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脉络宁与血塞通联合治疗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

2020-04-30杨承东袁笠婷徐慧敏

北方药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血塞通脑血管病脉络

杨承东,袁笠婷,徐慧敏

(青岛大学附属威海市立第二医院,山东 青岛 264200)

脑血管病是指脑部血管发生的各类型疾病,脑组织出血或缺血性意外是脑血管病的共同特点,可致残或者致死,并且发病率较高,在神经系统住院患者中所占比例达到1/4~1/2。为减轻脑血管病对患者健康和生命的影响,临床上探索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法[1]。在这个基础上,笔者以院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脉络宁与血塞通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具体研究信息如下文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发病时间在24h之后,且在15年之内;经过头颅CT等检查证实,患者的检查结果以及临床症状等符合脑血管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同时,需要排除妊娠期、哺乳期以及对治疗使用药物过敏的患者。按照平均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7例患者,男性29例,女性18例,患者年龄42岁~76岁,平均年龄(60.4±8.7)岁。观察组47例患者,男性28例,女性19例,患者年龄43岁~77岁,平均年龄(61.3±8.1)岁。患者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有表情淡漠、头晕、头痛、嗜睡、运动障碍、言语功能障碍、偏身麻木、肢体偏瘫等;肌力0级~Ⅰ级。既往有低血压的患者9例,有高血压的患者有39例。两组的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基本资料统计学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照脑血管疾病类型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甘露醇、复方丹参注射液等,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调整药物使用剂量[2]。

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血塞通治疗,静脉滴注,每次使用剂量200mg~400mg,将其与250mL~500mL浓度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或者氯化钠注射液)进行稀释,缓慢滴注,1次/d。按照患者病情轻重程度确定临床使用剂量。

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使用脉络宁治疗,每次使用10mL~20mL,将其与250mL~500mL浓度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或者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注射,1次/d。根据临床症状确定实际使用剂量。

1.3 临床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痊愈:患者在临床上所表现出的症状基本消失、语言功能恢复、生活可以自理。显效:患者的患者在临床上所表现出的症状基本消失或者出现明显的改善、语言能力恢复、肌力提高1级~3级、生活能力恢复一部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不少于21分,并且残疾程度在1级~3级。有效:语言功能有明显的改善、肌力提高程度达到1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幅度在8分~20分之间。无效:无达到以上任何一项指标。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本组患者例数×100%。(2)分析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水肿、消化不良、低血压等。(3)使用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睁眼、语言以及运动等能力,分数越高证明患者康复的效果越好。(4)使用Barthel评分表(病人自理能力及生活能力评估表)对两组治疗前、后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分,主要内容包括进食、洗澡、穿衣、修饰等,分数越高患者的康复情况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5.11%,其中痊愈率为34.04%;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74%,痊愈率为42.55%。P值为0.025,即两组患者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n)%]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为水肿和消化不良,发生率为4.26%;对照组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为水肿、消化不良和低血压,发生率为14.89%。P值为0.019,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2。

表2 分析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n)%]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情况

观察组治疗前、后患者的GCS评分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GCS评分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GCS评分差异显著,P值为0.002。详情见表3。

表3 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情况分)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自理能力评分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有显著变化,并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价值。详情见表4。

表4 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分)

3 讨论

脑血管病是多这个能原因导致的脑动脉系统和脑静脉系统发生的病变,并且导致多种临床症状所形成的疾病。患者常常出现意识障碍、头晕头痛、偏瘫、失语等局部性症状或者临床体征,年龄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是高发病人群。

脑血管病所表现出的病理改变形式为动脉、静脉发生暂时性堵塞或者反复性堵塞,呈现出中小动脉或静脉管壁厚度增加引起长期供血不足,或者间断性供血不足[3]。发生该类型病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血管粥样硬化,而管壁发生的这种病理变化导致管腔狭窄,造成血液流动缓慢或者瘀滞,进而对微循环的血运状态造成影响,从而发生局部血压降低,造成脑组织破坏、脑功能紊乱等一系列脑血管病。从我国中医的角度来看,脑血管病属于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以活血化瘀为主。

脉络宁注射液中含有牛膝、玄参等中药,是经过化学处理后提取制作而成的复方注射液。经过长期的生化研究和临床观察,证明该药物在扩张血管、增加脑部血液流量、改善微循环以及抗凝血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是临床伤害治疗脑血管病的有效药物。用药不良反应非常少见,偶尔可见腹痛、恶心呕吐、抽搐、局部麻木、低血压以及局部静脉炎等,影响不大。

血塞通中主要为三七提取物,三七总皂甙是其主要成分,其主要作用表现为活血化瘀、改善脑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微血管;同时,具有凝血者抗凝和出血者止血的双向作用,对脑内游离的自由基有清除作用,促使血液流变性发生变化。患者用药期间可能会发生发热、呼吸困难、心动过速、恶心呕吐、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不高,对患者的用药安全性不会产生明显影响。

脉络宁和血塞通都是纯中药制剂,并且二者无配伍禁忌,使用生理盐水或者葡萄糖稀释后,药物本身的作用不受影响。将二者联合应用在脑血管病的治疗中,不仅可以提高各自的作用,还能够起到溶血栓、康雪宁、扩张血管、降血脂、改善微循环、调节生理功能、清除自由基等作用,充分发挥出中药制剂中药物作用相加的作用,从而显著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因此,将脉络宁和血塞通联合应用在脑血管病治疗中,可达到畅通脉络、活血化瘀的作用,既能够改善患者血液的黏稠性,使血管弹性和血流动力恢复,又能够改善组织灌注和加大血流速度,从而增加患者脑部血流量,使脑细胞生机可以恢复,这一点与中医理论的“气行则血行”相符,达到“祛瘀通络、气旺血行”的治疗效果,这样脑血管病就能够治愈。

在本次临床研究中,两组患者在治疗之前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而后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中观察组患者使用脉络宁和血塞通联合治疗,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GCS评分以及生理自理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这一点充分证明二者联合治疗脑血管病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中联合使用脉络宁与血塞通,可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患者的GCS评分以及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有显著改善,充分说明患者的综合治疗效果较好,证明这是一种值得推荐和应用的治疗方法。因此,临床上可在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中积极应用脉络宁与血塞通。

猜你喜欢

血塞通脑血管病脉络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串联知识脉络 巧用动态资源
脑血管病知多少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党的建设学术脉络与前沿动态——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
浅析血塞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银杏达莫和血塞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对比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血塞通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第十一届国际脑血管病高峰论坛专题论文刊发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