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师范类院校应用化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2020-05-03陈诗萍施庆彭亦如

科教导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

陈诗萍 施庆 彭亦如

摘 要 为了响应党和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和适应学校建设新工科需要。基于师范类院校尚未形成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及缺乏强硬的软硬件支撑建设现状,文章提出了应该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软硬件资源建设三方面进行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教学理念,建设师范类院校应用化学专业教育融合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潜力的人才。

关键词 师范类院校 应用化学专业 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20.02.030

Training Mode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in Applied

Chemistry Specialty in Normal Universities

CHEN Shiping[1],SHI Qing[2], PENG Yiru[1]

([1]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s Science,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7;

[2]The Fourth Middle School of Fuzhou, Fuzhou, Fujian 350007)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the call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for "mass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on" and meet the needs of schools to build new engineering major for University.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that has not yet been formed system in normal colleges and the lack of enough hardware and software facility support. In this paper,we proposes that reform should be carried out from three aspects: training program, curriculum and software and hardware resources construction. We persist comprehensively the people-oriented, knowledge, ability and quality education concept to build a new model for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chemistry professionals in Normal colleges. Thereby, some talents with strong innovation spirit and entrepreneurial potential would be cultured.

Keywords normal colleges; applied chemistr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 training mode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任务与措施等重要内容。[1]在2017年,教育部出台《新工科建设指南》,提出“培养德学兼修、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完善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工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2]可见,近几年我国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格外重视,这对师范类院校的应用化学专业建设与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新要求与新挑战。目前在全国共有100多个应用化学学科点,170多所高等院校开办了应用化学专业。[3]每所院校皆有属于各自的专业发展文化背景与特色办学的需求,师范类院校构建应用化学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应具有自己的特色,但在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中不免遇到一些问题。

1 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时存在的问题

1.1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

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還停留在普适性、通识性层面,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细节上,尚未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4]目前许多院校也没有足够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甚至一些院校把它当作是应付国家教育部门的临时性要求,导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滞后与不完善。院校缺乏高效率的统筹工作体系,如各单位各不相谋,缺少有效的交流沟通与协调合作,使资源难以有效整合利用,管理难以统一规划,这也是无法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因。

1.2 课程设置与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内容脱节

目前绝大部分师范类院校仍以专业课的教学为教学教育的核心任务,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寥寥无几,其课程形式也只是以教授创新创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主,甚至仅仅粗略地结合一些成功创业人士的案例,明显缺少让学生亲身接触创业实践的课程,这将直接制约着应用化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此外,许多师范类院校缺乏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系统指导性教材,教学内容随意性强,对本科生的创新创业指导性差,导致课堂难以收获应有的教学效果。

1.3 缺乏优秀师资队伍及教学条件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综合性强、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模式,要求授课教师有丰富的研发、管理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5]应用化学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实践经历往往不足,虽其专业理论基础深厚与科研实力强大,也难以填补创业实战的缺失,可见建立一支足以胜任新时代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卓越师资团队是非常困难的,这对培养本科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自然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师范类院校在创新创业教学方面硬件的投入不足,导致大多创新创业项目只能止于理论层面,无实践平台,无法进一步可操作的实践。理论离开实践,也只能是空谈,这也将成为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瓶颈之一。

2 新工科视域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思路

2.1 培养方案的设置

培养方案以“基础厚、口径宽、知识广、重实践”为指导思想,在不削弱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展开,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以实现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从师范类院校应用化学专业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及自身特色出发,结合对大学生创业理论、技能和素养的基本要求,健全創新创业教育机制,激励学生踊跃参与各级各类大学生创业竞赛活动,为其积累创业经验,增强自主创业意识与创业实践能力,提高日后创业成功率。同时,将创新创业理念贯穿于应用化学专业教学之中,将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机制的“素质拓展”部分,使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和应用化学实践教学切实有效连接,形成本校应用化学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

以我校为例,我校应用化学专业起源于2003年,它的前身是福建省应用化学研究所。这是一个很有福建地方特色的研究所,在电池应用开发方面有几十年的基础,服务地方经济。因此,我校不仅开设应用化学学科前沿导论,还针对福建省地方特色,围绕应用电化学与分析、应用催化和精细化学品三个研究方向开设应用化学专业特色课程,还将与专业课程相关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使创新创业活动与专业知识有效融合,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报告、分析检验技能大赛、精细化学品合成和设计实践、精细化学品课程实训和现代电化学实训等,使他们能够更深刻理解专业内涵,增强创新创业意识;并通过参加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等进行实战,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实现高水平与高质量的创新。

2.2 课程体系的改革

应用化学课程体系类别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个性发展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集中实践环节(具体见表1)。设置应用化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高度融合课程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其一,应用化学基础知识传授与创新教育融合。挖掘实验课程的创新性与应用性,优化应用化学基础实验课程内容,合理增添一些具有设计性与综合性的校内实训创新项目,同时要求教师改进实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设计,树立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打破传统的实验报告模式,对开设的综合性设计实验项目的考核方式改革——以学术论文的形式,促使学生提高学术论文的撰写能力,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其二,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与专业主干课程相结合,建立创新创业课程群。在大一和大二年级开设与多种学科交叉的选修课程。如创新思维与创业、药物化学、生物化学、染料化学、应用高分子等课程,引导学生在跨学科专业知识学习中,获得创新创业必备的交叉学科思维方式。针对大三、大四的学生,以“挑战杯”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活动为引导目标,结合目前应用化学三个特色方向:应用电化学,精细化学品和应用电化学分析三个特色方向,挖掘主干课程的创新性与应用性,实行“导师+项目+团队”的创新创业教育形式,既发展与训练导师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能力,也不断培养学生的开创性素养和创业实践能力,为日后创业成功打下基础。

其三,实施多元化开放式教学,侧重创新创业实践,建设课内与课外实训相辅相成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开设基于综合运用应用化学专业知识、方法与技术分析解决精细化学品问题的“精细化学品实训实验”课程以及“分析化学校外实训课程”;由应用化学专业教师和企业教师一起开设一系列“创新创业”训练课程,加强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形成系统的创业知识结构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从而增强创业意识与发展创业素养;开设以真实创业为背景的创业实训课程,挑选富有创业兴趣、创业激情与创业潜质的大学生参与,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企业,零距离了解创新创业,使其深入理解与掌握创业方法、模式与技能,强化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素质的培养。

其四,以深度校企合作为切入点,鼓励学生到科研院所或企业进行集中实践。在不断稳固校内实训基地的前提下,延伸至校外,创建校外产学研教育平台,设立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基地,开拓新的就业市场,从而进一步强化校企协作的内涵发展,推进校企搭建实习就业的桥梁,共同探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案,共同开发专业教材与课程结构,形成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关系。形成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创新创业教育活跃、为地方建设培养应用化学专业技能突出、知识面广博、实践经验丰富、能在应用化学及相关领域从事产品研发、生产及技术管理、经营管理、销售工程师和质量检测等工作的理工结合型应用化学人才。随着时代对大学生毕业设计的要求逐步趋于多元化发展,院校要充分利用专业教师理论功底深厚和企业人员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优势,学生既能跟随导师来完成毕业论文,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外企业平台等资源,在企业人员或科研院所人员的指导下来完成毕业设计。

2.3 软硬件资源的建设

其一,建立一支求真务实、协作进取、勇于创新、素质优良的教师团队,发展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应用化学专业教师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师合作钻研关于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与教学案例分析,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不断地交替磨合过程中,逐渐促进教师发展自身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修养与能力修养。同时,鼓励全院教师积极投身创新创业教育,踊跃参加创业社会实践活动,并担任学生实践科研创新团队的指导教师,体现其社会服务工作量,从而提升专业化指导服务能力,另外,要求各任课教师在相关教学过程,适当渗透研究前沿领域。同时,聘用企业或科研院所的优秀高级工程师作为校外指导教师队伍,帮助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

其二,积极开拓和利用社会资源。师资队伍培养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与行业教师队伍;邀请一些创业成功的本校毕业生或社会人士,结合自身社会经历和创业经验为全院学生开展创业演讲,并为学生进行现场答疑,帮助学生对现实创业有更深一步的了解。本专业毕业生多数在工厂企业工作,也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社会人力资源。

其三,充分利用重点实验室和实验平台。充分利用基础化学实验室,专業实验室,示范中心与实践教学基地以及化学与材料学院的高分子重点实验室和先进材料重点实验室平台,发挥它们在企业联合创新创业中的技术平台的支撑作用。同时,建立精细化学品校内实训实验室、应用电化学分析校内实训实验室和电化学分析校外实训实验室。

其四,建立有效的统筹工作机制。由副院长主管教学工作与副书记主管学生工作以及专业负责人任领导小组组长、各方向负责人为成员,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管理工作,各司其职,保证创新创业课程顺利实施。

3 结语

师范类院校应用化学专业坚持以人为本,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教学理念,以健全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制为导向目标,以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核心任务,以学校的师资、资金和设备等软硬件为资源支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将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有机融合,从而构建顺应“大科学”时代、理论科研与实践活动结合、课程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新模式。

*通讯作者:彭亦如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应用化学”(编号:Z02010717012)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2] 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3] 梁亮,李大光,余林等.应用化学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的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A1):27-28.

[4] 史辉.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探讨[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10):62-65.

[5] 周炳.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析[J].教育评论,2014(12):12-14.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问题研究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