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刍议
2020-05-03朱华伟
朱华伟
摘 要: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过程中面临许多困难,特别是学校规模扩大与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在经费如此紧张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已成为新建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的现状,提出了提高新建本科院校固定资产管理绩效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数字化管理;质量监控体系
一、新建本科院校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的现状
1.固定资产管理机制落后
固定资产的规模和运行质量对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影响。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是由专科院校升格而来,只有极少数的新建本科院校是在零基础上新建的。对于前者,虽然升本后这些高校的固定资产在规模和服务对象上都有较大的改变,但是很多高校还保留着以前那种依赖既有经验的管理模式。当固定资产规模不大,更新较慢时,基于经验的管理模式的劣势还不是很明显,但是当固定资产增加、更新较快,达到一定的规模时,基于经验的管理模式已经很难保证固定资产在较高效益下运行,此外,固定资产的快速增长客观上也增加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改革的难度,这些都影响了固定资产使用效益的提高。
2.缺少合理的固定资产配置制度
合理配置固定资产(特别是实验室固定资产)对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具有重要影响。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验室大部分是新建实验室,实验室建设方向不甚明朗,缺少有经验的教师,很多实验室是一边进行硬件建设一边引进年轻教师及完善实验教学规划,如果没有合理的固定资产配置制度,很容易造成固定资产资源浪费,毕竟很多实验室仪器设备是专用设备,资产的用途很难随着实验室建设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即使在新的方向下,资产还可以继续使用,但是重要性必然降低,其使用效益必然远远低于申购时的预期。也有部分实验室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大规模更新,但是由于教学对象由专科生变为了本科生,教学内容也与以前有较大差别,因此这类实验室固定资产配置时也存在与新建实验室固定资产配置时同样的问题。
3.固定资产评价、激励制度缺位或者流于形式
对于由专科升格为本科的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当学校还是专科时,固定资产的规模还比较小,固定资产的使用基本趋于饱和,更新速度也比较慢,因此通常没有制定相应的固定资产评价和激励机制,或者仅仅有相关的制度,却没有实际实施。升本后,这类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大多延续了以前的管理体制,固定资产评价、激励体系长时间没有完全建立。
4.固定资产对外开放不足
固定资产有偿对外开放可以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同时通过对外开放,可以及时了解最新的社会需求,为实践教学的开展和固定资产配置提供有益的参考。但是新建本科院校大多缺乏固定资产对外开放的经验,也没有建立起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的激励机制,因此很多固定资产管理者缺乏对外有偿开放固定资产的动力,从而影响了固定资产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造成资源浪费。
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固定资产绩效管理中存在一系列制约因素,如何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由“重建设”转移到“重管理”,“重规模建设”转移到“重效益发挥”,积极探索固定资产管理基于效益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发挥现有固定资产效益,已经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提高新建本科院校固定资产管理绩效的对策
1.建立合理的固定资产投入机制
对全校现有固定资产进行效益分析,科学的“预测”固定资产的“供求”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需求数量及其技术参数,同时根据学校的教学、科研现状及相关辅助设施(如配套的动力设施、房屋设施等)等条件,从实际出发制定固定资产申购计划。严格按照学校专业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和学校实际,对固定资产(包括实验室、实训室、会议室等所用固定资产)进行审批,杜绝盲目或重复购置,减少浪费。摒弃盲目追求性能,不注重效益的思想,立足學校特点和优势,有步骤、分阶段地制定固定资产配置计划,从源头上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
2.建立固定资产质量监控体系
(1)实现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实验室调整、合并、搬迁时,实时变更固定资产的相关信息;资产管理人员变动时,及时办理交接手续,避免出现技术资料、零配件丢失情况。
(2)建立固定资产常规维护制度,完善固定资产运行档案管理。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常规维护,使固定资产保持在最佳运行环境和状态,提高固定资产生命周期。发现问题及时登记解决,缩短固定资产维修周期,详细记录故障现象、原因、维修处理方法及结果并做好相关记录的归档工作,为保证固定资产维修工作的连续性提供有利条件。
3.建立并实施固定资产评价、激励机制
根据学校实际研究建立固定资产评价、激励机制,通过采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估方法对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进行分析评判[2],实现对固定资产管理成果、业绩的客观、公正的评估,并通过推行各种奖励机制,引导固定资产使用者和管理者弥补管理漏洞,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固定资产评价、激励机制的建立主要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依据固定资产利用绩效及其他标志性成果绩效等方面来设计固定资产绩效评价的内容。
(2)依据固定资产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等方面的成效,科学选取绩效评价的指标。选取评价指标一方面要体现绩效评价的系统性,另一方面应有所侧重,不能搞平均主义,应依据固定资产的现状和学校实际综合设计。
(3)合理设置固定资产绩效评价的指标标准和内涵。为了便于评价指标的推行,减少阻力,设置指标的标准和内涵时,不能脱离实际,盲目追求一步到位,可以分阶段实施,不断对指标体系进行修订,逐步提高标准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最终制定出高标准的指标体系。
(4)根据各因素对固定资产总体绩效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合理确定各个因素的权重值。制定固定资产评价指标权重时应适当引入竞争,以便于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引入激励机制。
(5)根据绩效评价的结果,合理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固定资产绩效评价、激励机制的重要作用是其导向性,因此制定的评价、激励机制应能够引导固定资产向学校规划的重点领域,前瞻性的领域配置,最大限度地推动学校的特色发展,推动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满足学生的最大关切。
4.加强数字化管理
数据管理是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基础,如何高效地管理数据一直是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者的重点工作之一。对固定资产数据利用不充分通常是造成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粗放和低效的重要原因。构建完善的固定资产信息管理平台,加强数据仓库等新技术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作用,不但完善系统的数据收集、加工、传递、综合、利用、分析功能,为相关教师提供信息查询、动态报表生成、多维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等服务,为固定资产绩效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从而有效地解决固定资产数据量大,分析方法单一等弊端。
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固定资产使用效益的高低与试验、维护、管理等人才的专业素养息息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对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益至关重要。人才队伍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通过组织参观访问,讲座和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加强现有人员的培训。
(2)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引导相关教师主动学习,加快知识更新速度,形成富有开拓性和进取心的团队精神。
(3)制定合理的实验实训课人才培养目标和规划,对标岗位完善人才引进机制。人才培养目标和规划的制定应有所侧重,体现学校的特色,忌一味向其他重点高校看齐,追求大而全。人才引进应重点考虑岗位需求,特别是实验人才引进应重点考虑专业对口,最好有实际工程经验,不宜片面强调实验教师的高学历而舍弃专业对口,不切实际的人才引进政策最终将造成“無人可用”和“有人不能用”的困境,即不利于日常实验教学开展,也降低了一些专业能力较强的教师的积极性,影响人才队伍的稳定。
6.不断优化管理流程
完善的管理流程不仅可以明确管理责任,也可以提高管理效率。新建本科院校大多处于急剧变革期,管理架构合并、调整比较频繁,资产管理部门应实时调整固定资产管理流程,避免因流程调整滞后于管理架构的调整造成权责不清,影响固定资产管理效益的提高。同时不断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益。
7.积极推进固定资产共享
(1)为了解决高校实验室重复建设多,管理多“壁垒”等问题,把学科专业相近、使用仪器设备相似的实验室建设为实验中心,通过试验中心对各二级实验室的固定资产进行整合和动态调配,减少实验室固定资产的闲置率。
(2)对大型精密仪器集中管理,专管共用,统一调配。
(3)建立通用设备库,对各种通用设备集中购置、集中存储、集中管理,谁用谁借、谁用谁管。
(4)积极联系其他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互利互惠的共建共享实验室。
8.推动固定资产有偿对外开放
在满足正常教学科研的前提下,推动固定资产有偿对外开放,不仅可以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也可以通过固定资产的对外开放加强新建本科院校与校外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交流,同时为固定资产的配置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玲.创新战略下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建设.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8).
2.高旭枝.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考与探索.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2).
3.邹世波.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研究.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8(17).(责任编辑:王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