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语逻辑:和孩子这样说话

2020-04-30

新班主任 2020年4期
关键词:话语逻辑报纸

浙江省中学德育特级教师、温州市第二中学教师,长期担任班主任。

曾获首届浙沪苏“长三角”教科研标兵、长三角首届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初中组第一名、浙江省优秀教师、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浙江省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温州市名班主任、温州市优秀教师等荣誉。出版专著《细节成就优秀的教师》《守候阳光》《21世纪班主任工作案例精粹》等。

“为什么学生不听我的话?”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苦恼。

“你觉得你会说话吗?说的对吗?”我话音未落,老师就冲着我不满地说:“说话?谁不会呀!你这人什么意思!”于是,纷纷离去。

再次遇见,还是同样的问题。

老师讲话学生不听或者不在乎,原因无非有3种:没有主题、重复啰嗦;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话语之间没有逻辑。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话语之间没有逻辑。说话缺乏逻辑主要有3种表現:不知所云,离题万里;前言不搭后语;没有论据,凭经验论述。

于是,说者津津乐道,听者一脸茫然,学生还是无法理解老师的观点。话语之间缺少逻辑,不仅让学生不明所以,更会影响教育效果。

所以,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时,应建立谈话逻辑,构建话语系统,可以基于逆向思维、理性思维和因果逻辑3个角度建立话语逻辑。

逆向思维:从角度到角度的换位

角度单一会造成认知偏差,表述就有可能出现逻辑问题。

重视逆向思维,从换角度和多角度两个方面建立逻辑体系。换角度,即换位思考,从反方向思考问题;多角度,是指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准确性就会提高。

譬如,针对集体荣誉这个问题,有学生问,我们要更重视自己,还是更重视他人?有人认为是他人,因为这是集体荣誉,要多关注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有人认为是自己,认为只有个体进步了,集体才会变好。

针对这个问题,我设计了一个活动。

我给每个学生发一张报纸,中部撕空,套在头上,然后用手拉住前面同学的报纸两角,围成圈跑。不一会儿,就有学生的报纸被撕破了。如果别的同学脖子上的报纸代表了集体荣誉的具体行为,那么自己脖子上的报纸就代表了个人行为,我们是更关注自己脖子上的报纸(自己行为)还是他人脖子上的报纸(他人行为),这就是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

在这个活动中有自我和他人两个关注点,我们要在哪一个关注点花费更多的精力,自我还是他人?学生基于经验,一般会选择自我。

第一个角度,关注自我。在奔跑的时候,假如每个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脖子上的报纸上,于是,手会不自觉地出现拉扯的动作,前面同学脖子上的报纸马上就会被扯破。

第二个角度,关注他人。在奔跑的时候,如果每个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别人脖子上的报纸上,大家都会更小心翼翼,这样,每个同学脖子上的报纸都会保护得比较好。

两次体验活动的结论直接明了,班级集体荣誉感建立的关键在于多关注他人。现实中,如果班上有很多同学乐于助人,就会改变班级氛围,这就是集体荣誉感讨论和实践的过程。

在逆向思维的具体化中,我们从一个角度拓展到两个角度,并多次换位思考,我们明白了集体荣誉感包含了自我和他人的努力。在自我和他人之间,帮助他人才是建设集体荣誉感的核心,所以我们的重点是在关注他人。在行动中,我们应学会帮助别人,成就自己。

综上,建立逆向思维的话语逻辑要注意3个方面:第一,多角度思考,根据不同主题的影响因素找到不同的分析角度;第二,换位思考,跳出经验判断,从事实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将主题置于更长时间和更广泛的空间内思考,在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建立逻辑。

理性思维:从具体向抽象的过渡

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容易因为过多的纠结“内容”而迷失解决问题的方向,这样从“具体”到“具体”的思考方式容易出现逻辑问题。在现实中,内容是具体的,目的是抽象的,内容的生成建立在目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从目的出发,我们的内容就是合理的,脱离了目的,内容之间的逻辑就会受到影响。

内容缺乏逻辑通常是因为太执着于内容,以至于忘记了内容的类别和内容之间的关系,从而失去逻辑。

思考者的层次太低,就会从内容出发,一直停留在操作层面。我们解决一个问题通常有两个方向,向上是目的建立,向下叫做法寻找,即内容是建立在目的基础上的做法寻找。如果我们过于关注做法,看不到目的,那么具体内容之间必然会缺乏逻辑。

根据理性思维建立认识问题的层次,将思考从“具体走向抽象”,实践从“抽象走向具体”,需要重视3个问题:第一,将思考分成“目的—目标—任务—要求—安排”5个层次,自上而下分解;第二,任何主题的解读都源于此层次,弄清层次之间的关系;第三,对于后3个层次的具体内容,要根据“目的”和“目标”进行整合。

譬如,教师对运动会的安排通常是这样的:在运动会召开之前呼吁大家踊跃参与,奋力争先,获得好成绩。但是,这种做法通常都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教育效果。于是,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反复鼓励,还是有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不足?为什么团体活动中总有一些学生拖后腿,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关注的重点都是取得第一名,而不是为了成就什么样的班级,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些问题背后反映了3个问题:第一,那些主动性有问题的孩子其实并不接受你的教育,主动的孩子不需要,被动的孩子没效果。第二,拖后腿的孩子才是教育的重点,但是我们常常会因为那些主动的孩子,忽略拖后腿的被动孩子。第三,孩子们的重点在具体的比赛中,是因为我们从未解释过比赛对我们的成长来说有什么用,我们对于比赛的教育价值引领不清。

基于逻辑,从目的来说,我们想要培养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我们制订了“运动会获得团体总分第一”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我们以任务的形式分解目标。根据运动会得分计算方式,我们了解了每一年总分第一的分数构成,并据此根据本班同学的运动能力选拔运动员;给每个运动员制订目标;观察运动员的运动状态,提出要求;制订激励机制,激发运动员的积极性;制订训练计划并确定负责人。这就是从抽象向具体的拓展,是基于目的的具体行为操作。最后就是针对任务和要求进行行动安排。

在现实中,理性思维要具备不局限于具体,并从具体中抽象出理性认识的要求;在5个层次中,关注各层次之间的关系,重视目的和具体操作;所有的具体事情都在目的的指引下发展。在此基础上,强调重视理性思考和逻辑关系,懂得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以及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因果逻辑:从原因向结果的推理

我们基于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基于不同的事情看其中的联系,基于品质判断重点,这些都是寻找逻辑的方法,也是從原因向结果的推理。如果各因素之间缺乏联系,或者仅仅根据主观判断其中一者而决定其他,那么就会出现理解不清、概念混乱等逻辑问题。

缺乏因果之间的逻辑联系通常是因为事实和原因之间倒置了。

从联系判断是因为联系双方没有抓准对方的话语重点。譬如,沟通中有一种漏斗效应,呈现的是由上至下信息逐渐减少的现象。对沟通者来说,心里想的是100%的内容,但当你在众人面前用语言表达时,你说出来的只有80%。当这80%进入别人的耳朵时,由于文化水平、知识背景差异,只被接收了60%。实际上,真正被别人理解了的内容大概只有40%,行动时就已经变成20%了。常态中,由于各种“漏斗”,双方都会有不等的内容缺失,所以就导致原因到结果推理不合逻辑。

建立因果逻辑需要做到3个方面:清楚原因分析的立足点,足够全面地考虑原因;根据事实整合原因,要有论据;在原因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样,因果之间的逻辑关系就清晰了。

譬如,翻看班级活动的照片,发现只要有人拍照,无论其他人在做什么,有一个孩子始终盯着镜头。由此,我们可以由盯着镜头看这个结果推理出这个事件的原因。

这件事情由结果到原因的逻辑推理可以分成4个层面。

第一层,表象认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但为什么会这样,影响因素是什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于是,我和孩子说,你不能走神,要专注,要注意力集中。但这样的教育,并不会让孩子发生什么变化。

第二层,通过多张照片关注这个孩子时刻盯着相机的习惯性细节,发现她的眼睛一直都跟随着同一个拍照老师的镜头。一般说来,我们专注某一个人的时候,也期待这个人能够关注自己,这是人内心的需求。换个角度说,这个学生的行为是在“求关注”。

第三层,学生表现出“求关注”的行为,我们的第一着力点应该是家庭,通常只有单亲、离异、留守、父母工作很忙和有二孩的家庭的孩子才会缺失关注。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家庭的过度偏向关注,比如父母只关注她的分数,而不关心她的心理,这样片面的家庭关注给孩子的感受就是缺失关注。

第四层,从此前接受的教育来看,她在小学时期经历了什么,是什么原因让她变成这样。

从“表象→动机→家庭→教育”4个方面看,结合学生的成长环境,分析问题行为背后的动机,最后得到的结论就是确定教育方法的依据。所以,在逻辑建立中,我们见到“果”时,也要注意推理寻找其中的“因”。

建立因果逻辑一般从4个层次入手:第一,确定表面现象和问题行为;第二,行为内在动机的探寻;第三,基于家庭层面的原因思考;第四,基于过往教育经历的思考。4个层面体现了一种由表及里寻找影响问题核心的顺序,最终看到行为和原因之间的逻辑联系。因果逻辑建立有3个关键点:重视影响因素的完整体系;看见行为背后的动机;确定诸多影响因素中的关键因素。

责任编辑  何欣容

猜你喜欢

话语逻辑报纸
画与理
逻辑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我们还能有逻辑地聊天吗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
确实不容易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非常魔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