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实践课课程改革中的系统构建

2020-05-03袁红盛浩张亮段良霞欧阳凯黄运湘王翠红

高教学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系统构建混合式教学

袁红 盛浩 张亮 段良霞 欧阳凯 黄运湘 王翠红

摘  要:应用型专业人才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以下简称农资)专业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其综合技能实习课程是实现该类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能更好的促成传统农业院校农资专业综合技能实习课程改革,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具体实现路径可分“三阶段”进行,即第一阶段的多媒体+标本馆教学,第二阶段的微课程+野外实践教学,第三阶段的慕课+实验室教学。该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的确定,极大的提高了农资专业学生的对口就业率,实现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系统构建;综合技能实习;农业资源与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6-0091-03

Abstract: It is the needs of the time to cultivate special talents for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major, and the course of professional comprehensive skills practice was an important way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talent cultivation. Teaching mode reform of blended can better to push through the reforms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And the first stage is multimedia and herbarium teaching. The second stage is micro courses and field practice teaching. The last stage is MOOCs and laboratory teaching. Date of employment statistics from graduated students shows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lended teaching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graduate employment rate, and the job suited rate was up to 90% in 2017.

Keywords: blended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 comprehensive skills practice;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近年來,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出现新的特点,从而对现代科技和农林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和期望。农业资源与环境(以下简称农资)专业人才培养是该类型人才培养的骨干学科。湖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湖南农大)资源环境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是老牌专业,综合实力在全国农业院校中排名第七。为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展开分析探索,力求人才培养从理论课堂走向实践。该改革过程遵循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提出“四代教学理念”,即传统农业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经历了“书本教育”、“教材教育”、“辅导案例教育”等阶段[1-2]。至今,为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认知发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混合式教学方法及理念崭露头角,其具体过程和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引导、教学方法、教学效率等方面,这方面的理论课程实证研究不胜枚举,如2017年混合式教学课堂调查报告就指出:线上线下同步教学的前3-6个月,学生实践能力及考试能力的学分绩点同比增长了30%[3]。

综上可以看出,混合式教学在针对技能实习课程的研究资料较少。面对社会和市场应用实践型人才需求的严重不足,本文首先从普通视角挖掘混合式教学在传统理论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实践教学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寻求混合式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课程改革中的有效实现路径,以期构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混合式教学体系,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混合式教学在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问题

(一)混合式教学具体方式的选择

现今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的背景,这也是其与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最大的区别。即“互联网+教育”是混合式教学模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此基础上,各种教学辅助工具、软件出现,如“雨课堂”、“课立方”、“超星学习通”、“蓝墨云班课”等,微课、慕课等翻转课堂、线上线下课堂等教学方式出现。方式多样,各单位怎样根据学校特色与专业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也即混合式教学有没有存在普遍推广的模式?任课教师怎样选择适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知之非难,但确实行之不易”。难易之别在于教学属性。简言之,这需要提前考察课程性质、班级人数等具体教学环境因子。如班级人数20人以内,课程实践性较强,可选用智慧教室平台,针对线下引导教学视频,分组边讨论、边答疑。

(二)混合式教学效率的长效保持机制

混合式教学效率在前6个月学生的学分绩点中得到了有效体现,但之后的效果却不容乐观。有调查报告显示,混合式教学课堂6个月后,学生的学分绩点每月只同比增长2%-6%,更甚至出现停滞不前或负增长的情况[4]。怎样打破这个“保鲜期”,增加长效刻不容缓。因此,传统农业院校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课改不能盲目跟风,而应该循序渐进,由点到面,逐步建立一个准确的、完善的认知过程和学习体系,以期使学习者能构建一门课程、一个学科的知识体系。该知识体系构建组分主要指,见图1。

通过该知识体系构建,既可增加混合式教学效率的保鲜期,提高教学品质,又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尽早确定未来阶段的学习目标(如考研深造等),主动安排学习。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转变控制

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课堂控制多用于理论知识点的讲解和剖析,实践过程较弱,学生持“学习无用论”者较多。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老师角色从“传道授业”者转变为到强劲的“引导者”,引导思考、引导实践、引导设计,从而使学生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调动,线下课堂教学参与度高,打破了传统的学习无用论的认知。同时,从答疑、讨论等环节,使得同学对老师的感官也从传统的尊敬老师变为敬佩老师,有利于老师形象的改善。同时,也可建立评价系统实时监控、推进教师新教学模式改革。如针对课程不同篇章调整评价系统,建立教学过程动态化评价体系等。

二、混合式教学在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必要性

国际层面上,面对全球化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挑战,国家层面上,面对市场对应用型技术人才需求的的高速增长趋势,推动符合国际与国内潮流发展趋势的课程教学改革趋势尽显。由此可见,本文“一”中分析的问题不仅仅是混合式教学模式普遍性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目前人才培养中不符合社会市场需求的主要原因。因此,高校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改革有其必然性,首当其冲,必须增加理论、实践课程教学比例划分,其次应改革实践教学方法,运用混实式教学,使学生能真正学到东西。以下,以湖南农大农资专业综合实习课程为例,展示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该课程中的实施路径(包括路径选择原则、依据、具体方法等)。

三、混合式教学在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实现路径

根据农资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在第6学期进行专业综合技能实习,实习的目的,一方面是加深学生对主要农业土壤类型和特性、农业资源与环境的状况及主要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营养特点的认识,训练学生对主要农作物栽培、施肥和田间管理的操作能力;另一方面是在大学理论学习和教学、生产实习的基础上,走向教学、科研单位或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在教师、科研人员及农技推广人员的指导下,从事较系统的专业科学研究、农技示范或推广工作的实训和练兵,以培养学生较全面和扎实的专业技术工作能力,为走向工作岗位、适用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期间,展开混合式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经之路。其具体实施路径可通过以下几个阶段逐级实现。

(一)第一阶段:多媒体+标本馆

农资专业综合技能实习是学生课堂理论知识走向实践的必要环节。该环节的实现路径多样,传统教学往往一步跨越,学生难以抓住知识要点,形成“你教我明白,换个地方一抹黑”的困境。湖南农大资源环境学院农资专业尝试“多级推进”的教学模式,逐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该教学模式的第一阶段即为“多媒体+标本馆”教学。

多媒体技术包含文本、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影像等方式,图文并茂。加之标本馆实物标本、展板展示,很容易使学生形成知识点的系统认知。多媒体技术应用中文本、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影像等资料在全国农业院校中大同小异,特色在于湖南农大自主拍摄编辑的《湖南土壤》电视片及“土壤及岩石标本馆”。

《湖南土壤》电视片是结合湖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汇总及有关土壤教学、科研工作拍摄的。本片包括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系统中主要土壤类型的成土条件、剖面特征、理化性质及其改良利用等内容,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湖南省的土壤资源概况,对农业院校教学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为符合时代发展,2019年《湖南土壤》第二代纪录片正在紧张制作中,素材收集主要来自科技部2014年启动的“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我国土系调查与土系志编写——我国中西部土系调查与土系志编写”,见图2。

湖南农大资源环境学院土壤及岩石标本馆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2008年改扩建使之占地344m2[5]。2009-

2019年,在张杨珠教授带领下,土壤研究所全体老师致力于馆藏标本丰富和扩建工作。目前,中国土壤厅108m2,由中国土壤图塑胶模型、展板、土类整段标本(40个)组成。湖南土壤厅面积236m2,由湖南土壤图塑胶模型、展板、水稻土整段标本、旱地土壤整段标本、山地垂直带谱土壤整段标本(260个)、新生体/结构体标本(近1000个)组成。岩石矿物厅100m2,由展板、岩石标本、矿物标本(包括农用矿物标本)(共计615件)等组成。土壤及岩石标本馆是最好的自然历史资料保藏库之一,对农资专业综合技能实习而言是很好的教学、科研基地,有利于学生建立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第一阶梯。

(二)第二阶段:微课程+野外实践教学

微课程教学是当今“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下的必然产物。其主要优点在于片段式教学,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强化效果。与传统教学相比,既节省了时间,又增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示例:针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综合技能实习中的“野外土壤辨识”,可先播放微视频内容,视频片段包括“花岗岩红壤及剖面辨识”、“板岩红壤及剖面辨识”、“第四纪红土红壤及剖面辨识”,每节视频后提出相关问题供同学思考。每播放完一节微课,即进行野外现场剖面挖掘、剖面形态辨识、土壤性质分析与利用等内容讲解。老师讲解完毕,同学展开现场讨论,回答视频提问。

(三)第三阶段:慕课+实验室教学

慕课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农资专业学生在完成第二阶段“微课程+野外实践教学”后,会采得相关土壤样品和植物样品。其中,土壤样品经前期处理制样后,需完成其室内实验室分析检测,用以印证第二阶段的微课+野外实践教学内容的正确性。以湖南农大农资专业的学生为例,每年参加专业综合技能实习的学生在50-70人之间,每人在第二阶段教学中采得的土壤样品在8-12个左右,合计土壤样品400-840個,每个样品的检测项目在6个以上(包括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pH、容重、水分等)。如此大的实践教学项目,纯粹的由老师进行实验室教学工作量巨大,且难以验证学生掌握程度。慕课正好能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先组织学生观摩视频、完成预习、琢磨原理与方法,再结合实验室分析现场讲解、巡查指导、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四、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与结语

根据农资专业教学计划,对2018届51名学生进行了第一、二阶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学生反映效果较好。其中,27人考入相关研究院所、高校展开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如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1人自主创业,1人选调,1人入伍。11人通过用人单位考核成为相关农业/国土事业单位、农技/农业发展公司、环保科技公司的专业教学、技术、工程人员,如仪器设备公司、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其他6人进入商服业。由以上学生毕业走向数据统计可以看出,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湖南农大资源环境学院农资专业实践课课程改革中前景可期、效果可取,专业型人才培养率达75%。未来只要不断摸索、调整第一、二阶段教学形式,促成第三阶段,高校实践类课程改革体系必将更趋于合理,有利于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万昆,杨秦川.混合式教学中学习者知识建构的实证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8,38(6):29-35.

[2]肖国香.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形势与政策”课程“一纲三维六化”教学模式探究[J].高教学刊,2019(4):103-105.

[3]Goodyear V, Dudley D. I'm a Facilitator Understanding What Teachers and students Do within centered Physical Education Models[J].Quest,2015(3):274-289.

[4]张强,张琬茂.设计类课程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分析[J].高等教育在线,2019(1092):141.

[5]廖超林,张杨珠,黄运湘,等.教学、科研和科普的重要基地[J].土壤,2011,43(3):498-500.

猜你喜欢

系统构建混合式教学
新时期配网自动化系统的构建探究
电视演播室系统如何提高安全性
多元与协同: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主体关系的路径选择
赛课网络平台混合式教学在居住空间设计的应用
离散数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高校图书馆资源发现服务系统体系构建探讨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