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游客感知视角下的泉州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原真性分析

2020-04-29苏淑云陈金华郭叙淇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西街真性译码

苏淑云,陈金华,郭叙淇,金 铭

(华侨大学 旅游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文化的象征,是城市历史更迭的见证者,是民族记忆传承的重要载体。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在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与保护的博弈中,如何寻求其商业性价值及保护好其原真性价值,成为近年来众多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原真性”是现代遗产保护科学的灵魂、基本观念和准则[1-4]。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原真性与完整性内涵、遗产类型、遗产保护案例和旅游原真性等方面进行研究,一般围绕遗产原真性内涵展开。在2018年的国际文化、文学、艺术与人文大会论文集中,研究者针对旅游领域是否存在原真性,及其原真性存在形式展开了探讨[5]。闫红霞[6]认为国际研究多基于存在主义,强调原真性是游客自身的感受,与游客真实的自我体验相联系。罗哲文[7]等对古建筑历史真实性的论述,首次将原真性研究引入国内。徐嵩龄[8]认为国内针对国外研究四种原真性观念的介绍缺少精准性,未能与遗产科学中的原真性联系起来。张朝枝[9]提出旅游领域对原真性的研究更倾向于“真实性”的研究,强调主体的实地体验,讨论主体对客体“真”“假”的辨别及其体验效果。但是较少有学者从游客主观原真性感知角度对旅游地遗产原真性进行研究,而得出具有普适性的历史文化街区原真性感知维度模型的研究亦不多。

国内文化遗产原真性感知概念仍未有较完整的体系,近年来,不少学者试图探究不同吸引要素的原真性感知因子。李超然、张超[10]通过游客对民宿的原真性感知范畴,探究游客体验与游客原真性感知质量之间的关系。林涛[11]等指出游客参与性、消费者偏好、商品的工艺等是影响游客对上海工业遗产原真性感知的主要因子。廖仁静[12]等指出文化体验和休闲娱乐是影响历史文化街区原真性感知的因子。随着人们对物质内在文化与精神方面的重视,旅游“寻真”运动日益盛行,原真性感知源的研究将持续受到高度重视。追求旅游客体的原真性是旅游活动的自然规律,也是游客最基本和共同的偏好。本文认为,原真性感知是客体在环境以及其原有认识的双重作用下产生的具象化感官认知。

本文着眼于游客主观感知,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范式,以泉州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案例地,归纳提炼出西街游客的原真性感知范畴,分析西街旅游原真性感知因子强度指标权重,构建游客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原真性感知评价维度模型,并重点分析以下问题:1)西街的原真性感知评价的主要维度;2)西街游客的原真性感知影响因素。

一、泉州西街概况与研究过程

(一)泉州西街概况

泉州西街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泉州老城区的鲤城区,形成于唐朝开元年间,其最东面为双门前(今钟楼),最西面为唐故城西门和素景门(今孝感巷口),是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也是保存最为完整的古街道和区域。沉淀了1300余年历史的典型历史街区,从街区建筑到街巷格局,从市井气息到民风习俗,西街大体上仍保留着泉州自唐宋以来的盛世风貌。其中古大厝、近现代骑楼、洋楼、以及名人宅第等历史建筑即使经过若干次修缮后,仍保存尚好、完整;除主街外,小巷曲径通幽,随处可见的商铺,或初来乍到,或年深日久,形成一座生态历史博物馆。近十年来,泉州市政府致力于西街历史地段的保护,曾邀请清华大学等科研机构进行规划设计。本着“保存古建筑、保护古城肌理、保留古城系统格局”的更新原则,采用“小规模逐步改造”的保护更新方法,在尊重西街历史文化原真性内涵基础上,改造后的西街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其历史厚重感及文化瑰宝。

(二)扎根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是由格拉斯和斯特劳斯(Glaser & Strauss)于1967年首次提出的,是将实证研究和理论建构紧密联系起来的质性研究方法,其理论的核心包括概念化和范畴化两部分。相较于问卷调查法,扎根理论的科学性在于从客观的角度发现问题,不存在导向性或暗示作用,寻根溯源,探索藏在表面问题背后的规律,扎根在数据中建构理论[13],通过初始编码,初步缩小研究范围,提高研究的精准性、可靠性。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范式,将在携程旅行网、去哪儿网、马蜂窝三家旅游网站上搜集到的关于泉州西街的游客点评语句进行概念范畴化处理。首先对游客点评的原始资料进行初筛,筛选出具有参考价值的游客点评资料,并对其初始语句进行概念提炼归类,计算各类别出现频次;其次,对初始概念范畴化,进行开放性译码分析,获得原真性感知初步范畴;接着,进行主轴译码分析获得宏观层面的原真性感知主范畴;最后,对范畴化结果进行选择性译码分析,实现精确范畴化,构建原真性感知维度模型。

(三)译码分析过程

1.原始资料的收集与处理

依托译码分析,收集从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14个月时段内三家线上旅游平台(携程旅行网、去哪儿网、马蜂窝)中游客对泉州西街的189条点评语句,对游客的原始点评语句进行筛选,提取出表现游客感受和认知的点评语句,并进行分析处理,根据频次进行概念范畴化。

2.开放性译码分析

开放性译码分析是原始资料初步概念范畴化的过程,对初始语句进行概念提取,甄选详细反映影响游客原真性感知的具体概念类别,并计算各类别的出现频次。在此基础上进行开放性译码分析,归纳出微观层面的原真性感知初步范畴及各范畴的百分占比,并在各小范畴内对游客感知下的原真性认可度进行区分。(表1)

表1 游客对历史街区遗产原真性感知的开放性译码分析

3.形成主轴译码结果

由开放性译码结果归纳出微观层面的初步范畴,进一步提炼得出生活气息、文化传承、旅游业态、街区建筑四个宏观层面的主范畴,经过物质形态标准归类出两大感知源,并从次级原真性感知范畴中整合出各主范畴与两大感知源的百分比。(见表2)

表2 主轴译码结果:历史文化街区遗产原真性感知初步范畴

4.精确范畴化——构建原真性感知维度模型

精确范畴化即选择性译码分析。在主轴译码分析结果归纳出的范畴基础上,进行选择性译码分析,剔除次要类别,保留核心范畴。根据表2,剔除百分占比不足2%的“A11原住居民对街区各类活动的参与程度”与“A12名人文化”两个范畴,得出对游客原真性体验产生影响的范畴,在宏观层面上表现为4大原真性感知主范畴,微观层面上表现为15个原真性感知小范畴。将这15个核心范畴类别重新进行百分比转换,计算各范畴权重值与不同感知范畴下原真性感知的权重值,并将各感知因子的权重值进行排序,得出了历史文化街区遗产原真性感知维度模型,该模型的解释力达到98.8%。(表3)

表3 历史文化街区遗产原真性感知模型构建

二、泉州西街原真性感知特点

(一)游客对于西街物质形态方面的原真性感知高于非物质形态

游客对于西街历史文化街区物质形态方面的原真性感知(0.74)远高于对非物质形态遗产方面的原真性感知(0.26)。物质形态方面以对街区建筑的感知为主(0.714),非物质形态的感知源主要以文化传承方面为主(0.858)。游客在街区建筑的原真性方面有较深的感知和体会(0.528),超过所有原真性感知源的半数;同时,来访西街的游客对于历史街区原真的生活气息方面的感知微乎其微(0.037),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游客对街区精神内涵感知的不足。

(二)游客对建筑整体风貌的感知多,而对旅游设施方面的感知少

从原真性感知的微观范畴来看,西街游客在建筑整体风貌保存程度方面的感知程度最高(0.261),对街巷格局风貌的感知值(0.130)排于其后;在非物质形态层面,游客对古街历史文化氛围的感受居多(0.124),其次是对西街传统地方小吃的感知(0.031);反之,来访游客对西街的旅游基础设施方面的感知最少(0.025),也缺少对西街原住居民生活方式(0.037)和地方宗教文化氛围(0.031)的感知。而游客对西街历史街区中的名人文化以及原住居民在街区各类活动的参与程度这两方面的感知,由于原始语句样本量均小于总体的2%,在译码分析构建精确范畴化模型时被排除在核心范畴之外,这亦可说明游客十分缺乏对西街名人文化与原住民生活状态的感知。

图1 游客在微观范畴下对西街的原真性感知程度

(三)游客对于泉州西街历史文化街区遗产的原真性认可度普遍较高

超过八成(0.832)的游客认为自己感受到了真实的西街风貌,其中58.2%源于西街街区建筑;另外,仅有少数游客认为西街的原真性较差(0.168),其中51.9%归因于西街的旅游业态。在街区建筑方面,游客的感知主要集中于对建筑整体风貌保存程度的感受(0.648),其次是街巷格局风貌(0.246)与建筑材料装饰(0.106),其中,91.7%的游客在原真性的感知上认为其是“真实”的;在旅游业态方面,游客的感知主要集中于对街区传统商业气息的感受(0.467),其次是传统商铺(0.208)、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0.208)与旅游基础设施(0.118),其中,59.0%的游客在原真性的感知上认为其是“真实”的;在文化传承方面,游客的感知主要集中于对古街历史文化氛围的感受(0.556),其次是传统地方饮食文化(0.305)与地方宗教文化的体现(0.139),其中,83.4%的游客在原真性的感知上认为其是“真实”的;在生活气息方面,游客的感知主要是对原住居民原真的生活方式的感受(1.000),其中,100.0%游客在原真性的感知上认为其是“真实”的。造成这方面具有极高“真实感”的原因体现在游客对生活气息方面感知的样本在总体点评数据中占比较小。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对旅游平台中泉州西街的游客点评语句进行译码分析,我们发现游客对于泉州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中不同范畴的原真性感知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其中也体现出在“泉州西街”这种特定历史街区遗产旅游场景下,游客自身表现出的旅游原真性偏好遵循着某种原真性规律。

1.西街的原真性感知评价可以分为四个主要维度,即街区建筑、旅游业态、文化传承与生活气息

街区建筑范畴有三个感知范畴,分别是建筑整体风貌保存程度、街巷格局风貌与建筑材料装饰;旅游业态范畴下对应有四个感知范畴,分别是传统商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纪念品、传统商业气息与旅游设施;文化传承范畴下对应有三个感知范畴,分别是传统地方饮食文化、地方宗教文化与古街历史文化氛围;生活气息范畴下只有原住居民原真生活方式一个感知范畴。这些原真性感知范畴及各感知因子的权重值共同构成了西街的原真性感知评价维度。

2.西街游客的原真性感知影响因素来自于感知源形态

游客对泉州西街历史文化街区物质形态的原真性感知明显强于非物质形态的感知源。游客对西街的原真性感知集中体现在街区建筑和旅游业态方面,表明游客通过对不同感知源的自我认知所获取的原真性感知主要受物质形态感知源的影响,这与以前学者研究结论一致,如杜雅文[14]等在对旅游饮食文化原真性感知研究中提到对原真性感知影响最为显著的维度是环境。在这种影响下,游客认可西街街区建筑整体风貌的“原真性”,而否定在商业形态和旅游设施上的原真感受,认为西街在旅游商品上缺乏地方特色与格调。同时,游客对于西街非物质形态感知源方面的感知较少,缺少对西街的多元文化,特别是名人民俗文化方面的感知。游客对于地方宗教文化氛围的感知多集中于西街的大开元寺,而在西街主街及支巷里弄中并无明显感受。在生活气息方面,游客对其的感知是四个原真性感知宏观范畴中最弱的,表现在游客对于历史街区原住民生活形态上的感知较弱,对原住居民的生活方式、在街区事务的参与程度、社区的邻里关系等方面均未有很多的感受与体会。

3.西街游客原真性感知的产生差异缘由是游客原真性偏好

游客作为旅游主体表现出对历史街区精神文化内涵的感知不足,更关注物质实体上的感受;且来访西街游客年龄、地域、文化水平各不相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有所差异,对原真性的感知敏感度及偏好也有较大的差别,进而导致游客对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原真性感知不同,即出现偏差。这就印证了徐嵩龄[8]对于原真性偏好与旅游活动的关系阐释,原真性偏好影响着旅游者如何选择目标物,以及旅游者如何策划其旅游活动。与上同时,不同形态的旅游形式打造的侧重点也会影响游客的原真性感知。例如在旅游客体方面,体现在西街主体注重物质形态的传统原真性保护和塑造,而忽视非物质传统文化的营造,例如街区氛围、生活气息、人文环境的保护与营造,导致非物质形态类感知源在西街旅游活动中呈现弱化态势。

(二)古街区文化遗产保护建议

结合文章分析,本文提出泉州西街保护的建议。

1.街区建筑“保其原真”:做好西街遗产转化,深度挖掘文化遗产精神内涵

遵循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梳理建筑遗产资源,设计遗产转化方式,明确街区建筑遗产开发实施主体。紧抓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的物质展示空间,通过节事活动等调动社会参与度,弘扬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

2.创新业态:重视西街软文化建设,提升旅游业态

挖掘街区内软文化,如廉政文化、名人文化、家风文化、地名文化等等,融入传统商业,做好文化创新,提升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改善街区环境,街区旅游商业升级规划,做好商业遗产转化工作;策划新型旅游业态;构建街区游赏空间,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和街区管理运营模式。

3.活化遗产:构建多样化文化传承方式,让文化“活”起来

通过对西街地域历史文化脉络的可持续探索,对传统民俗活动进行弘扬,对街区文化主题进行凝练,对华侨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等多元文化乾地挖掘,并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如以电子游戏或虚拟设备的形式),让游客体验到西街传统民俗节事活动的盛大;通过新的媒体样态将文化遗产进行立体呈现,进而在历史的经纬上拓宽了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构建特色文化主题业态体系。

4.价值共创:重视主客共创,提升街区生活气息

鼓励西街原住居民与游客共同参与街区旅居空间营造,对名巷进行改造再生,赋予街区新的文化内涵。重视历史街区的社会属性,以保护原住民生活原真性为核心,以游客积极融入当地生活环境为目的进行再生式街区改造。注重居民与游客的共同需求、居民利益与民间资本的利用模式、原住居民传统生活方式的场景化展现。

猜你喜欢

西街真性译码
建筑原真性探微
分段CRC 辅助极化码SCL 比特翻转译码算法
基于校正搜索宽度的极化码译码算法研究
泉州西街尽显“古韵新风”
松茂古道从西街到松州古城
西街往事
从霍尔的编码译码理论看弹幕的译码
LDPC 码改进高速译码算法
少年宋慈
真性,真孝,真才子——为丰坊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