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话语层翻译标准的交际型电影字幕翻译运行模式
——以2016—2019年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影片为例

2020-04-29林薇纯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可接受性字幕话语

林薇纯,王 林,2※

(1.乐山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2.武汉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现今,文化软实力在一国综合国力中占比越来越大,而电影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受关注。研究国外优秀电影可以促进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同时也有助于我国电影吸收其长处,更好向外推介。奥斯卡金像奖是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广的电影奖项之一。国外学者对奥斯卡电影进行了跨学科多领域研究,涉及传播学、人文学、技术层面及票房收入等。就电影研究来说,字幕翻译研究始终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近年来,国际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奥斯卡影片的影响力日益增加,这意味着电影市场必然要更加注重字幕翻译质量。电影字幕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具有特殊的交际功能。纽马克[1]213指出:“交际翻译试图在读者身上产生尽可能接近原著读者的效果。”(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produce on its readers an effect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that obtained on the readers of the original.)可见在电影字幕翻译中,交际功能可使译入语观众更好地接受和理解电影主题及相关文化,因此从该角度出发研究字幕翻译很有必要。

话语层翻译标准基于交际层面对话语进行分析,在电影字幕翻译中凭借其交际性可实现字幕文本中的信息转化。本文通过该理论对奥斯卡电影字幕翻译进行分析,进一步探析奥斯卡电影的交际功能和全球影响力,使译入语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主题及相关文化,实现电影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此外,文化传播是相互的,对奥斯卡电影字幕翻译的研究同样对于中国未来影视研究的趋向有借鉴作用。

一、国内字幕翻译研究和字幕翻译市场的现状

国内电影字幕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翻译策略。学者多基于某一特定翻译理论分析字幕的翻译策略,但字幕翻译市场始终缺乏一种分析机制和检验标准,而且字幕翻译策略的研究多围绕前人提出了影视翻译的限制因素及字幕翻译的特点开展。例如,麻争旗[2]81提出了影视翻译五项基本原则,张春柏[3]52就语言本身总结出影视翻译两个基本特点,钱绍昌[4]65介绍了影视翻译五个特点以及李运兴[5]40从多种制约因素探究了字幕翻译的策略,他们的研究均提及通俗性和信息功能。通俗性是指字幕翻译应通俗易懂,易于为观众所接受,要求影视语言雅俗共赏[4]62;信息功能则指字幕的功能是提供信息[5]38。通俗性与信息功能的共同点在于:1)关注信息译出;2)提及限制因素,如时空限制、受众接受能力等。优秀的字幕英汉翻译旨在将电影中的信息以最大程度且有效的方式传达给观众,并为他们所接受[6]147。关注信息及译制过程的限制因素是译者字幕翻译的前提,译者处理后的译文需实现信息的有效转换;只有信息为观众所接收,才能实现字幕翻译的交际功能。交际功能是话语的基本功能,在字幕翻译中应着重考察。若仅在策略上有所进展,是无法规范字幕翻译的。因此,在探讨翻译策略时也应先考察字幕翻译的交际功能。

目前国内字幕翻译市场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字幕翻译质量参差不齐。国内字幕组主要有官方字幕组和民间非盈利字幕组两类。官方字幕组,以广电总局为代表,存在的问题是工作量大、处理时间短,导致字幕翻译质量不佳;民间非盈利字幕组则力求以最快的速度翻译并发布作品,且各字幕组之间联系微弱、字幕的多个版本间差异较大。曹晋和张楠华[7]43提及中国大陆的字幕组的主要工作就是将外语片译为汉语,因此,在规范市场时应先对外语片的译制进行分析。

二是类型电影大量涌现,但翻译市场却未衍生出相应翻译机制适应其发展[8]4。随着电影受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类型片的大量涌现,字幕翻译不仅要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还要考察电影类型,以期规范字幕翻译的语言风格,形成类型片的翻译模式,从而推动字幕翻译市场的发展。国内相关研究不多,仅在分析影片时简要提及电影的类型,针对类型电影的翻译策略始终欠缺。

目前,国外电影占据了我国电影票房的半壁江山,其中英语电影独占鳌头,近十年国内票房前20的影片中英语电影达106部,占比达53%。(图1)

图1 英语电影在国内票房前20的数量 注:数据引用自中国票房网[9]。

奥斯卡最佳影片是电影中的“佼佼者”,在全球广泛传播,具有很好的示范性,值得作为讨论字幕翻译规范性和准确性的语料研究。对其研究一方面有助于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会对国内影视作品的翻译起指导作用,实现社会效益。

二、理论框架

(一)话语层翻译标准

话语七标准是Robert-Alain de Beaugrande和Wolfgang Dressier[10]87于1981年在IntroductiontoTextLinguistics(《话语语言学导论》)一书中提出的,原属话语语言学范畴,但罗选民于1990年将该概念引入翻译学科,形成话语层翻译标准。

罗选民[11]2提出,“话语层翻译标准从语言的交际功能及发话人和受话人双方认知能力等角度出发,对话语的言内、言外及非语言因素作出科学的解释”,分别就意图性与可接受性(作为一对范畴)、信息度、形式连接、意义连贯、章际性和场合性七个标准在翻译中的应用作出阐释。而后,他又基于该翻译标准提出了话语构建模式[12]12。(图2)

图2 罗选民“话语构建模式”火箭模型

罗选民在话语模式构建中将意图性置于首位(火箭头);衔接与连贯置于话语研究的核心(燃料);信息度需依靠衔接得到形式上的表现(燃料原材料);章际性和场合性对话语的衔接与连贯起到描写和参照作用(火箭外壳)。该模式将可接受性作为最后一个标准,通过前六个标准分析论证话语是可接受的。七项标准互相制约、互相联系,基于此模式中的传讯者与受讯者角色可以互换,从而话语的交际得以无限循环[12]12,即,话语层翻译标准在构建话语时是以话语的交际角度为出发点,运用意图性、可接受性、信息度、形式连接、意义连贯、章际性及场合性这七个标准形成对文本动态全面的考察以达到文本间从传讯者(作者)到受讯者(读者)之间的信息传递。

此外,傅习涛和陈丽疆[13]72就罗选民提出的话语层翻译标准探讨了话语层翻译的本质,提道“话语本身就是交际行为,话语的翻译也就应该是交际内容,即信息的传达”。因此,我们认为基于话语层翻译标准分析话语的交际功能是合理可行的。

(二)标准归类依据及其合理性

罗选民建立了以形式连接与意义连贯为核心的话语构建模式,七项标准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故翻译时要对文本进行全面动态的考察。然而,章际性在理论提出伊始是用于检验译语是否保持原语风格的标准,要求译文保持原作的形式与风格;“文学翻译要求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疑的再现出来”[14],因此许多学者将其应用在文学翻译之上。何辉英[15]104-107和易庆辉[16]135-137就话语层翻译标准对小说/散文的不同译本进行分析,指出其应用于分析文学翻译的合理性。

鉴于影视翻译语言注重聆听性、综合性、即时性、无注性、通俗性五大特点[4]65,目前并未有学者将话语层翻译标准应用于字幕翻译的分析上。本文则另辟蹊径,将话语层翻译标准用于分析电影字幕翻译且不以形式连接与意义连贯为核心。

话语层翻译标准以意图性与可接受性(作为一对范畴)、信息度、形式连接、意义连贯、章际性和场合性七个标准为翻译文本建构标准[11]4。意图性指作者有策略地运用语言组织信息去达到自己的意图;可接受性指读者对信息的可接受程度;信息度即话语中的信息;形式连接指词汇通过关系代词等具有语法意义的词连结成句;意义连贯指句子内部词汇所构成的语义关系的衔接,形式连接与意义连贯分别是句子外部与内部的衔接;章际性也叫互文性,注重分析文本的文体风格,从而实现文本之间的文学对等;场合性指话语翻译时要结合上下文。

聆听性和即时性要求字幕翻译时要译出信息,语言要简洁明了,符合观众的表达习惯,涉及到话语层翻译中的信息度、形式连接与意义连贯。无注性不仅要求语言简明易懂,而且译文构建要结合前后场景,可用信息度、场合性来考察。通俗性要求翻译时不仅要译出信息,而且表达要通俗易懂,是译者对作者意图和观众可接受程度的把握,涉及到信息度、意图性和可接受性。综合性关注双语字幕长度及译语合乎演员口型等,由于本文关注方向不在配音电影上,故不过分关注综合性。本文话语层翻译标准中的章际性并不苛求翻译上的绝对文学对等,而是利用章际性去更好地把握电影语言风格,欲引起国内学者对类型电影翻译策略的思考。

意图性与可接受性是一对范畴;形式连接与意义连贯分别是句子外部与内部的衔接,也可作为一对范畴来研究;章际性在本文中关注电影类型及少量前后情景的翻译考察,场合性也考察前后情景,故也可作为一对范畴进行考察。信息度单独作为一个方面来考察。

由于影视翻译的五个特点及话语层七个标准内部之间的联系,我们将七个标准划分为四个层面进行把握,分别是:信息度、形式连接与意义连贯、章际性与场合性和意图性与可接受性。

运用话语层翻译标准分析字幕翻译的交际功能的可行性从三方面可考:1)话语本身就是交际行为,话语的翻译本就应以其交际功能为出发点;2)电影作为以话语发展内容的艺术形式,话语的作用不言而喻,研究电影字幕/话语的交际功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其字幕翻译。话语层翻译标准是动态的、全方位的交际信息的研究[13]73;3)话语层翻译标准在分析字幕时考虑到话语的多个层面,同时还以章际性去考察电影字幕的语言风格,是基于交际功能的改良与创新,是对字幕翻译市场的进一步要求。而且,字幕翻译只有实现其基本功能,才能继续发展,进而实现更高层次的翻译要求,故以此理论研究字幕中的交际信息是科学合理的。

三、字幕翻译的交际功能

胡文仲[17]3总结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包括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罗选民[11]2也提出话语层翻译标准对话语的言内、言外及非语言因素可作出科学的解释;基于交际学分类和话语因素,本文将话语内信息分为:言内信息、言外信息和非语言信息。电影需要用场景和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且其中涉及以肢体语言为代表的非语言信息,因此有必要从言内信息、言外信息和非语言信息全面研究电影字幕翻译。

(一)言内信息和言外信息

言内信息与言外信息是一对相对范畴:言内信息指话语本身所含信息,即词义总和;言外信息是指说话人想要表达的真实意图,即所谓的“言外之意”。两者有时相符,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并不完全相同。正确处理言内信息与言外信息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构建译文,从而实现信息传递,进而实现字幕翻译的交际功能。

下面我们从两者不等同的情况入手分析其对字幕翻译的影响。

例1 I have a friend down in Miami said he cut 15% of the staff.- Great …

我的迈阿密朋友说他裁了15%的员工。—好咧……(说话者面无表情,若有所思。《聚焦》)

例1中两者并不完全匹配。“Great”是对裁员一事的回应,回应者本身处于被解雇的危险之中,故回应本应是消极的,但译者却将其翻译为“好嘞”。“好嘞”一词在汉语中多用于表达积极情绪且通常是对命令句的回应。然而,说话者面临被裁员的情况,她很难表现出积极的情绪。因此,“好嘞”的翻译并不合理,不能表达话语的言外信息。

正确掌握两者之间的关系,译者才能更好地掌握电影中的信息,为电影字幕提供更好的翻译,从而使电影中的信息更好地为观众所接收。

(二)非语言信息

非语言信息,主要指体态语,在交际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体态语指的是传递交际信息的表情和动作”[18]191。因此在考察电影字幕翻译的交际功能时需要对非语言信息——体态语进行分析。

例2 Mmm-hmm.

果然是高层(说话者闭眼,神情凝重。《聚焦》)

例2

例2中使用“Mmm-hmm”来表示非语言信息。“Mmm-hmm”并不属于语言,因为它并无固定的实际含义,其含义取决于场景,与非语言信息相似。因此,我们将其视为非语言信息以研究非语言信息的交际功能。在字幕翻译过程中,非语言信息也应适当地添加到字幕中。例2在翻译时应更多地考虑非语言信息,如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肢体语言,必要时还应结合上下情景。

上一句中“其中53%是天主教徒”,回应者用“Mmm-hmm”来表达对这一事实的回应。根据上下情景,在获取信息之前,回应者早已预测到这一结果,“Mmm-Hmm”在此表示回应者的猜想得到了证实。根据电影前一部分的情节叙述和非语言信息(闭眼,神情凝重),“Mmm-Hmm”被翻译为“果然是高层”是非常合理的。

在翻译非语言信息时更多地依赖上下文,作者借助非语言信息表达动作发出者的真实意图。只有正确把握非语言信息并适当将其添加到字幕翻译中,才能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字幕,从而更好地实现交际功能。

四、话语层翻译标准下的字幕翻译

本文选取2016—2019年间4部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影片①为例,从字幕中选取6个例子来论证话语层翻译标准下的字幕翻译如何实现其交际功能,并进一步推导出交际型字幕翻译的运行模式。

(一)信息度

“信息度是指话语中所含信息是强,是弱,或是适中。”[11]同样,字幕翻译的信息度有以下三种情况:1)信息度太强;2)信息度太弱;3)信息度适中。在此仅分析译制过程中需处理的情况1)和2)。

例3 This is Dr.Robert Hoffstetler,from our system facility in Galveston.Now,I don't want to bolster or overstate the matter but uh,this may very well be the most sensitive asset ever to be housed in this facility.

这位是罗伯特·霍夫施塔特博士,他从我们加尔维斯顿总部远道而来。我不想夸夸而谈他们有多厉害,但是,我相信他们所带来的研究项目,将会是我们这里最宝贵的财富。(《水形物语》)

例4 My estimates suggest 6% act out sexually with minors.

我的估计暗示有百分之六性侵未成年人。(《聚焦》)

英语倾向于用长句来表达内部各部分间的逻辑关系,常使用衔接词使句子的逻辑关系更加紧密;而汉语则倾向于使用短小精悍的短句,短句间主要依靠语境形成逻辑关系。因此,英译汉时译者往往要把长/信息度强的句子划分结构,形成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短/信息度适中的句子。

例3是包含大量信息的长句子,信息度强,在翻译时应重点注意。例3中的“this”原指“the matter”,但是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观众会将其理解为“罗伯特·霍夫斯泰特勒博士的到来”这件事是最宝贵的财富,前后逻辑不通。译者将“this”一词中的信息处理为“他们带来的研究程序”,从而实现了信息转换。

本文认为例4中的翻译有两个问题:一是信息度没有把握好,二是表达晦涩难懂。“My estimates”可以直接译为“我估计”,而“suggest”主要用于引出并完成句子。但译者却只是简单将词义联结成句,造成了信息混乱。此外,由于字幕仅粗略地提及6%,信息度太弱,在翻译过程中应适量补充信息。结合上下文来看,6%是指“性侵未成年人的传教士所占比重”。因此,我们认为此处应翻译为“我估计有6%的传教士性侵未成年人”。

以信息度考察字幕时,应注意:1)应当判断字幕中的信息度,采取相应措施。英译汉时,当信息度太强时划分句子结构,适当地将长句转换为短句;当信息度太弱时应适当增添信息。2)应当考虑信息度中信息的转换问题,长句翻译的难点在于复杂的结构和抽象的表达。汉语句子短小精干且表达较为具体,因此信息转换时要注意把抽象表达转换为具体表达。3)信息如实译出后还要考察译语是否产生歧义。综上所述,以信息度为例,字幕翻译中信息度过强或过弱都会对译者提出更大的挑战。

(二)形式连接与意义连贯

英语多使用逻辑性较强的长句,其内部各部分构成语法意义需借助衔接词与语法结构,而汉语则倾向用短句,句子间的语法意义往往用虚词和语序来表明。故面向中国观众的译制字幕应该更加注重聆听性,以短句为主,切勿翻译得过长、过于复杂。形式连接是将长句转换为短句的关键一步,要求译文流畅、符合语法习惯;意义连贯则是强调字幕翻译要上下文意义衔接,方便读者理解。字幕翻译中若缺少形式连接,则译文晦涩难懂;若缺少意义连贯,则无法构成信息输出,两者相辅相成,在字幕翻译中不可或缺。同时,它们也是信息度和其他标准之间的桥梁,译者在译制字幕时应时刻关注。

例5 Did you know that they tried to bring me up before the Massachusetts Board of Bar Overseers three times?

式中:p —所述能源子系统的数量;bj—所述绿色最优运行序列中第j个所述能源子系统的耗电量,1≤j ≤p;

你知道他们试图逼我三次……在麻州律师管理委员会受审。(《聚焦》)

例6 And can you see to it that there is a bottle of Cutty Sark in my room.

而且你要确保我房间里有瓶顺风威士忌。(《绿皮书》)

例5在翻译时,由于字幕信息度过强,故将其译为两行,方便观众接收信息。但是,译文没有做好形式连接,不符合汉语的惯性表达。“Bring me up three times”中“three times”是时量副词,而汉语表达习惯中“三次”作为时量词时大多放在动词前,直译成“逼我三次”晦涩生硬。若例5调整语序,翻译为“三次逼我”,译文便简明好懂,也符合了影视翻译通俗性的原则。看似我们在吹毛求疵,实则是本着字幕翻译应使观众最大程度理解[19]58这一原则,实现字幕翻译的交际功能,从而使观众更好地接收电影中的信息。

例6中“Cutty Sark”是一种以帆船命名的威士忌。通过对其文化底蕴的了解,再根据其限定词“a bottle of(一瓶)”将其翻译为“顺风威士忌”,达到了形式连接与意义连贯的统一。

在字幕翻译过程中形式连接与意义连贯往往容易被忽略,由此造成译出字幕表达生硬及“翻译腔”现象。形式连接与意义连贯是信息度与其他标准间沟通的桥梁,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分为两步:1)译出信息;2)对译出信息进行整合,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必要时还要结合上下语境对译出信息进行加工。

(三)章际性与场合性

运用场合性可以更好地把握字幕的言内信息、言外信息和非语言信息,使得字幕信息更易为观众所接收,进一步实现其交际功能。电影字幕转瞬即逝,因此很少有学者关注电影字幕翻译之间的章际性,但章际性可从语言风格去把握电影字幕,从而更好地实现其交际功能。本文运用章际性与场合性把握类型电影的语言风格,结合非语言信息对字幕翻译进行合理分析。现今电影市场以类型电影居多,饶曙光提出了类型电影以标准化的叙事模式和特定的表达内涵对电影进行商业化处理[8]6。电影叙事分为故事、叙事话语、叙事行为[20]28三个层面,标准的叙事模式可在叙事话语与叙事行为间形成一套规范。把握电影语言风格就是把握类型电影叙事话语,类型电影以标准化叙事模式展开,则从章际性把握其叙事模式可对类型电影翻译模式起指导作用。显然,对类型电影翻译语言风格的把握能形成类型电影字幕翻译的模式,从而推进电影字幕翻译市场的发展。

我在厨房忙前忙后,给你做菜,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吃饱喝足了,该说说了。(许久未见的好友在闲聊,《月光男孩》)

例7

例7中出现了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粗俗词,如“ass”,若将其直译,则会使观众困惑。此处“ass”的作用在于表现人物的说话风格,并无实际意义,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这一类言外信息。言内信息与言外信息不相符时,直译很有可能会造成文化误解。电影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常用地域性较强的语言,我们应该结合场合性和章际性考察是否需要将其译出。

场合性和章际性两标准应用于电影字幕翻译时,应先考虑电影的类型,再考虑话语发生情境及说话者的文化背景。同时,还应适当处理字幕中的特殊文体,如歌词的翻译等。

(四)意图性与可接受性

除涉及源语到目标语之间语言信息转换外,意图性与可接受性之间的转换还需关注文化间的差异。如何将作者在作品中想表达的信息成功传递给目的语观众?如何把字幕中的文化信息以中国人可接受的方式合理译出?这些都考验着译者的翻译功力。只有信息被合理翻译出来,作者与读者间的联系才能建立,字幕才能发挥其交际功能。

例8 Betty bought a bit of better butter.Betty bought.Betty bought… butter… Butter uh…

八百标兵奔北坡,八百标兵、八百标兵……奔……奔北……(说话者在锻炼自己的口语发音,《绿皮书》)

例8是英文绕口令,用于练习161的发音。若将其直译为汉语“贝蒂买了一些更好的黄油,贝蒂买了,贝蒂买了……黄油……黄油……”的话,观众就会不知所云,失去其表达效果,且违背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此处基于意图性与可接受性将其翻译成“八百标兵奔北坡,八百标兵,八百标兵……奔……奔北……”,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同时也使得观众能有效接收信息。除此之外,此翻译还兼顾了发音,“betty”“better”“bought”“bit”“butter” 和 “八”“百”“标”“兵”“奔”“北”都练习了/b/的发音,此翻译实在是巧妙。

意图性与可接受性作为一对相对范畴,是译者字幕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考察标准,这两个标准共同作用可检测译制字幕是否实现其交际功能。字幕译制过程中,译者首先要了解原作者的意图,对原作者给出的信息进行处理与再创造(如将英文的特有文化意象巧妙转化为汉语的文化意象/进行意象再创造),再将其转换为观众可以接受的信息,从而实现字幕翻译的交际功能。

五、交际型字幕翻译运行模式

在信息度(核心)的基础上,结合译文的形式连接与意义连贯(基础),再综合考察章际性与场合性(考察因素),字幕翻译才能实现作者的意图性到观众的可接受性(目的)间信息的转换,最终产出合乎交际功能的字幕翻译。结合罗选民的“话语构建模式”,本文提出了“交际型字幕翻译运行模式”。

图3 话语层翻译标准下交际型字幕翻译运行模式

交际功能是电影字幕翻译的基本功能,即需实现的首要目标。字幕翻译是单向的,作者与译者与观众之间是没有办法进行实时交流的,故考察其交际功能需检验字幕翻译间信息是否有效传递。从图3可以看出,作者和观众间的交流是依靠译者实现的,是以源语字幕到目标语字幕的信息转换为媒介的。字幕自源语到目标语的译制过程实际上就是字幕翻译在发挥其交际功能的过程。整个模式是译者从作者意图性出发,对源语中的信息进行解锁,并基于交际功能转化为观众可接受的语言,译出目标语字幕。

作者在源语字幕中传递的信息(基于意图性)是在信息度、形式连接与意义连贯、场合性与章际性多项标准协调下实现的。交际功能位于中心位置,将源语字幕中的信息转化为目的语信息,再构成目标语字幕。要对观众进行信息的传递,首先要进行信息的转换。信息度处于信息转换的基础位置。其次,信息转换的第一步是对信息进行翻译,译者继而对信息进行处理,通过形式连接与意义连贯对信息进行基础的转换,考虑到情景因素和电影类型因素对字幕翻译进行场合性与章际性的考察,使得原作者的意图性能够被观众所接受(实现可接受性),从而成功转换信息,以达到电影字幕翻译的交际功能。

译者从交际功能出发构建译制字幕要先把握带有作者意图性的信息,将其转化为观众可接受的信息,以信息度为核心辅以形式连接与意义连贯,再佐以对场合性与章际性的考察,得出译制字幕。

我们以例9、例10、例11、例12来论证话语层翻译标准下交际型字幕翻译运行模式如何分析电影字幕的交际功能。

例9Spotlight(2016)

大陆/《聚焦》;香港/《焦点追击》;台湾/《惊爆焦点》

例10TheShapeofWater(2017)

大陆/《水形物语》;香港/《忘形水》;台湾/《水底情深》

例11TheMoonlightBoy(2018)

大陆/《蓝色月光》;香港/《月光男孩》;台湾/《月光下的蓝色男孩》

例12TheGreenBook(2019)

大陆/《绿皮书》;香港/《绿簿旅友》;台湾/《幸福绿皮书》

例9、例10、例11、例12分别例举了2016—2019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在中国的大陆、香港、台湾三个地区的片名译本。以片名翻译为例,实现交际功能的衡量标准便是能否在最大程度上引起观众的兴趣。下述基于上文提出的交际型字幕翻译运行机制对电影片名的交际功能进行分析。

1)考察信息度。“Spotlight”作为名词意为“焦点,聚光灯”,作为动词意为“聚焦”。从信息度入手考察国内的三个译本,可看出信息被适中地翻译出来,信息度得以满足。

2)基于信息度的基础上运用形式连接与意义连贯对字幕翻译进行分析。由于电影片名构成一般以名词性词组为主,在片名方面我们就不探讨意义连贯,但是字幕翻译过程中应结合形式连接与意义连贯。“Spotlight”是电影中的新闻小组名称,即电影主角,同时也是电影的主题——聚焦于“传教士性侵未成年人”这一事件。对“spotlight”的考察应该关注两个方面:一是主题,二是主角。大陆版将其直译为“聚焦”符合大陆观众对于这部影片的预期。由于央视有诸如“焦点访谈”之类的新闻专栏,“聚焦”二字作为片名可使大陆观众自然而然地想到新闻事件/频道,同时也能确定主角身份,因此大陆版翻译恰如其分。港版和台版则将其处理为名词“焦点”,虽平淡但是符合片名名词化的特点。

3)从场合性和章际性角度出发,字幕翻译要考虑电影的类型和内容。“Spotlight”是一部以真实事件改编的综合剧情和传奇题材的电影,因此在片名的翻译上可以采用多种策略来达到这两个标准。大陆版将其直译且不加任何修饰成分,符合传奇片片名的语言翻译风格。港版则在直译基础上加“追击”二字,这个翻译十分符合香港地区人民的思维习惯。“追击”一词十分形象生动,表明了这部电影是向邪恶势力出击,引起观众兴趣,达到了意图性与可接受性之间信息度的成功转化。台版则是用“惊爆”这一常用于修饰新闻标题的词对“spotlight”进行诠释,从而实现交际功能。

前文已通过例9详尽介绍了交际型字幕翻译在话语层七项标准制约下的运行机制,故例10、例11、例12便主要讲解分析过程中的差异点。

例10的台版译本中,译者对信息度与作者意图性的把握是准确的,若将信息完全呈现,会造成观众的困惑。为了让字幕信息有效传递,译者先是借用“情深”一词来表明电影题材。“情深”一词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朝时期(420—479年),有较深的文化底蕴,加之台湾地区一直有“情深”系列的电影,如1965年的《哑女情深》和2005年《酒女情深》等。台版迎合了区域观众的可接受性,从而实现了电影字幕翻译的交际功能。大陆版则使用“物语”一词帮助诠释“水形”,“物语”一词运用了拟人手法,“水形物语”意为水的话语。与此同时,大陆有“花物语”这一概念,故译名对观众而言是可接受的,实现了从意图性到可接受性之间的信息转换。港版译本也是根据一定的区域文化进行翻译的。片名中“water(水)”和“shape(形)”是主要信息,该电影也是爱情类型电影,以歌曲《忘情水》为翻译模板,从信息度和可接受性将其翻译为《忘形水》,极大程度地激发观众兴趣。

例11的台版将“The Moonlight Boy”译为《月光下的蓝色男孩》,与电影内容相互照应,同时也能极大程度地激发观众的观影兴趣。

例12的大陆版采用直译,却没有给予观众足够的信息;而港版在直译的同时用“旅友”两字,让观众联想出大体故事;台版在原“绿皮书”的基础上加入幸福二字,虽揭示了美满的结局,却稍显多余累赘。基于交际型字幕翻译运行模式,港版能最大程度实现其片名翻译的交际功能。

电影字幕的本质是实现信息之间的成功转换,信息转换的核心是话语之间能够实现交际功能。通过上述论述,可得出话语层翻译标准可作为电影字幕翻译是否实现其交际功能的指标,且基于该理论提出的交际型字幕翻译运行模式也可用于检测字幕翻译的交际功能。话语层翻译标准是一个可用于翻译全过程的理论[12]13,因此话语层翻译标准同样可以作为一套翻译考察标准对译者的翻译全过程进行指导,使字幕翻译实现其交际功能。

字幕翻译肩负着跨文化交流的重担,类型片的大量兴起也对字幕翻译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但翻译市场对字幕翻译的研究绝不应局限于对其翻译策略的研究,还需要从字幕的交际功能方面提高字幕翻译的标准性和严谨性。如今,字幕翻译市场良莠不齐,为了改善这种局面,保证译制字幕满足其应该具备的交际功能是重要条件之一。交际功能是字幕的基本功能,从这一角度出发探究字幕翻译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话语层翻译标准能够基于语言的交际功能对翻译文本进行探究,在字幕翻译中,以话语层翻译标准为理论指导,能够进一步加强字幕翻译的交际功能。为了对此观点进行验证,本文选取了2016—2019年奥斯卡金像奖获奖作品,在话语层翻译标准的指导下,从话语基本功能对其字幕进行了溯源式探究,关注字幕翻译中的信息转化问题,从而实现字幕的交际功能,力求推动字幕翻译的发展,以期启示字幕翻译市场,推动其进一步整治。

综上所述,话语的交际功能是其基本功能,因此基于话语层翻译标准对电影字幕的交际功能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尽管本文只探讨了电影字幕的汉译过程,但国内电影作品也正处于“走出去”的路上,其字幕翻译的规范性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本文对中文电影的英译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然而,基于话语层的相关理论必然会不断向前发展、不断创新,故此理论对于电影字幕翻译的指导作用仍有进一步深入的空间。

注 释:

①这四部电影分别是2015《聚焦》(优酷独家授权)、2016《蓝色月光》(爱奇艺独家授权)、《水形物语》(选自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绿皮书》(选自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内电影受众接触较多的字幕。因其金像奖的地位,受众会更加关注电影涉及的文化差异。加之获奖作品“蕴涵着对美国精神和其价值观的诠释”(见参考文献[21]18页),因此将电影中涉及的文化内涵及精神内核更好、更有效地传递给中国观众并发挥字幕翻译的交际功能尤为重要。此外,基于该语料分析,字幕翻译具有必要性且其对字幕翻译研究同样具有可借鉴性。而且,在电影类型方面,四部影片都属于剧情片,以期对字幕翻译的规范有所启示。

猜你喜欢

可接受性字幕话语
法律论证理论对提高裁判可接受性的启示——基于“昆仑燃气公司案”的分析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电视剧字幕也应精益求精
《穆斯林的葬礼》英译本特色浅析
方法论意义下的法律解释目标
从意向性与可接受性的角度分析话语交际
整合适应选择度下的动画电影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的字幕汉译为例
论纪录片的字幕翻译策略
字幕翻译中非言语信息的言语转换——以《BJ单身日记》字幕翻译为例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