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文化负载词口译

2020-05-03曹雅琴李延林

青年时代 2020年4期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生态翻译学口译

曹雅琴 李延林

摘 要:生态翻译学理论认为翻译活动以译者为“中心”,翻译过程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因此从译者的选择与适应出发,以习近平主席历年来发言为例,在三维转换的层面探讨文化负载词的口译。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文化负载词;口译;选择与适应

一、引言

如今译员面临着更多更严峻的挑战,尤其是文化负载词的口译,难度成为了高质量口译的“拦路虎”,如何对这类词汇进行有效准确的口译,是每位译员应该进行学习思考的问题。口译中译员角色的讨论和研究经历了从“隐身中立态度”到“显性主体意识”的变迁,而生态翻译学强调译员具有不可或缺的中心地位,要重视自己的主体地位,适应口译生态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最终做出最佳选择[1]。

二、生态翻译学

(一)生态翻译学概述

生态翻译学是运用生态理性、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是一个“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生态范式和研究领域[2]。生态翻译学是个自成体系的翻译学说,涉及生态学和翻译学两个领域,故它是一项具有跨学科性质的交叉性研究。生态翻译研究范式以生态整体主义为理念,以东方生态智慧为依规,以“适应选择”理论为基石,系统探讨翻译生态、文本生态和翻译群落生态及其相互关系相互作用,致力于从生态视角对翻译生态整体和翻译理论本体进行综观和描述[3]。

(二)口译生态环境

生态翻译学将“翻译生态环境”定义为:“影响翻译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4]。口译包含两种会话合作关系:口译员和说话者进行的会话,口译员和听者进行的会话。口译生态环境就是这两种会话重合而成的交际语境,口译具有当下性,对于环境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环境因素可分为在场因素与不在场因素,说话者的语言能力、思维方式、会话的主题和内容、互动情景和时间因素都属于在场因素,而会话双方背后的文化、社会认知背景则属于不在场因素,在整个口译活动中,译员要适应在场因素和不在场因素构成的翻译生态环境。

(三)选择与适应

翻译过程中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特征是:一为“适应”,即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二为“选择”,即译者在适应的基础上对译文进行选择[5]。翻译过程中的翻译被描述为译者适应和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口译“是一种复杂且特殊的双语交际活动,从始至终处于动态之中,随着交际情景地变化,交际双方的心理世界、物理世界、社交世界也发生变化”[6]。翻译的适应和选择发生在三个维度上: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口译生态环境是动态的,口译员通过理解说话者的意思来向听者表达,译员不断在说话者和听者两种角色中进行转换,以此推动着会话不断进行。在这一过程中,译者是所有活动的核心,一方面要接受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和制约,另一方面又以翻译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对译文进行选择。

三、三维角度下的适应与选择

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不断适应和选择动态转换的过程便是翻译的实质。多维转换程度也成为翻译评估标准之一,译员需要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以译出“整合适应选择度”高的译文。

(一)语言维的适应与选择

语言维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7],外事发言正式严肃,涉及国家利益和政治立场,译员表达时要格外小心谨慎。译员不仅需要考虑发言人的语速和讲话方式,同时还需考虑听众的需求、接受程度等,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传递源语的意义。带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负载词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表达,译员需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适当的表达,传递信息。

例1: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译:Building a high-rise begins with mounds of soil.

在展望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时,习主席在二〇一八年新年贺词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干好工作。此语出自《老子》:“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高台,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远行千里,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做事总是要从基本开始,积跬步、累小流,方有所成。译员将该句中的“九”“台”“土”等具体意象抛弃,跨过语言形式,将句子表达的涵义译出,简洁易懂,从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的角度,完成了“整合适应度”较高的译文。

例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340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有了温暖的新家。

译:“How I wish I could have ten thousand houses, to provide shelter for all who need it!” As part of our poverty alleviation efforts, 3.4 million people have moved into new and warm homes.

出自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诗表达了诗人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习主席引用该句古诗,表达了他对民生的关切,譯员在处理这句时,将中文中独有七言古诗形式转换成了感叹句,通过在语言维上的选择与适应,既保留了原句的含义,又传递了原句的感情色彩。

(二)文化维的适应与选择

因源语与译语存在巨大文化差异,为避免曲解原文传递错误信息,译员需要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实现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

例1:儒家主张“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

译:Confucianism champions harmony, unity and a shared community for all nations.

习主席连用了三个先秦时期的典故,其中“协和万邦”出自《尚书·虞书·尧典》,“和衷共济”出自《尚书·虞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四海一家”出自《荀子·议兵》:“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鉴于外国听众对于中国典故的認识尚浅,译员在适应源语环境的前提对译文进行了选择,完成了文化维上的转换。

(三)交际维的适应与选择

译者除了要将语言形式、文化内涵进行适应性转换以外,还应侧重交际层面上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关注译语能否正确传达交际意图[8]。口译为了源语译语双方顺利进行交流服务,是否达到信息传递的功能,是口译活动的基本要求。外事活动上,译员传递的信息不仅是在场双方,还会传递到世界各地,口译员要格外关注讲话者的交际意图,准确完整地表达源语信息,做出了适应性选择。

例1: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译: At the significant juncture of the 40th anniversary, we should surmount all obstacles to carry the reform further to its ultimate triumph.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形容不怕阻力,奋勇前进,习主席在新年致辞中引用该句,形象生动地强调了中国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译员翻译时,将“山”“路”“水”“桥”省去,是为了避免突兀,影响听众理解,舍去源语意象,达到交际意图。

例2:规则应该由国际社会共同制定,而不是谁的胳膊粗、气力大谁就说了算。

译:Rules should be formula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not in a might-is-right way.

“胳膊粗”“力气大”所暗含的是权利,但英语听众无法将权利与胳膊力气联系起来,若唐突地进行直译,难免听众疑惑不接,译者便抛弃源语外壳,将该句意译,在口译生态环境下,做出适应与选择。

四、结语

生态翻译学要求译员在口译中既要适应性选择,又要选择性适应。本文主要以“适应选择”理论为指导,对习主席历年来法发言中的文化负载词口译进行分析,强调在适应生态翻译环境的前提下,对译文从语言、文化及交际三个角度进行选择,将“三维转换”翻译方法运用到具体口译实践中,进而译出“整合适应选择度高”的译文。

参考文献:

[1]陈圣白.口译研究的生态学途径[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3.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5-9.

[4]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2):1-5.

[5]胡庚申.从“译者中心”到“译者责任”[J].中国翻译,2014(1):29-35.

[6]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7]贾延玲.生态翻译学与文学翻译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7.

[8]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文化负载词生态翻译学口译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与词汇翻译的越级策略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文化负载词口译策略探析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