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联合补肾化痰方治疗痰湿内盛型肥胖的疗效观察
2020-04-28任那刘翠翠侯丽辉
任那,刘翠翠,侯丽辉*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肥胖可以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最近几年来,肥胖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显示,目前我国成年人的超重率为30.1%,而肥胖率已经达到11.9%[1]。现代医学对于肥胖患者主要采用生活方式的干预和对症用药来进行治疗,疗效有限,而且存在一定的副作用[2]。中医认为肥胖患者大多属于痰湿体质,治法多用燥湿化痰之药为主,并可以联合推拿、针灸等,在肥胖症的治疗过程中这些方法的运用在临床上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3]。其中,穴位埋线具有调节内分泌和代谢功能的作用,操作简单,痛楚小,极易被患者接受[4]。为探究穴位埋线联合补肾化痰方治疗痰湿内盛型肥胖的疗效,本研究选取痰湿内盛型肥胖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痰湿内盛型肥胖患者7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患者的就诊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均为35例。对照组年龄18~54岁,平均为(30.28±4.33)岁,其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病程1~11年,均值(5.26±1.65)年。观察组年龄18~55岁,平均为(30.48±4.74)岁;男性19例,女性16例;病程1~10年,均值(5.15±1.51)年。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采用2006年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公布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5]标准,即体重指数(BMI)≥24 kg/m2为超重,BMI≥28 kg/m2者诊断为肥胖,且剔除继发性肥胖者,诊断为单纯性肥胖。本研究同时以腹型肥胖作为辅助诊断标准:其中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0 cm即可诊断。BMI=体重(kg)/身高2(m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确定中医证型。主症:肥胖,易感疲乏无力,胸腹满闷,嗜睡懒言,肢体浮肿困重,肌肉松弛;次症:口淡纳呆,心悸气短,大便黏滞不爽,偶有便溏,尿少,舌淡胖;舌脉:舌质淡红,舌苔薄腻。具备上述主症中的2项加次症中的1项,同时舌脉相符者即可辨证为痰湿内盛证。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②18岁≤年龄≤65岁,性别不限;③1个月内没有进行过调脂和减肥等相应的治疗;④腹部肥胖。
1.3.2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合并有严重的肝、肾、心功能障碍者或危重症者;③近3个月内应用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中药、西药或中成药者;④对蛋白质过敏者;⑤患有严重精神类疾病者;⑥凝血功能差,合并感染、出血者;⑦妊娠、哺乳期妇女。
1.4 治疗方法
1.4.1 基础治疗
患者治疗期间合理搭配饮食,但少吃甜腻、高胆固醇、高脂肪等食物,20∶00点后不进食。用药期间不要进行剧烈运动,日常运动形式以走路为主。根据总能量制定具有个体差异的膳食处方,食物的选择均按照食物成分交换表等热卡交换进行食用(见表1) 。每天摄入的能量(kcal)=理想体重(kg)×(20~25),供能不低于1 000 kcal/日,其中脂肪占20%~30%,蛋白质占15%~20%,碳水化合物占40%~55%。饮水量1 800 mL/日。三餐规律饮食,每餐八分饱,并保证充足的睡眠。
表1 食物成分交换表(90 kcal/份)
1.4.2 穴位埋线治疗
取穴:中脘、脾俞、天枢、阴陵泉、足三里、丰隆。
操作方法:操作者操作前先严格按照规定清洗双手,打开埋线包,戴无菌手套,通过无菌镊子夹取一段长约2 cm的胶原蛋白线穿入一次性使用埋线针(9号针,0号线,镇江高冠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针管前端,然后接针芯,操作者左手绷紧患者进针部位的皮肤,右手持针,将针刺入穴位,在推针芯的同时退针管,将针退至皮下后出针,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避免发生出血。出针后对穴位进行按压并再次消毒,最后在进针点贴上输液贴防止感染。嘱患者埋线后的24 h不要沾水,并嘱患者每天轻度按压埋线穴位1次,以加强刺激,有助于增强治疗效果。疗程:共治疗8周,每2周进行一次穴位埋线。
1.4.3 补肾化痰方
侯丽辉教授根据中医理论及临床经验,结合当代人的生活方式,自创以健脾理气,补肾化痰[7]为治则的补肾化痰方,多年临床经验证实补肾化痰方可有效改善脾虚痰湿的证候[8],主要组成为黄芪50 g,苍术30 g,茯苓30 g,仙灵脾30 g,丹参10 g,山楂15 g,陈皮15 g,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制剂室灌装成150 mL/袋,早餐前、晚餐后各温服1袋。
1.5 疗效观察
1.5.1 观察指标
体重、体重指数以及腰围治疗前后的变化。
1.5.2 西医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肥胖症研究学术会议制定的肥胖症疗效评定标准[9]。根据其体重下降程度及腰围减少程度将其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显效为:体重减少≥5~10 kg,腰围减少≥6~10 cm;有效为:体重减少3~5 kg,腰围减少4~6 cm;无效为:体重减少<3 kg,腰围减少<4 cm。
1.5.3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利用中医证候评分量表分别评估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该量表评估的症状包括肥胖、浮肿、疲乏无力、肢体困重、纳差、腹满,以上症状按无(0分)、轻(1分)、中(2分)、重(3分)分为四级,计算总积分。积分范围0~18分,积分越高,说明症状越严重。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疗效
经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97.14% vs 77.14%),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疗效[例(%)]
注:与对照组对比,#P<0.05
2.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体重指数、腰围
治疗前,对照组与观察组体重、体重指数、腰围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体重、体重指数、腰围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而且观察组治疗2个疗程后体重、体重指数、腰围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体重、体重指数、腰围
注:与对照组对比,#P<0.05;与治疗前对比,*P<0.05
2.3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
治疗前,对照组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而且观察组治疗2个疗程后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对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P<0.05;与治疗前对比,*P<0.05
3 讨论
肥胖是指由于体内脂肪过度堆积而引起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个明确的病因。但肥胖可以导致多种并发症且发病率越来越高,所以目前寻找治疗肥胖的有效方法刻不容缓,已引起了医学界的普遍重视。中医对肥胖病的相关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灵枢》也有“人有肥,有膏、有肉”以及后世的“肥人多痰多湿,多气虚”之说。中医认为肥胖的病因多与先天的体质、禀赋、过食肥厚、缺乏运动等有关。肥胖中医病机多属本虚标实。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脾肾气虚,运化无力,而致水液输布失调,痰湿膏脂内停,形成肥胖。侯丽辉教授认为中医的“痰湿证候”与西医的代谢异常关系密切,与脾胃肾关系最相关。同时脾的生理功能与胰岛素的作用有相似之处,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具有运化、升清的功能。脾虚,运化功能失调,水谷精微不能化生输布,蓄积体内而为痰湿脂浊,躯脂满溢则为肥胖。侯教授认为“脾虚不运、痰湿阻滞”是肥胖之根本,因此强脾健胃、补肾化痰是治疗痰湿内盛型肥胖的关键。
本研究结果显示,补肾化痰方治疗该证型疗效显著,其中茯苓、苍术一燥一渗,共为君药,相须为用,可燥湿健脾、益气利水、运利结合,健脾气而利水湿,使水湿除而脾气健。陈皮、山楂、黄芪共为臣药,陈皮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山楂味甘酸,消食健胃、行气化瘀,《日用本草》载:“饮化食,行结气”,气血并走,化瘀而不伤新,行滞而不伤正;黄芪可补中益气、利水消肿,三药合用可辅助君药以达到理气健脾、利水渗湿之效,又可治疗痰湿、气滞等兼证。仙灵脾可补肾壮阳、祛风除湿,佐以丹参,可以益气养阴、清火生津、调气行血。本方各药配伍明确,既能健脾益气、补肾化痰,行气导滞,又有活血化瘀之效。可显著改善肥胖患者脾虚痰湿的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10]:苍术可以双向调节胃肠道平滑肌,小剂量可通过抑制胃肠蠕动降低肠道内激素水平,大剂量可以兴奋胃肠道平滑肌的受体促进胃排空。茯苓具有利尿、保肝、降血糖等多种药理作用。苍术与茯苓配伍对脾虚大鼠的血清胃泌素、血浆素都有较大的影响。有研究证实[11],降低脾虚证大鼠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以及调节大鼠的胃肠激素紊乱是二药配伍治疗脾虚证的作用机理之一。陈皮可以轻微刺激胃肠道,增加消化液分泌和排除胃肠积气,并且还有利胆、抗疲劳、增强免疫力、降血脂等作用。生山楂所含脂肪酶能促进脂肪消化,所含淀粉酶能增强胰脂肪酶活性,并可以提高胃蛋白酶活性促进消化,升高血清HDL的浓度,促进胃肠道蠕动。其提取物总黄酮、槲皮素、金丝桃苷等均可以通过不同方式降低血脂,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黄芪水煎液可以明显降低高脂血症小鼠血清的TC、TG、LDL-C水平。且黄芪多糖能够降低高脂血症大鼠的血脂、减少肝脏的脂质沉积。仙灵脾可以延缓衰老、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提高免疫力,促进骨骼生长,预防骨质疏松。丹参能改变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液的黏度,改善微循环,从而可以抗血小板的聚集、抑制血栓形成;通过研究发现[12],丹参煎剂还可以降低肝和血中甘油三酯的含量,并且可以降低实验动物主动脉内膜的通透性、主动脉壁的胆固醇含量和主动脉粥样硬化面积。
穴位埋线来源于针灸疗法,是针灸法的延伸,它在可吸收蛋白线在人体内的软化、分解和逐渐吸收的过程中,对某些特定的穴位产生一种持久的、良性的刺激作用和针感效应,这种柔和、长久的刺激可以达到“健脾祛湿、疏通经络、益气化痰和调和阴阳”的作用,从而调整了患者的内分泌和代谢功能,达到“深纳而久留之,以治顽疾”的效果,是目前较为安全、省时且比较简便的治疗肥胖的方法之一,并且采用此种发方法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患者依从性。补肾化痰方组方中各药物共同配伍可以起到利尿、调节胃肠道功能、调脂等作用。补肾化痰方基础上配合穴位埋线,其总的治疗原则为健脾祛湿,行气补肾化痰。其中的主穴中脘、天枢、脾俞通调肠胃、调节消化功能。丰隆为治痰之要穴,阴陵泉、丰隆相配合可以加强行气祛痰、运湿健脾和胃的功效,同时还能疏通局部经气,消除局部的水肿。足三里为保健要穴,刺激足三里能调和气血,消除体内留滞的痰湿。带脉、大横、气海穴在通调脏腑之气的同时能调理局部的经气,使腹部筋、肉得以约束,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综上所述,穴位埋线联合补肾化痰方在治疗痰湿内盛型肥胖上可以起到抑制食欲、降低体重的作用,还可以明显降低肥胖患者的腰围,起到较好的减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