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性
2020-04-30杨美兰
[摘要]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特征,其内涵包括:人民是历史进程的创造者;人民是价值内涵的培养液;人民是实践检验的大法官,人民性也是贯穿党领导人民进行一系列革命与建设以及新时代实践的线索,因此人民性对于新时代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与实践价值,它可以促进全能型执政党建设到服务型执政党建设的持续深化,是党的初心与使命对服务型政党建设的有力注脚,有利于达到人民对于美好生活需求获得感的考核检验。
[关键词]人民性;实践导向;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
[作者简介]杨美兰(1992-),女,河南驻马店人,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基金项目] 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不同社会群体利益诉求和思想状况调查研究》(14ZDA059)。
[中图分类号] D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0)04-0026-02
一、人民性的概念以及主要特征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个重要的特征。关于人民这一个词汇的概念,恩格斯的表述为:应该包含无产者、小农和小资产者。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来说,他们多从社会阶层的分类这一个角度来概括人民这一个概念的内涵,他们表示无产阶级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人民这一群体,类似“无产阶级”、“工人阶级”以及“被压迫阶级”的表述都是具有“人民”的含义。
(一)人民是历史进程的创造者。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来说,历史不是凭空捏造的,是由具体主体的行为创造了历史,这一个主体就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一系列的行为组成历史,不是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的历史,说明马克思恩格斯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肯定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地位,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之前的英雄创造历史。在新时代,对人民作为历史主体的深刻理解也具有重要的时代内涵。习近平关于人民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①的论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新时代的现实情况进一步升华,进一步阐释了党的唯物史观,需要在党的带领下团结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人民是价值内涵的培养液。价值的定义分为实际生活与哲学概念两种,实际生活就是使用货币衡量的价值多少,通俗的说就是价值大就值钱多。哲学概念的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的一个概念,是经过实践产生的主体以及客体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客体对于各类主体的实践产生的正面作用,主体性是价值的一个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主体的存在是价值关系形成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形成价值的结果是要有主体的存在;另一个方面,主体的实践活动是价值关系的基础,因为正是主体的实践活动使客体没有得到挖掘的价值部分演变为实在的存在物。人民是历史进程的创造者,实践目的是实践活动的起点,实践主体的实践目的因此也是实践活动的重要归宿。马克思指出,人类的基本需要就是“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人类历史的前提也是有生命意识的人为了生存进行的一系列的物质活动,进而也是会有物质活动之外的其他活动,人民群众是这一系列活动的实践者,因此也是价值内涵的补给者与丰富者。
(三)人民是实践检验的大法官。人民是历史进程的创造者,人民也是参与社会实践的主要成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以及精神财富的缔造者,两者都是经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创造的,人民是历史进程的创造者,也是参与社会实践的主要成员,因此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其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民是参与社会实践的主要成员,理应也是检验真理与否的主体,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阶级社会里面的阶级斗争中无产阶级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于社会体制的重组与优化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进一步的促使人民群众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各种诉求得以日益满足,因此人民才是实践检验的主体。
二、人民性的实践导向演变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置疑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导向,从一系列革命改革到新时代,人民性体现在党的领导下始终紧密结合中国实际的情况,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在中国的因地制宜以及落地生根。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革命转到建设导向。这一个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系列革命与改革道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人民群众奔着自由的目标是显而易见的,但是需要使用社会科学来作为自己的武器,进而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一系列的革命,以实现对于社会不公平的改造。对于革命实践中总结的群众路线,这些从革命进程中得出的经验积累进一步丰富了人民性的思想内涵,使人民性的内涵更加的具体化以及具有可操作性。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推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中国实际的再次结合,这一个时期,主要是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政党人民性的重要作用对于白手起家、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进行国家各项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義。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改革导向。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邓小平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因此这一个时期注重从坚持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立场来进一步丰富政党的人民性思想。比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②,这句话就是指出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一切听从人民的心声。
(三)新时代的治理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提出有关人民性的论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一个论断便是人民性的重要体现。习近平的人民性思想不仅体现在宣传思想工作上,也体现在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从“五位一体”的逐渐形成到“四个全面”的最终确立,新时代的治理导向在党中央的带领下,得到实实在在地贯彻与落实,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③。因此应当始终坚持人民的立场与原则,坚持革命时期传承下来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重,让人民享有更多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让党成为经得起历史与人民检验的政党。
三、新时代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性
党的十九大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概括性阐释了习近平一系列治国理政思想的主题,凝练性总结了党的执政宗旨,是新时代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遵循。处于新时代,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提出,很好的体现了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的践行,也进一步彰显了新时代服务型政党的人民性,对新时代党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与实践价值。
(一)全能型执政党建设到服务型执政党建设的持续深化。在改革开放之前,在政党执政的观念上基本采用政策性自上而下,全方位多方面覆盖的普遍形式,确实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为发展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逐渐形成了全能型政党。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内外的实际情况的变化,党对于执政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掌握能力也是日益深厚,在吸取传统的全能型政党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多方面的现实以及人民群众的呼声,意识到在传统的执政理念下,人民群众存在较多的不自主性。在坚持党的核心领导的前提下,为了更大程度焕发社会活力,对于政党执政的观念进行重新调整迫在眉睫。新时代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提出,就是要吸取历史上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由全能型政党向服务型政党持续深入转变。这一转变是政党与时俱进的需要,也是紧跟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满足人民新时代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党的初心与使命是对服务型政党建设的有力注脚。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④,谋就是为了的意思,就是全心全意的意思,无产阶级政党始终为了人民群众的初心与使命永远不能忘记,也是不会忘记。服务型政党的建设,也是在新时代对无产阶级政党人民立场的紧密呼应,具体到实践就是应该坚持人民的主体性原则。
(三)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需求的获得感是对人民性的考核检验。“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⑤这句话是党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体现,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谋改革红利。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人民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服务型政党也是回应了时代以及人民的期待。人民是工作成效的评判者,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什么标准。如:H省某市的“放管服”改革第三方评估调研,调研的过程中采用的调研方法分为线上以及线下两大类,涉及人民来评判“放管服”改革的成效与不足的方式有线上的网络问卷、线下的座谈会以及暗访的人民群众等,更是将调研的结果具体到“四率一度”(一次办成率、网上办事率、时间缩短率、材料精简率以及群众满意度),可以说切实的体现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需求的获得感作为对服务型政党建设的考核检验。
[注释]
①習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5.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3.
③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05-05(002).
④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N].人民日报,2017-10-19(001).
⑤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N].人民日报,2017-10-1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