustainability, the "width"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the "extra dimension" for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It emphasizes the multi-dimensional thinking of world and nationality, transboundary and integration, commercial and prospective, era and mission, coordination and innovation, etc.,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
Keywords: new era; design discipline; multidimensional thinking
2015年11月出臺了《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1],《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要求,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扎根中国大地,遵循教育规律,创造性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之路,党中央、国务院在充分认识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迈入“新时代”这一历史重要节点的基础上,对我国高等教育任务、使命也适时提出新的要求。2017年1月,教育部等三部委又联合下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教研〔2017〕2号),为“双一流”战略的实施提供了行动指南。提出三个面向: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经济社会主战场、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强调两个突出:突出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科技前沿紧密衔接,深化产教融合。2018年8月教育部等三部委《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教研〔2018〕5号)[2]坚持:特色一流、内涵发展、改革驱动、高校主体。一个明确:学科内涵;一个突出:学科特色优势;一个拓展:学科育人功能;一个打造:学科团队和梯队;一个增强:学科创新能力;一个创新:学科组织模式。两个协同:政策与分工、落实与效果协同。当前我们正处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时代,我国正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
一、设计学学科发展沿革
(一)学科调整变化
工艺美术教育是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起源,上世纪50年代后期,工业美术专业在国内相关院校相继开设。我国实施《中国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至1982年以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学科目录变化主要有四次。1990年第二次公布实施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为“工艺美术学”,1993年变更为“工艺美术设计”,1997年变更为“设计艺术学”,1998年变更为“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伴随着设计学科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方向也经历了巨大变化。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于2011年修订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 ,增加第13个学科类别艺术学,下设艺术学理论类、美术学类、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类、音乐与舞蹈学类5个一级学科,设计学是艺术学一级学科。教育部2012年颁布实施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第四次修订,二级学科有艺术设计、视觉传达、环境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服装设计8个专业,“艺术与科技”专业(专业代码为130509T)是2012教育部颁布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的特设专业。“设计学”可授予艺术学或工学学位。目前,全国有超过130所院校(研究所)开设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其中有21所院校(研究院)开设设计博士研究生专业,另外,还有8个博士后流动站。再加上数量相当可观的本科、高职高专层次教育,设计学拥有全方位、立体化的学科建制。
(二)学科的水平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于2017年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3]。设计学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16所,本次参评16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94所。设计学学科获得“A”和“B”评价的有37所高校,A+2所高校,A2所高校、A-5所高校,B+19所高校、B-9所高校;从学科所处的院校类型看,艺术类院校12所,占32%;综合类院校25所,占68%。从学科建设水平看,获得“A”的只有3所艺术类院校,占33%;其它6所均为综合类院校,占66%。综合性院校和艺术类院校的设计学科建设水平表现出较强的学科竞争力。
二、高校设计学学科特色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学科特色建设方向需凝练
专业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的艺术院系、师范院校的艺术院系、理工农林类大学院系是现有设计学科专业格局的主要四大类别,其专业设置以及人才培养目标本应各具特色,但在实际培养中学科建设方向趋同,多注重实践性人才的培养,学科建设与专业特色、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缺乏各自特色,尚未主动挖掘区域经济社会的优势资源,明晰自身独特的创新发展增长点。各设计学科需依托各高校研究特色领域、区域优势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研究范式与方法、创新研究理论与方式、揭示新的规律与潮流、引领学科发展前沿,各高校学科特色建设方向需凝练。
(二)学科属性交叉壁垒需打破
产生于20世纪新兴学科设计学科,它横跨多个学科,多领域综合,不仅与生产科技息息相关,同时与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学科领域紧密相关,是一门既具有自然学科特征,同时又具备人文学科属性的综合性学科。“设计学”可授予艺术学或工学学位,学科的界定表明了设计学多融合交叉性的学科特性,设计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设计不仅要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的物质需求,还要促进社会文化发展,引导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现有的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美术学院等二级学院建制不利于交叉学科的设计学形成紧密、互助、支撑的“凝聚态”大学科格局,高校需打通学科资源壁垒,强化学科联盟意识。
(三)学科特色建设制度需保障
学科特色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资源、管理、体制等多个方面。因此,学科特色提升背后必然要开辟新的管理制度,建立配套保障措施,充分发挥政策杠杆的作用,引导学科特色建设走向“有机生态圈”,意义在于激励、扶持和稳定。建立与探索校内教师流动机制,成立跨学院交叉学科、研究平台试点。根据研究方向动态化组合,通过平台联合申报特色性项目,学科特色建设需制度保障。
三、高校设计学学科多维思考
学科水平是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大学教学、科研、文化传承、社会服务是学科的基本单元,设计学科范围包含设计史论研究、设计实践研究、设计方法研究、设计创作研究、设计发展与批评研究、设计管理研究、设计政策研究、设计教育等内容。学科特色也是一所大学办学特色的体现,以“质量”为核心的高校内涵式发展,主要是特色发展、可持续和协调发展。维度是人们观察、思考与表述某事物的思维角度,设计学科发展可以从长、宽、高及“超维”的不同维度立体思考,长、宽、高的乘积,“超维”的多元化学科发展更充分。
(一)学科特色“高度”
“高度”即特色,学科的特色高度就是“山峰”“标杆”,要一览众山小,关键是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在有限的资源发挥成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例如:中国美术学院建构了以造图、物、景、境,理论建设为设计学学科方法论体系,建构特有的国际视野和本土人文精神整体和谐发展。南京艺术学院以理论研究引领学科发展与学科交叉,将设计传统与现代并行,将设计理论与实践结合,以人文色彩彰显设计的内涵,以创新姿态实现设计的艺术化生存。重庆工商大学依托学校优势学科特色,以“商+艺术”为特色,跨学科、跨专业融合提升學校的核心竞争力。长江师范学院以“区域文化+艺术”为特色,充分利用学校区域特色进行人才培养。地方高校应结合区位特色,加强学科的重组与整合,汇聚优势资源,叠加并且固化学科建设的区位比较性优势,构建高校设计学人才培养特色与学科特色,形成各高校各具特色的专业特色“高度”。
(二)可持续性“长度”
“长度”即可持续性,注重长远,面向未来的发展,保守与创新兼具,既注重传承又面向未来,与时俱进,注重挖掘和汲取具有民族与地区特色的设计艺术资源,充分利用好区域特色讲好“中国故事”,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发挥学科优势,加强校企合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本土文化的传播,实现设计服务社会的可持续性。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的可持续性及专业发展的前瞻性,师资队伍的建设注重学缘、学科、学历、年龄等方面的建设,构建合理的教师队伍,推动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提高教学水平,注重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实现学科专业发展、师资队伍建设“长度”的可持续性。
(三)协调发展“宽度”
“一个学科的教学结构,就像一部机器齿轮有大有小,传动有快有慢,但必须是和谐的动作,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张道一先生就提出他的学科发展理念。“宽度”即协调融合发展,万紫千红春满园,一枝独秀不是春,共商、共建、共享,设计学科的发展不是“点”与“线”的发展,而是“面”与“体”的发展。加强学科研究与改革实践,从人类认知、生产方式变革、未来教育、艺术范式、设计创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思考与改革,不断整合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范式,提升创新能力、增强服务能力,坚持设计知识的先进性与前瞻性,设计内容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将设计理论与实践结合,协调发展学科理论、实践、发展与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等的宽度。
(四)“超维”多元化发展
从长、宽、高的可持续、协调、特色发展到多元化“超维”发展。在全球化、智能化、信息化的背景下,以服务社会发展为目标,统筹资源配置和学科发展,紧跟时代脉搏,加快国际化战略实施,以适应新时代对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要求。紧跟时代发展的要求,积极应对全球格局下的大数据时代、AI、5G、AR、VR、MR、HR虚拟技术、交互式信息时代带来的多种模式的转变,构建协同创新体系,以学科、人才、科学、科研四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设计学学科核心任务,面向科学前沿、传承文化、创新发展、适应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应对知识快速更新、更替时代、终身学习、与时俱进,实行多学科、多专业、多方向的跨界、融合、资源共享,实现多元化的发展。强化世界性与民族性、跨界性与融合性、商业性与前瞻性、时代性与使命性,协同性与创新性,艺术性与科学性等“超维”思维,加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与资源,学科声誉与特色发展,以适应新时代多元化发展。
设计之本立足于人类自身与造物之间的关系,立足于创造生存、生产与生活的美好。围绕设计学科的发展定位,优化人力、物力资源的配置,构建科学的管理机制,营造设计学科建设发展的外部环境。实现学科的错位性与差异性发展,打破学科壁垒,科学整合、交叉优势学科资源,科学规划布局,提升学科内涵式发展,以教学改革促进学科提升。打造学科特色“高度”,建构学科可持续性“长度”,拓展协调发展“宽度”,实现学科“超维”多元化发展,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EB/OL].
[2]http://www.moe.gov.cn/jyb_xxgk/zdgk_sxml/sxml_gdjy/gdjy_syljs/yldxxkjs_zcwj/[EB/OL].
[3]http://www.cdc.due.c/xwyyjsjyxx/xkpgjg/283498.shtml[EB/OL].
[4]王晓芬.设计学科体系建构探析[J].艺术研究,2014(5):102-103.
[5]周超,祝遵凌.“双一流”视域下行业高校特色学科研究——以林业类高校设计学学科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8(11):63-65.
[6]杨钢.“艺术学升门”背景下设计学学科定位与学科发展[J].西北美术,2018(1):107-110.
[7]周志.从范畴、路径与导向看设计学科的间性特质——兼与祝帅兄商榷[J].美术与设计,2019(1):143-148.
[8]张作岭,崔明石.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路径选择[J].中国高校科技,2019(7):52-55.
[9]格桑多吉旦曲.地域性与当代性关于艺术设计学科特色化建设的相关问题研究[J].西藏艺术研究,2017(1):29-35.
[10]郭晓.道器合一造化天成[J].艺术教育,2014(8):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