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分型及CT表现分析
2020-04-29贺永斌刘国利翟丽丽王大维曹洪顺赵春海刘紫暄
贺永斌,刘国利,翟丽丽,王大维,王 贺,曹洪顺,孙 晶,赵春海,孙 鹏,刘紫暄,王 媛
(1.长春市中心医院 a.医学影像科;b.介入科,吉林 长春130051;2.长春市传染病医院 放射科;3.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a.体检科;b.呼吸科)
自2019年12月起,我国湖北省武汉市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病情发展迅速,人群普遍易感,放射学诊断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普通X线对早期病变无法显示而容易漏诊,本文旨在探讨CT在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中的早期表现、分期及转归中的作用,为临床早期正确诊断提供借鉴。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9日到2020年2月15日,长春市传染病医院及长春市中心医院共收治临床确诊病人44例。其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10-87岁,平均年龄44岁。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前14天内有武汉市或其周边居住或旅行史,或有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密切接触史,部分呈聚集性发病史。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均经实验室核酸检测阳性(RT-PCR法)。
1.2 方法
所有病人均采用菲利普公司生产的64层螺旋CT扫描,扫描范围为胸廓入口至上腹部,仰卧位,头先进,双臂上举,屏气后扫描;球管电压120 kV,电流250 mAs,层厚5 mm,层间距5 mm,所有图像均常规1 mm层厚及层间距重建。Matrix512×512,FOV36 cm×36 cm-40 cm×40 cm。
2 结果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断标准(试行 第五版)[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分四型,即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本组中轻型1例,无症状;普通型40例,临床有咳嗽,白细胞正常,淋巴细胞正常或稍低;重型2例,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白细胞低,淋巴细胞低,D-二聚体增高,CRP升高,静息状态下,血氧饱和度≤93%;危重型1例,以发热、呼吸困难为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同临床分型的影像学表现:轻型胸部CT多无异常发现;普通型表现为斑片状磨玻璃影[2],病灶多较局限,多累及双肺,部分累积单肺,病灶多发生于下叶,部分累及上叶;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胸部CT表现为双肺多发生斑片状,混合密度为主磨玻璃影,边缘清晰或模糊,常累及中心及外周,以胸膜下区外带为主,其内伴不同程度实变。根据病灶占据肺体积的百分比,普通型明显低于重型及危重型,重型低于危重型。
针对不同类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表现,可分为四期[3],即:早期,进展期,重症期,转归期(恢复期),不同分期CT表现不同。
2.1 早期病灶分布于胸膜下区或沿支气管束分布,单发或多发局限性磨玻璃影,呈片状或斑片状,边界不清。磨玻璃影内可见充气支气管征。增粗的血管穿行,局限性胸膜增厚,部分病灶可呈大片状磨玻璃状模糊影,其长轴与胸膜平行。病灶内可见细网格状改变或呈铺路石状,少数病灶呈结节晕征改变。这时期,往往患者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并具有传染性。本组病例中有4例为单发斑片状磨玻璃影(图1、2),6例呈“铺路石”征改变(图2),15例病灶内表现为血管增粗及充气支气管征(图1),其中一例为CT阴性而患者核酸阳性的病例。
2.2 进展期病灶较早期明显增多,实变范围明显扩大,呈不同程度实变影(图3、4)。实变病灶内支气管充气征更明显,原有局限磨玻璃影范围扩大融合,融合后病灶形态发生变化,呈大片状模糊影,可不沿支气管束分布。并可出现晕征、边界不清、实变区及充气支气管征更显著。病变逐渐由外周向中心推进。本组进展期病例有32例,其中18例患者入院后病灶逐渐扩大,之后缓慢吸收,14例病灶逐渐吸收。
2.3 重症期随着病变加重,病变迅速进展,双肺弥漫性实变、密度不均、边界模糊,可见支气管充气征,非实变区可见斑片状磨玻璃影(图5、6),病变范围逐渐扩大,双肺大面积受累时呈“白肺”表现,支气管充气征更加明显(图5)并可见增粗血管影。可伴有双侧的胸膜增厚或伴有胸腔积液(图5、6)。此期病人临床症状进一步加重,呼吸困难加剧,并发呼吸衰竭。本组1例重症病例具有“白肺”表现。
2.4 转归期或恢复期病人经过有效的临床治疗,病情进一步减轻,症状明显好转,进入恢复期,胸部CT显示病灶范围明显缩小,病灶密度明显减低,病灶数量明显减少,部分磨玻璃影逐渐吸收或完全吸收,部分患者病变可呈纤维条索影或片条影(图7、8)。实变部分逐渐消失。
图1、2 早期患者,图1双肺下叶见片状磨玻璃影,右肺下叶病灶可见充气支气管征及增粗血管走行。图2示右肺下叶小片状磨玻璃影,其内呈“铺路石”征改变。图3、4为同一病人:进展期病例,双肺内见散在分布斑片状磨玻璃影,部分相互融合,部分病灶内可见实变影。图5、6:同一重症期病人,双肺散在分布大小不等片状磨玻璃影,部分病灶内可见片状实变影,以胸膜下为著,长轴与胸膜平行,病灶内可见增粗血管影及充气支气管征(箭头),其内呈“铺路石”征,病人伴双侧胸腔积液(燕尾箭头)。图7、8,恢复期病例:图7示双肺下叶及左肺舌见条索影,其间散在斑片状磨玻璃影;图8示右肺下叶见条索及少许磨玻璃影。
3 讨论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断标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CT表现和核酸检测,其中核酸检测为确诊此类疾病的金指标[4]。本病具有家族聚集性发病特点[5]。胸部CT是检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常规首选检测方法,其敏感度高,在临床表现方面,各种类型表现各异,轻型及普通型患者年龄相对较小,以青年居多。重型及危重症型年龄要大于普通型,以老年人为主。可能是老年人免疫力低,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病毒更易损害免疫系统,引起肺泡损伤或炎性渗出,进一步出现呼吸衰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临床症状常以发热为主,普通型患者以低热为主,重型及危重型患者以高热为主。这说明重型及危重型患者免疫系统受损严重,病人多出现呼吸困难及呼吸衰竭;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偏低,由于免疫力低,患者易合并细菌感染,实验室检测白细胞可升高。由于普通X线分辨率低,对早期病例容易漏诊,因此常常应用CT来筛查,普通型患者CT多表现为散在分布斑片状磨玻璃影,以胸膜下区为主。早期肺组织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肺泡损伤,所以CT表现为磨玻璃影,早期双肺下叶为主。右下叶多于左下叶,可能与右下叶支气管管腔较粗而短,病变更易进入有关。随着病情发展,重型和危重型双肺病灶增多,面积增大,磨玻璃病灶逐渐减少,实变增多,多呈斑片状混合病灶,部分融合呈大片状,伴随着病情加重,部分患者出现胸腔积液。恢复期病灶逐渐吸收,范围缩小,密度减低,数量减少,部分病变呈纤维条索影或片条影,实变部分逐渐消失。
CT检查是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主要手段,能够早期发现病变,观察病变范围,评价病变严重程度,了解新型冠状肺炎各期影像表现,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对疾病诊治及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制定出院标准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早期发现无症状患者,对于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查及早期隔离,避免其他人接触性感染及疫情的防控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胸部CT扫描对患者的治疗及整个疫情防控均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