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0-04-30刘逸飞
刘逸飞
(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37)
1 绿色金融现状
1.1 绿色金融起源与发展
绿色金融的概念出现较早,20个世纪下半叶便有国家提出并建立了相关的“生态银行”(专门为绿色项目提供优惠贷款的银行)。而在之后国际商业银行会议上提出的著名的“赤道原则”,将投资项目的环境影响与社会影响纳入金融机构的投资评估标准中,为绿色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与小幅的优势,为环境保护和国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界条件。
虽然绿色金融起源较早,但当前国际社会仍未能针对绿色金融提出完整统一的定义。我国在2016 年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一文中才首次对绿色金融进行定义。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与绿色金融概念的首次明确提出,我国的绿色金融行业在2016 年及以后的两年中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16 年以来,浦发银行先后发行350 亿元绿色金融债券,青岛银行首发40 亿元绿色债券,2017 我国绿色信贷余额为8.2 万亿元,占绿色金融市场规模的87.91%,绿色债券余额为2 486.8 亿元,占2.67%,绿色股权融资为2 200 亿元,占2.35%,绿色基金为6 587亿元,占7.06%,碳交易为7.68 亿元,占0.82%。此前我国的绿色金融行业只有碳金融一枝独秀,仅仅几年时间绿色信贷与绿色债券便高速发展与碳金融一同支撑起我国的绿色金融行业。
1.2 绿色金融分类
①绿色债券业务。绿色债券特指任何对绿色产业进行资助或者协助绿色产业完成再融资的债券工具。绿色债券较之于普通债券有四个主要的特点:对绿色项目进行特殊的评估与审核、持续跟踪并管理募集的资金以及对相关年度报告的检阅等。虽然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绿色债券行业发展势头良好,绿色债券背后的杠杆风险高,并且仅靠绿色债券很难保证我国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1]。
②绿色信贷业务。绿色信贷业务的特点是绿色信贷政策需要来自公众层面的监督,银行和政府在执行绿色信贷业务的时候会将相关环境与社会影响公开展示,并且将会提供各种条件包括真正平等对话的机制、信息的披露和必要的经费。随着2007 年绿色信贷正式成为我国排污减排体系的一部分后,经过近几年的稳步发展,绿色信贷总额持续稳定增长,现已成为我国绿色金融的中坚力量。但置之于我国如此庞大的市场之下却显得微不足道,所缺甚多[2]。
③碳金融业务。由于目前对碳金融的定义较为模糊,所以通过对当前碳金融发展状况以及发展前景的研究(丛静,冯敏[3],宣文尧等[4],陈紫菱,贝淑华[5],郭文月[6])可以大体总结出碳金融”主要是指低碳经济投资活动,简而言之就是碳融资以及碳物质的买卖。与西方成熟经济体相比,我国的碳金融起步较晚,碳金融交易试点工作在2013年末才得以开展,到2017年中旬我国的全国累计成交量才达到接近4.5亿t,交易金额勉强突破100亿元,虽然单就交易量来讲碳金融的规模还是很可观的,但置之于我国的体量之下又显得尤其低效。
图1 碳金融交易示意图
1.3 区块链对绿色金融推动
区块链技术及其构建模式一直受到各界人士的重点关注(刘宏斌[7]),虽然关于区块链的具体定义与应用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巨大潜力已经被广泛赞可。绿色项目与传统的房地产等高利润率项目相比利润率较低并且技术风险较高,因此难免会出现一批伪绿色项目打着绿色项目的名号进行融资,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同时,将本应该用于绿色项目的资金挪用于其他高利润行业,进而导致本应蓬勃发展的绿色项目面临资金“缺血”。而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绿色项目的透明度将大大增加,并且绿色金融行业的资金安全性也将得到保障。这预示着我国绿色金融的监管力度将大大提高,伪绿项目必将随之减少,而真正的绿色项目将更加便捷地得到相应的政策扶持。除此之外,区块链所包含的智能合约技术也将进一步提高我国绿色金融行业的运作效率,增加绿色金融业务的签约成功率,为更多的绿色项目输入大量的新鲜“血液”。
随着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和技术进步,我国的绿色金融行业近几年来发展势头迅猛,但大量的问题与矛盾也纷纷涌现。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绿色行业参与度缺失
即便国家当局为绿色行业的成长制定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可因为绿色项目技术门槛较高以及房地产等高利润行业的竞争,民众对于绿色行业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仍然很低。绿色金融在国内的建设与发展主要依赖政府推动,拥有参与权并积极参与的也只有少数的大型企业,数量众多的普通民众与中小企业虽然与绿色金融利益相关却未能充分意识到绿色项目中包含的重大社会意义;除此之外在社会层面未能普及关于绿色行业的相关专业知识与交易规则,使一部分拥有社会责任意识的普通大众缺乏参与绿色金融的手段。
2.2 激励机制不到位,约束机制不完善
就目前数据观察结果显示,我国的金融机构员工、投资者、股东的社会责任意识还不够完善在环保工作方面缺乏主动性。而除却员工个人意识的欠缺外,我国金融机构在发展绿色金融的过程中还急需一套完整的可行的与绿色金融发展方向配套的管理制度。相关政府部门尚未建立起对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产生激励作用的政策制度也间接影响了绿色金融的发展。
2.3 绿色行业政策依赖性高,资金易被挪用
由于绿色行业相对较低的利润率和较高的技术风险性,其在与传统行业的资金争夺中仍然处于劣势。当前,绿色行业仍处于行业成长初期,在较长时期内仍依赖政府政策的针对性扶持与引导。也正是因为我国绿色行业的竞争劣势以及监管不完善,大量的普通项目披着绿色项目的外衣借助绿色金融与国家对绿色行业的政策扶持保障自身发展,使绿色金融成为别的高利润行业的聚宝盆。这种行为威胁了国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直接截断了绿色行业的资金来源,使大量的继续资金的绿色项目缺血,间接打压了绿色金融发展的良好势头。
2.4 碳排放权交易的外部抑制
碳金融作为我国绿色金融行业的先锋,发展速度与发展规模一直远超其它的绿色金融产业。虽然各个碳交易平台覆盖了我国大部分的地区,并且各自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我国乃至世界其他地区的碳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这些平台相互独立,疏于沟通交流以致相互封闭,信息难以共享,这变相的阻止了我国碳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各个市场之间不统一的规范标准增加了金融机构业务管理的难度与成本,使得碳金融的发展缺乏组织性与规划性。
3 对策建议
3.1 立足内外部结构,提高绿色金融参与度
首先是建立健全金融机构内部合理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为金融机构制定积极有效的绿色财经指标,并纳入考核体系,将绿色金融的社会责任与机构的收益要求有机协调统一,避免陷入“环保任务”和“收益至上”相悖的两难境地。外部激励引导方面,需要充分宣传绿色金融的社会意义,提高普通民众对绿色金融的认知度和参与热情。另外,可借鉴“区块链”思维,在绿色金融业务中广泛引入个人力量,构建以大量个人参与者为节点的民间绿色金融网络,借助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技术实现绿色金融业务的“细微化”和“扁平化”,让普通参与者切身感受到绿色金融的收益,进而自发认同和支持绿色金融业务。可参照“蚂蚁森林”等较为成熟的互联网绿色金融形式,吸收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绿色金融中来,以期实现民间绿色金融业务的“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3.2 有效解决绿色行业资金挪用问题
为解决绿色行业资金的挪用问题,主要有两条解决思路,一是从根本上解决绿色行业竞争力弱的缺陷,通过发展技术以及国家政策扶持等手段提高绿色行业的竞争力,吸引资金“真实”投入,进而从根源上解决资金挪用问题。主要包括:加大对环保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投入,以促进绿色行业突破技术“瓶颈”,提高行业利润率;二是加大对绿色行业资金用途的监管力度,通过制定相关考核机制以及监管机制来约束资金的流动,包括:建立严格有效的资金流向监管体系,同时对绿色行业的盈利状况定期测评,若与预期偏差较大则需进一步的彻查资金流向。最近出现的区块链技术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绿色金融行业进而实现绿色金融网络节点对资金流向的全程监督,实现“资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完全透明化,这将大大提高绿色金融的资金监管效率。
虽然思路一更能保证从根源上解决绿色金融行业所面临的资金挪用问题,但其执行周期较长,短期效果不如思路二显著。因此,需要在近期积极践行思路二的同时,将思路一作为维护绿色金融健康发展的长期目标。
3.3 建立统一的碳交易规范标准,制定相关交易的考核指标
由上文可知,碳排放权交易受到的外部抑制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普通群众对碳金融的参与意识不强,二是碳交易市场过于分散而且相互之间沟通过少,三是我国碳交易市场缺乏统一的规范与交易机制。首先对于群众的碳金融参与意识不强,政府应加大碳金融的宣传力度,积极组织关于碳金融和环保观念的普及活动,鼓励普通民众了解碳金融常识,认同并积极投身于低碳生活方式。其次鉴于碳交易市场之间信息隔阂,应构建政府部门牵头的信息交互平台,实现交易和监管信息的共享;最后最重要的是,应尽快建立统一的碳交易规范标准,制定相关交易的考核指标为各个市场的相互融合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