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福寺,清西陵的皇家寺院
2020-04-29
山门外的易水河
二层踏跺上的琉璃瓦顶石牌坊。
夹柱石
去永福寺看看那皇家陵寝内的唯一
作为关内清朝皇帝陵寝内的皇家寺庙,永福寺有仅存和唯一之说,到了清西陵地界,是不可能不去的,清西陵五大游览点儿中也有它,联票的票价中包含了它。乾隆皇帝敕建清帝陵寺庙时,在清东陵和清西陵各建了一座,东陵的那座已彻底湮没了,清西陵的这座永福寺,虽也经损毁,但基础尚好,经整修,已恢复如初。从帝陵、皇家寺庙、行宫的布局上,能看出乾隆皇帝心中完满的帝陵陵寝设置和陵寝制度的理想模式。
永福寺在梁各庄,和梁各庄行宫仅一华里之隔,可以说是紧挨在一起的,皇帝谒陵时的休息之所和举办祭祀佛事活动场所之间有种紧密的联系,至少是就近、方便。梁各庄行宫,虽已不是清代时完整的样子,但宫殿区还是基本完好的,能让人不用太费脑子就能勾勒出曾经的风貌。现在行宫东面是行宫宾馆,接待游客,从行宫到永福寺步行就可以过来,开车,更费不了多少时间。两次来清西陵,我都是坐的朋友的车,从梁各庄行宫出来,行宫简约的建筑形象和建筑布局还在脑海里鲜活着,永福寺已出现在面前,满眼的金碧辉煌,仿佛故宫的一角。相比之下,这让行宫形象立显寒酸,陡然间觉得乾隆帝和其后的清帝来拜谒祖宗的灵魂时,都力争树立一个崇佛敬佛孝祖宗,自身则很是廉洁自律不敢奢华放纵的楷模形象似的。
永福寺山门外,两片松柏林,郁郁葱葱,松林外,花树灌木丛围峙。宽阔的停车场在松林的东面,红墙黄瓦的寺院外就像一座景色秀丽的大公园,不进寺,在林边的休闲椅上闲坐,也是一种享受。
碑亭中驮碑的神兽赑屃。
碑亭内景
松林夹峙的大道不长,对着永福寺山门走过去,是白色的三孔拱券石桥,桥下流淌着清丽的河水。作为开放景区,这里显然修整过,花园化了,河岸是新砌的,整洁干净。如果河是易水河的话,它已失了天然形貌。
先不过桥,在桥南望永福寺。
不是有意为之,是情不自禁地在此停下了脚步,进入眼帘的永福寺的气势太具震撼力。一般的寺庙山门只有三门,中大旁小,此山门却像是五座门,三座实门居中并列,高低宽窄同等,两侧的门略矮一些,都是汉白玉石为框的拱券,只不过左右边际的这两座门是半截门,下面是汉白玉围边的漆了红漆的石墙,实际它们只是有拱券的石窗,下面被前面的矮墙遮住了,恍若是门。那石窗镂刻得很真,仿木结构,部件齐备,但不知是否能开合。估计是永久封闭的形象,误以为是门,应属为山门造势的一种建筑风格。
山门是单檐歇山顶,顶部全部覆盖金色琉璃瓦,长长的大脊和鸱吻也是金色琉璃的,站在河的侧面看寺,有山门和山门后的大殿顶部相衔连成一体的感觉,三重黄琉璃瓦顶。大脊、鸱吻交错,交错出的辉煌震撼人心。再挪一挪位置,能从后殿大脊上看到大脊正中心的塔刹。以塔刹为中心,上下左右对称的仙人走兽和鸱吻布局颇具韵律感,那是金色的建筑乐章。
山门两侧的红墙上也有门,是随墙掖门,墙上瓦是灰瓦,院墙两侧探出高高的钟楼和鼓楼,看去就是汉式建筑结构和布局的寺庙。
我喜欢看寺顶的建筑旋律,几年前头一次来时是意外发现,能发现是我没有贸然过桥进山门,而是在等候拥堵在山门前的游客进山门时,无意中沿易水河的南岸向东走了几步,一边走一边凭护河矮墙侧望永福寺,望出了比正对山门更雄浑、更有气魄、更显厚重、更辉煌、更具节奏感的金色旋律。永福寺山门后面的两座大殿错列开来,歇山顶的边侧造型显现出最丰盈、最动人心弦的一面。金色的三殿联构的古典大屋顶的风采,只有在北京故宫才不会让人惊奇振奋,在京城外的山野里,在不远处青山的映衬下,对一座寺庙来说,哪怕是皇家的,你也感到是奢侈性的震撼了。
坊柱
依臺就势层层抬升的永福寺
对永福寺是黄教寺庙之说,我总是不能相信。尽管游览过,我还是进了这座规模并不算大但极有气势的皇家寺庙。
中轴线上,山门和山门后的第一进院的建筑与建筑布局再看一遍我还是完全肯定它是汉式的,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和大雄宝殿。相比于有大雄宝殿的汉式寺庙建筑,似乎是少了东西配殿。山门殿内正中供奉弥勒佛,两侧供奉四大天王。钟鼓楼是两层结构的楼阁,顶为布瓦歇山顶,上层阁楼下部为庑殿顶,不算大但看上去还是比较气派。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顶,金碧辉煌,供奉着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分别是燃灯佛、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这三世佛大家都比较熟悉。殿两侧供的是十八罗汉。
在大雄宝殿前的这片区域,寺庙殿宇是建在平地上的。从角门进入二进院,看到大雄宝殿后的建筑时,相信不少游客会有一种陌生感,会有一种新奇、振奋感。出现了高高台地,高台有阶,是层层拾阶而上的踏道。高台两侧有了高墙,高墙算不上太高,是碎石垒起的虎皮墙,高台顶部还有一道金刚墙,踏道台阶也算不上多,只有十八层,很多建在山区的汉家寺庙,这种依山就势的高墙和多层台阶也都有,见之不会奇怪。感觉怪,其一是永福寺背山面山,但寺的这里并不是山地,没有是山地的感觉,是平地起台了。其二是,台地中心踏道顶部,迎面竟立着一座汉白玉柱的琉璃牌坊,半空中的天门似的。立有牌坊也说不上怪,北京的皇家园林寺庙里的踏道上也有建牌坊的,不过大都是木结构的,这种石柱琉璃瓦顶牌坊还真有些寡见。
有嵯峨感的寺墙
西院小景
进了石柱琉璃牌坊的坊门,平阔的台地殿区之后,又一层台地,高拔上去,东、中、西三面围台建楼,使整座庙宇呈三层递升之势,层层抬升出非同凡俗的气势,也抬升出一个疑问:一层高上一层的台地是人工垒砌的?谁能确認这里不是山地,不是依原有山地修凿出来的?永福寺本是山台上的寺庙?
侧望宝云阁。
进角门又一个天地
清王朝与黄教喇嘛庙
看史料,知永福寺是喇嘛庙,自建成后,有清时代,寺里的住持、僧众都是喇嘛,满族喇嘛,包括教习喇嘛,有20多人,有说是26人,诵习满文经卷,负责西陵皇家丧葬祭奠佛事活动一应事物。喇嘛是黄教对僧人的称谓,黄教是藏传佛教的一个教派。蒙古族兴黄教,满清为了拉拢蒙古族,施行了尊崇扶植黄教的政策,从清顺治帝起,尤其到了康熙、乾隆时代,册封黄教首脑人物,维护黄教僧侣的宗教特权,在经济上支持黄教,广建黄教寺庙,强化对黄教的管理,把尊崇扶持黄教作为基本国策,对增强北部和西部边疆的向心力,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既然永福寺是黄教寺庙,游客自然会想到寺庙中的黄教文化特征,特别是在建筑上的。
北京有很多黄教寺庙,热河的黄教寺庙更是集群结势,不到承德,不看外八庙,在永福寺可能还不会有太多的联想,只是惊叹其雄胜宏阔而已。去过外八庙,尤其是去过外八庙的普宁寺、普乐寺,立即对永福寺的二进院内高墙、高台踏跺、琉璃牌坊变得敏感,对层层台地变得敏感,琢磨其中的门道,猜想揣测它与藏传佛教寺院建筑之间的关系。
法器雕塑
碑亭与琉璃牌坊
是不是藏传佛教建筑的一种?或与之相近?作为普通游客还真感觉不出来。它制造出了一种嵯峨感,陡然抬升起一个台式庭院,登上踏跺,过了迎阶的牌坊,一座碑亭和主殿,后面的另一处18阶踏跺,和踏跺所依的那座高台,层层因地势抬升而显得殿宇叠叠的效果,在不在曼陀罗实体道场的模式里?的确没有四大部洲、四小部洲之类建筑,也没有藏式碉房,后半部的整个布局看上去还是汉式的,牌坊、碑亭、主殿在中轴线上,中层台地两侧有配殿的对偶形式,最上层台地后罩楼两侧拐出把儿来的二层转角楼房,平面呈倒凹字形,也是左右对称的,而殿宇和碑楼,其顶都是汉族传统古典模式,重檐歇山顶和歇山顶。但这能说其中没有藏传佛教建筑造势布局的影子?
我的感觉是,在建筑上,这是座以汉传佛教建筑形式为主的喇嘛庙,有差别的是,牌坊的位置、碑亭的位置有点与众不同。此庙的中心大殿、主要大殿不是大雄宝殿,而是普光明殿。作为殿,普光明殿在永福寺内规模最大,也最恢宏气派,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供奉的是不动佛、药师佛、无量寿佛和位列两侧的八大菩萨。
也不是没有明显的藏传佛教文化元素,黄瓦琉璃牌坊,四柱三间三楼,两侧的汉白玉立柱上的装饰雕塑图案,明显是藏式,有法轮,有藏传佛教的各种法器浮雕图案。第三进院落中全寺最后一座被称为藏经楼的建筑宝云阁,原有的供奉是:斗母、马头金刚、白度母、白伞盖度母、绿度母、手持金刚,又都是藏传佛教的神佛。
钟楼
每个角度有每个角度的壮观
宝云阁
永福寺是乾隆皇帝建的,汉族文化对他的熏染很深,他的汉族文化情结已根深蒂固,重黄教的整体观念下,汉藏合一的寺庙建筑形式是他建寺的理想选择吧,不过这座皇家寺庙在建筑形式上,对汉族寺庙风格偏重很多。永福寺的皇家祭祀宗教活动已成历史了,对清王朝帝陵祭祀的历史文化阅读,只能在想象中。我走出永福寺时,刻在脑海里的全是金黄和朱红的记忆。
TIPS
地址:保定市易县梁各庄镇
开放时间:8:30-17:30
周边景点:崇陵、泰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