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广需“组群” 掘深宜“类学”

2020-04-30陶小平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组群玩具笔者

陶小平

在全民阅读的今天,单靠一本教材教语文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更无法适应学生成长的需求。只有适度地拓宽阅读的广度,恰当地挖掘阅读的深度,借助语文主题学习将两者有机地整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语言文字学习的最优化,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武穴市第二实验小学在此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一、广度拓展须“组群”

要想规避阅读“碎片式”现状,就需建构起系统的主题式阅读体系,即“组群”阅读。武穴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做法是:以教材文本为基点,恰当地将教材与“语文主题学习”关联组元,在教材、主题图书、整本书的阅读中架起桥梁,开辟学习新通道。

1.以“同主题”为关联点组群

统编教材结构清晰,双线推进。如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主题是“美好的品质”。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抓事件、品品质、悟力量”为关联点,把教材中的《司马光》和主题图书中的《道边李苦》进行整合;把《掌声》与《举手的秘密》进行类比;把《手术台就是阵地》与《白求恩为伤员输血》及《国际主义的光辉》组成一个链,引导学生透过一个个故事感受美好的品质。通过这样一“群”文章的阅读,学生对单元的人文主题也有了螺旋上升式的体悟。

2.以“同体裁”为关联点组群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递次出现了童话、神话、民间故事、小说等体裁的文章,文体更加突出。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特点,理解和阅读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别。仅阅读教材中的一篇文章肯定是不够的,教师可以根据“同体裁”这一关联点组群,让学生加深对文体的认识。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学习目标是“感受小说的特点”,教材安排了《桥》《穷人》《在柏林》3篇文章。除感受“人性的光辉”这一人文主题外,本单元的文体知识是了解小说三要素,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感受小说情节的曲折与人物的丰富形象。在教学时,笔者把《桥》与主题图书中《小丑的眼泪》进行整合,感受小说“情节”一波三折的妙处;将《穷人》与《穷苦人》整合,緊扣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体会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并掌握心理活动的具体写法;略读课文《在柏林》则与《中彩之夜》《交接》《爱之链》《二十年以后》多篇文章组群,运用“比较阅读”的方式进行组文阅读,体会小说“结尾”的妙处。整个单元通过精读引领课、组文阅读课、整本书《童年》的阅读指导和分享课,层层递进,学生对“小说的三要素”有了更透彻的感知。

3.以“同作家”为关联点组群

统编教材选用的文章都非常经典,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比如,五年级上册的《丁香结》是宗璞的散文,笔者就把它与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等文章放在一起进行群文阅读,横向体会每篇文章所蕴含的情感,纵向感知作家的写作风格,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同一作家其他作品的欲望。

再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作家单元”的主题是“认识鲁迅”。这一单元中有鲁迅先生自己的作品《少年闰土》《好的故事》,也有别人眼中的鲁迅《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少年闰土》一文选自鲁迅的《故乡》,是一段插叙性的文字。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通读《故乡》,借助《故乡》中成年后的闰土的资料补充,让学生对闰土这一人物的形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相同表达方法”“相同的阅读策略”“不同作家笔下的同一人物”等组建阅读“群”,以此落实课内大量阅读、自主阅读、主题阅读的目的。

二、深度挖掘必“类学”

组群容易教学难。组好了阅读“群”,如何指导学生学、学生学什么、学生学到什么程度则成了阅读教学的重点。武穴市第二实验小学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的。

1.引领学生在群读中思考

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只有把思考的过程展开,才会真正地有所发现。相对于朗读、复述等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质疑和发现的能力,更应该成为语文课堂上的关键。

统编教材每册书都安排了阅读策略单元。策略单元不是用来教的,而是带学生来学的,特别是学会思考。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目的地阅读”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在教学《竹节人》时,笔者就根据文前的阅读提示和课后的交流指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步步思考:为完成“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个任务,该怎么办?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就会明白,要想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先通读全文,找出相应部分,再细读原文。笔者又抛出第二个任务:“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又该怎么办?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把目光聚焦到文章中写“我们”投入地做玩具、玩玩具部分,很容易地完成了学习任务。笔者随即下达第三个任务:“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还该怎么读?通过前面的有目的地阅读指导,学生就会特别关注“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部分,任务很快就完成了。

2.引领学生在群文阅读中鉴赏

语文教学最终要落实到核心素养四个维度上。相比较“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审美的鉴赏与创造”的目标达成可能更难。要突破这一难点,语文主题学习中的“对比式阅读”是很好的办法。

以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四季之美》为例,为了更好地品评作者清少纳言文字的独特韵味。笔者在教学时安排了三处比较:(1)比较自己的写作角度与作家的写作角度,初步感受清少纳言独特的视角;(2)品评字里行间的细微描写,感受文字里蕴含的独特情感;(3)比较不同译者卞立强与林文月的不同译本,感受每个作家独特的语言风格。这样的比对,有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提升。

3.引领学生在群文阅读中运用

衡量学生是否学会了语文,不是看“理解”了多少语言知识,而是看他是否能够熟练地“运用”,运用是最好的理解。

在学习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大象的耳朵》《青蛙卖泥塘》《蜘蛛开店》《小毛虫》这一组文章时,笔者以“探寻故事里的秘妙″为话题,首先引导学生通过结构图的梳理,在阅读比较中去自主发现这类故事的叙述特点:情节反复、语言反复;通常反复三至五次;结尾耐人寻味。随后再出示一组文章《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一粒种子》等,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故事的“反复性结构”。最后,借助《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的开头,让学生依照表达的特点与规律,试着创编反复结构的故事。这一系列过程,读也好,写也罢,均是在不断地运用,也就很好地完成了“一课一得”“一类一得”的教学目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生学会阅读,就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从这个意义上说,借助“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广拓展、深挖掘,在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上下足功夫,必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生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武穴市第二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组群玩具笔者
73个传统建筑组群组团出道!带你活进从前的慢时光
“组群”“妙比”“知人”:小学语文古诗群文阅读的三个途径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QC新七大工具之五:矩阵图法
磁盘组群组及iSCSI Target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