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虚无主义的传播机制与应对策略
2020-05-03谢悦
谢悦
摘要: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已成为社会大众获取讯息、探求新知的重要平台,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这个大趋势下,虚无主义也巧借新媒体扩大受众面,扩散影响力。本研究根据拉斯韦尔的5W线性传播模式对新媒体场域下的虚无主义进行审视和分析,并提出新媒体环境下消解虚无主义的策略,这对遏制虚无主义的传播、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虚无主义;新媒体;传播
中图分类号:C912.67;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4-0075-03
随着新媒体在当今时代的普及与广泛应用,信息的传播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多方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显现,虚无主义看准时机,借助新媒体在中国扎下根来。虚无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处于现代社会的人们无法平衡物质与精神两大砝码,在物质方面人们欲望不断升级,而在精神上却陷入了举步不前的境地。在新媒体背景下,剖析虚无主义的传播机制,不仅可以有效遏制虚无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还可以净化网络空间,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
一、虚无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表现
虚无主义蔓延是现代人精神生活所面临的一大困境。在当代中国,虚无主义主要表现为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政治虚无主义。
(一)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建立在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形而上学方法论之上。历史虚无主义者一方面,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帜,歪曲党史、革命史和国史,否定中华传统文化,断裂式看待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过渡;另一方面,对以往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目的性地进行反向解释,如重新塑造袁世凯、慈禧等人物,把他们说成是英雄人物;恶意中伤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国家领袖,夸大领袖在探索革命与建设道路中的错误。从本质上看,历史虚无主义者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否定革命的进步性,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
(二)民族虚无主义
民族虚无主义是从种族根源上虚无自我,表现为随意否定本民族文化传统,主张民族同化。民族虚无主义者将文明简单分为传统和现代、落后和先进、愚昧和祛魅,认为我国的黄土文明属于落后愚昧一类,他们还否定民族文化精神和历史发展,抛弃民族自信和自豪感[1]。民族虚无主义者宣扬中华民族是劣等民族,歪曲民族形象与民族精神,否定爱国主义精神,主张以西方“优等”模式拯救中国的“劣等”模式。但是对于现实的民族问题,民族虚无主义者却视而不见,或者将其归为文化结构的稳固性上。
(三)政治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在政治领域带有强烈的政治利益诉求。从广义上来看,政治虚无主义者以无政府主义面目出现,反对一切政治权威,企图依靠宣扬无政府、无国家来达到反对强权、建立自由平等的革命乌托邦理想社会的目的。从狭义上看,党内建设中发现的各种虚无倾向都属于政治虚无主义范畴。党内部分高级干部无视党中央权威,淡薄“四个意识”,大搞权利腐败,污染党内生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2] 。如果党内干部都忽视党的领导,那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党的领导的要求就无法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二、基于5W模式的虚无主义传播机制
用5W模式来阐释信息传播过程是由拉斯韦尔首次提出的。在拉斯韦尔看来,信息的传播是按照传播者(Who)、讯息(Say what)、媒介(In which channel)、受传者(To whom)、传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s)这五个要素顺序传递的,虚无主义的传播链也包含这五个要素。
(一)控制分析
传播者是传播行为的第一环节,既可能是内容的生产者,也可能是事件或者观点的转发者。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可以交互性和分众性传播,形成多元化传播主体。首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开放的国际环境下,通过宣扬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不断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争夺话语权,制造理论陷阱,企图达到西方和平演变的战略目的;其次,有些学术研究者打着促进学术交流的幌子,在各种平台上发布虚无主义观点,成为虚无主义的辩护者。如郭世佑在改版前的《炎黄春秋》中发表言论,认为当前学术界讨论的历史虚无主义是根本不存在的;最后,新媒体为普通大众参与各种话题的讨论提供了便捷渠道。面对信息的大爆炸和社会生活的压力,人们辨识信息真假的能力不足,这就为那些动机不纯的信息制造者传播虚无主义提供了可乘之机。在不明就理的情况下,普通大众也会参与到借助新媒体形成虚无主义话语圈的行动之中。
(二)内容分析
传播内容是传播过程中得到传递的东西,也是传播者借以影响接受者的手段。虚无主义传播的主要是传播违背历史事实、反民族、反党反革命的内容,其目的就是否定中华文明和中国革命史,从而削弱国民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的自信,动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当然,这些内容的传播与新媒体的碎片化特点有关。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没有時间也没有精力去讲究证据推理,对碎片化的表达方式甚是喜爱。虚无主义在传播中也顺应了这一趋势,借助各种新媒体平台,常常断章取义,在脱离当时的背景环境下去解读释义,以达到攻击当下的目的。“一些碎片化的只言片语所产生的累积效应,形成一种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舆论氛围,更容易迷惑人”[3] 。而且各种“愤世嫉俗”的言论、“别出心裁”的观点也能引发人们的好奇心,吸引人们的眼球。大众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轰炸,极易激发集体情绪,形成舆论风暴。
(三)媒介分析
媒介是让传播者与受传者产生联系的一条纽带。在新媒体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足不出户就可以接收到各种信息。虚无主义支持者也借助互联网通过微博、微信、网络直播等平台宣扬其主张,在平台上发布消极言论以期形成社会舆论,对处于压力之下的社会大众产生影响。如2013年9月1日,一名网友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关于卖长沙臭豆腐的信息,并配上国家领袖毛泽东的图片,图下标文“香飘万里,遗臭万年”。这条微博在网络空间中迅速传播,甚至作为一个笑话在人群中传开,影响极为恶劣。新媒体“多对多”的传播方式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分享自己的生活,但从反面来看,一旦错误信息充斥于新媒体空间,其造成的负面效应也会更加明显。
(四)受众分析
受众是接收传播内容的人。虚无主义最开始只是在知识分子圈内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得到讨论,但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虚无主义的受众面扩大到普通群众,具有广泛性、混杂性、隐匿性特征。首先,受众既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既可以是城里人,也可以是农村人。其次,由于受众有个体性,所以每个人对虚无主义都有自己的看法。最后,有些受众发表观点的平台是不会显露其真名的,每个人都以一个虚假的网名在发表自己的看法,所以这样的受众是有隐匿性的。为了迎合大众、吸引大众,虚无主义在传播过程中添加了稗官野史或者猎奇观点以哗众取宠,并且用大量妖魔化的故事来否定历史传统。人们都有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都有窥探隐匿事物以满足自我娱乐的心理,这种心理会驱使人们走进虚无主义设下的圈套,使他们既成为受众,也不自觉地成为传播者。
(五)效果分析
从微观上来看,虚无主义的传播在认知、态度、行动三个层面影响了受众。受众通过点击阅读虚无主义相关文章及言论,了解其中信息,在脑海中形成初步印象,这属于认知层面;有些受众会对相关文章及言论作出回应,站在自己的立场说明自己的观点,这属于态度层面。有些受众为了表明自己对虚无主义的支持,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会努力虚构其他证据,作出行为回应,如调侃雷锋精神、销售配上了戏谑文字的英模画像等。从宏观上来看,虚无主义的传播对整个社会也造成了不良影响。它破坏了网络舆论空间的生态平衡,在生态失衡的情形下,各种意见尖锐对峙,互相声讨,安定的环境无法得到维持。新闻媒体是舆论的载体和扩大器,经过新闻媒介广泛传播的意见,往往会成为社会舆论的主流[4]。虚无主义的传播涉及爱党、爱国的政治立场问题,失实信息的传播容易引发受众对党和国家的不满,引起社会动荡。
三、新媒体环境下应对虚无主义的策略
虚无主义借助新媒体蔓延开来,给人们的精神生活造成了消极影响,所以在新媒体空间遏制虚无主义的生长、维护网络空间内的意识形态安全是十分必要的。
(一)坚持以唯物史观抵制虚无主义
马克思开创的唯物史观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科学结合在对社会历史的分析之中。马克思指出,要从实际出发去理解人和历史,不可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想随意捏造史实,历史目标的实现也必然要依靠革命手段,而虚无主义与唯物史观的主张正相反。虚无主义宣扬者热衷于主观臆断,采用后现代主义史学叙述方式随意更改、剪裁史实,以碎片化细节和个案分析来窥视一切问题。加强对大众的唯物史观教育是抵制虚无主义的必要措施。首先,党员同志要发挥带头作用,运用唯物史观指导工作和生活,坚决批判虚无主义;其次,研究人员也要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立场,避免打着科学的幌子散布不科学的言论;最后,要在网络新媒体上开设关于唯物史观宣传教育的专栏,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达到普及效果。
(二)加强对大众价值观的引导
任何一种社会思潮都建立在一定的价值导向之上。虚无主义的泛滥使整个社会弥漫着腐败堕落之气,在这种环境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必要。价值失序的社会是虚无主义滋生的温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效整合社会意识的媒介,也是社会系统正常运转的保证。首先,要借助各种形式的新媒体平台展开主题宣传,引导大众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要发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扩大示范效应;再次,在网络空间中既要避免“一言堂”让社会大众产生反感,又要在多元社会思潮碰撞中固牢主导意识形态;最后,坚决反对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则的错误思潮,虚无主义阻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必须遏制虚无主义的广泛传播。
(三)强化网络监管力度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治理虚无主义在网络空间的传播,首先要提高监管技术,既要对自媒体平台进行实时监测,又要跟踪信息,及时过滤不良信息;其次,培养意见领袖。在引导舆论的过程中,意见领袖是能产生影响力的最活跃分子,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人气或者威望影响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培育一支优秀的意见领袖队伍,可以从青年大学生、黨员干部、社会名人中寻找政治觉悟高、理论知识扎实、熟悉网络舆情传播规律的人,对他们进行培训,使其发挥遏制流言的作用;再次,加强对大众的网络媒介教育。媒介素养的提高关乎大众甄别网络讯息的能力。了解真相的人们会主动拒斥虚无主义观点,从源头掐断虚无主义的传播链;最后,健全互联网领域的法律法规。要实现依法治网,就必须补齐法律监管网络的漏洞,完善网络舆论监管制度。
参考文献:
[1]张灿.虚无主义的中国样态及其批判[J].思想教育研究,2018(9):61-67.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02.
[3]李艳艳.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新特征[J].思想教育研究,2015(7):35-38.
[4]汪惠怡.反转新闻的特征分析与解决对策探讨[J].新媒体研究,2019(4):15-16.
[责任编辑: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