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光漫山峦
——浅谈紫砂作品“流霞壶”中的绞泥装饰
2020-04-29冯建平
冯建平
制作紫砂壶的紫砂泥有着“五色土”的美称,其制作工艺流传至今,内核未变,却也与古时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就是紫砂泥料的色彩、种类变得越来越多,当代炼泥工艺遵循着古法传承,但在某些环境机器开始逐步取代完全手工的劳动,这种转变也许在早期让习惯于过去的手艺人不相适应,但随着细节的完善,这种不适应也就自然而然的被扭转过来,而当紫砂壶艺的创作者们适应了这种转变,那么更多的创作欲望、创作形式也就应运而生了,紫砂文化也就相应的展现出繁荣昌盛的面貌。
传统紫砂壶一直以朴素古雅的风貌著称于世,虽然紫砂的历史上也曾经有过一段清朝雍容奢靡的宫廷式风格,但随着时代的转变,朴素古雅仍然无可阻挡的回归,但需要说明的是,当代紫砂壶艺的创作者所理解的朴素并非是大众意识当中的无装无饰,素面朝天的古典样式,而是一种尊重古韵,遵循我们悠久文化所衍变出来的形体艺术气质。这就如同画家画了一幅彩墨山水,云霞雾罩,色彩鲜明,姿仪繁多,但却将自然的美景展露无疑,这样一幅画谁也无法将其与荣华繁冗联系在一起,表达是原始自然的风光美景,无疑是一种“朴素”的艺术表达。
紫砂壶中的绞泥工艺就是这样一门技艺,这在传统的紫砂制作当中是一门较为特殊的工艺,制作绞泥紫砂壶除了要具备通常的对泥料掌握的基本功外,还需要一点额外的创新精神和整体艺术构思的能力,能够利用不同泥料的特性相互组合而成的技艺。作品“流霞”就是这样一件作品。
《流霞壶》
制作这把壶选用了三种紫砂泥料来进行制作,它们分别是“清灰泥、竹青泥以及黑调砂”,用细腻的清灰作底,竹青形成装饰的段落,辅以黑调砂控制色度,巧妙的塑造出“山、水、石、云、霞、峰”等等瑰丽的奇妙景态。在制作壶身泥片的时候,先将青灰泥拍打成条装,随后将竹青按照一定的比例堆叠镶嵌,由于这把壶并不追求壶面全体的绞泥装饰,所以这种镶嵌主要集中在青灰泥条的一侧,接着则与通常的原身筒壶形制作相同,于塑造身筒的时候捏搓,拍打成型。壶面的绞泥装饰具有不规则性,需要注意的是在制作的过程中切忌出现断裂,要紧扣泥料一个“绞”字,将两种不同的泥料糅合在一起,这样最终呈现出来的色彩才会是层叠且连续的,更加适合表现事物的意境。这从某些方面来说是深度契合我们传统的书画、诗词歌赋的艺术理念,用一种抽象的形态来为抒情做铺垫,从而获得更有说服力的画面感。
作品“流霞壶”所塑造的是山与空之间的漫漫壶意,将广阔博大的山峦用一种柔曼的表述,糅合成温情的涟漪,让人忽略掉了山石的坚硬,更多的联想到登上高山所看到的缥缈柔软的云霞,那种置身虚幻的烟雾,山水正在其中,风和云在这个时候都能被深切的感受到并且不分彼此,这样的意境一旦凝聚,就让人忍不住凭空造影,古人多会吟诗留铭,而现代人则多半会掏出手机将眼前的这一切都保存下来,这件作品就是将人的这种追求美好,且带有点虚幻加工味道的想象提炼出其中特点,凝聚到一把紫砂壶中来。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壶面上有着通绞所形成的烟霞,象征着“闲云野鹤”的仙鹤,即将踏入,壶钮则是若石若峰,在烟霞的搭配中不断转换。
在紫砂壶的装饰塑造中,绞泥工艺可以说非常适合用来塑造这种虚幻缥缈的状态,绞泥所形成的图案本身并无规律,有着变化的乐趣,这对创作者而言本身就是构成创作的动力之一,同时其也收到一定的掌控,创作者可以决定其出现的方位,布局,浓淡和紧密,这些不成型的图案在特定的造型、装饰的搭配下也就反映出了不同的内涵,这种表现往往是抽象的,但这并不妨碍旁人欣赏和理解,甚至于还能够从中获得更多意料之外的审美感受,而创作者所要做的就是不设置明显的边界,控制好绞泥工艺塑造的底线,用最少的线索提供最广阔的视野。
总结:综上所述,绞泥装饰变化无穷,其技法本身就带有鲜明的传统的影子,但想要表现好,运用好这种技法,却需要在传统与现代之中寻求新的突破点,让绞出来的色样不是笔墨,胜过笔墨,产生诸多新的变化。绞泥作品色泽天成,纹理天然,其光彩远远没有穷尽,其潜力远远未能发掘,创前人不所为,正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