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原因类主观题的解题模式分析与应用
2020-05-01李雪芬
■李雪芬
近年来,生物学科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对考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原因类主观题,主要通过特定的情景呈现出生物学现象,要求考生分析试题后作出合理解释。此类型题目可以充分考查考生的科学思维素养能力,同时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选拔性。下面就考生在此类试题解答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总结出解题方法及模式。
一、原因类主观题常见误区
以2019 年高考全国Ⅰ卷理综第29 题(2)小题为例。
题目将生长在水分正常土壤中的某植物通过减少浇水进行干旱处理,该植物根细胞中溶质浓度增大,叶片中的脱落酸(ABA)含量增高,叶片气孔开度减小。请回答下列问题:
(2)与干旱处理前相比,干旱处理后该植物的光合速率会____,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
第二空的标准答案是“气孔开度减小,使供应给光合作用所需的CO2减少”。考生出现的典型错误分析:
1.知识性错误:有的考生的答案是“缺水导致光反应速率降低,导致光合速率下降”。这部分考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在水分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方面存在误区。
2.答题不全面:有的考生的答案是“气孔开度减小”或“吸收CO2量减少”。这部分考生能抓住其中的知识要点,但是不够全面,未能将问题解释清楚。
3.概念阐述不准确:有的考生的答案是“气孔减小”或“气孔关闭”。这部分考生没有看清题干中的“气孔开度”,或是不清楚气孔的结构,导致对“气孔开度”概念阐述不准确。
除以上提到的三种典型错误外,常见的错误还有逻辑不清晰、思维跳跃、硬套题干信息、抛离题干硬套课本知识等。
二、构建原因类主观题的解题模式
图1
通过研究近几年高考全国卷生物试题中涉及的原因类主观题,我们发现该题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信息获取题,一类是课本知识应用题。求解此类问题可以套用如图1所示的解题模式规范准确答题。一般情况下,题干中会给出“条件”与“结果”,因此,这两部分可以直接从题干搬到答案中。而分析本质中的内容往往是答案的关键部分,要从“条件”走到“结果”,其中窍门类似于“桥墩原理”,将每一个事实当成一个桥墩,能从条件跳到结果,则问题解决;也可逆推,即从结果推理出条件。
三、原因类主观题解题模式的应用
1.信息获取题。
例12018年高考全国Ⅲ卷第29题(3)小题:由图2可知,当叶面积系数超过b时,群体干物质积累速率降低,其原因是_____。
图2
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条件是叶面积系数超过b,结果是群体干物质积累速率降低。将条件和结果联系起来,考生通过分析图像,群体干物质积累速率降低,应从干物质的来源和去路进行回答。很多考生只写去路,即“群体呼吸速率在增加”,显然不能解释降低的原因。应加上来源,即“群体光合速率不变”。根据建模,答案可整理为“叶面积系数超过b时(条件),群体光合速率不变(本质1),而群体呼吸速率仍在增加(本质2),导致群体干物质积累速率降低(结果)”。
2.课本知识应用题(直接分析类)。
例2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第31题(1)小题:该同学发现,注射垂体提取液后实验兔的尿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____。
分析:由题干可知,条件是垂体提取液,结果是尿量减少,考查的是必修3课本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