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院校学生国学素养培育的途径探析

2020-05-03刘凌宇王小路宁南迟梦雅左军

科技风 2020年13期
关键词:途径研究中医药院校

刘凌宇 王小路 宁南 迟梦雅 左军

摘 要:在中医药院校中开展国学教育、提升国学素养有助于学生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具体可在校内开展国学选修课、线上网课以及将国学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在教学方式上还应适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并通过举办传统文化类的校园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来提升学生的国学素养。

关键词:国学素养;中医药院校;途径研究

国学一词在近代主要是指针对“西学”而言的“国故之学”,今天国学的概念已经超越了这个范围,有了更广泛的内涵,国学为一国固有之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统称,是先贤前辈流传下来的学术瑰宝和珍贵的文化遗产,即季羡林先生所说的“大国学”的概念。国学深深的影响着国人的审美取向、价值观念、思想道德以及民族性格。而国学素养即通过对国学的学习掌握从而获得的修习涵养、道德素质。对国学教育的重视有助于树立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我们要实现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首要前提就是要了解自身文化,通过对国学的学习无疑能够达到此作用。

而中医药院校与其他高等院校相比有其特殊性,中医药理论体系与国学二者之间交叉共融同属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最具有典型性和旺盛生命力的传统文化代表,因此在中医药院校开展国学类课程有其独特的优势。

一、开设国学类选修课,拓展中医药院校学生的文化视野

以我校为例,近年来开设了一系列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的国学类选修课,而且此类课程还在不断增加,加之原有的传统文化类课程,现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国学传统文化类的选修课群。此类课程主要是通过对国学中儒道经典的选读提升学生的国学素养。在现阶段的中医类院校中普遍开设《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等经典医籍的专业类课程,但要全面提升中医药院校学生的国学素养仅靠这类课程的学习还是不够的,古之名医大多具有深厚的文史功底和高尚的医德修为。正如孙思邈在《大医习业》中所言,除了熟读医学经典之外还“须涉猎群书”,因为读了儒家的“五经”方能知仁义,读“三史”才能知古今之事,读了诸子之书才能够“默而识之”。

因此在有限学时下国学类课程内容应适当向儒家、道家经典倾斜是医学类院校的必然选择。首先儒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文脉,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已经深深的烙印在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而同时儒家思想又和中医学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精诚”都是中医必备的品质,而中医的“阴平阳秘”的思维又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同时孙思邈提出的“大发恻隐之心”又与儒家思想中的“以人为本”相契合。而另一方面中医历来就有“医道同源”一说,老子的“清净寡欲、精以养生”、“道法自然、顺应四时”,庄子的“清静无为、依乎天理”、“齐万物、天人合一”的思想都对中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通过对儒道经典著作文本的讲解既让学生了解了国学思想又可加深巩固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深刻理解。

二、线上线下課堂教学相互配合补充

截至到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8.54亿,而在网民中学生比例最多,占26%,截至到2019年6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到了2.32亿,互联网加教学这种优质资源共享的方式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高校的必然选择。因此在校内线下选修课的基础上,中医药院校还可开设一系列的线上选修课,充分利用优秀的网络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国学类课程作为线下课程的补充。

三、在思政类课程中适当融入国学教育内容

国学教育还可融入到高校思政类课程教学中,高校思政类课程授课时间从大一至大四,且为全校学生必修课,而高校思政类课程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脉络,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应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中国历史传承的优秀国学文化就是中国的重要国情之一,因此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国学进行有机的融合,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经典人物、传统故事与思政类教育有机的融合起来,既起到德育的作用,又能提升学生的国学素养。

四、不断改进国学类课程的教学模式,精炼教学内容

在教学方式上还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而不是简单的阅读文本灌输式教学,要在理解经典的基础上加以引申引发学生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可在课前让学生自学文本,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从文本入手而不局限于文本。

可更多的借助通讯交流手段,课下通过微信课堂群或者其他通讯方式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例如在某课的班级群中的就有学生提问《红楼梦》中曹雪芹对儒释道的态度是什么样的?这就是一种发散式思维的提问,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以此为主题就可让学生课下查找资料课上进行分组讨论,以学生的兴趣为着眼点,让学生真正的对国学产生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同时也可在班级群中定期发布电子版的学习资料以及学习视频,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五、课下活动营造良好校园氛围

可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实践活动,例如知识竞赛、社团活动、征文活动、书法活动,定期组织开展以国学为主题的讲座,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国学的接受度和认同感。同时可以借助现代网络平台在校园网或者微信公众号平台上定期发布传统文化中人物生平以及经典故事相关内容,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研究项目(课题号:SJGY2017060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支持计划”项目《文化传承主旨下中医药院校传统文化课程教育模式构建研究》

猜你喜欢

途径研究中医药院校
《中药学》课程的教学体会
以供给侧改革为引领,提升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中医药院校师生关系影响因素的年级差异研究
西南边疆高等中医药院校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
有线电视技术与宽带技术融合发展途径之研究
中医药院校开展ESP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中医药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提升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途径研究
夹江县农村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途径研究
新形势条件下的企业工会作用发挥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