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六省县域经济比较分析
2020-04-28吕风勇
吕风勇
中部崛起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2016年12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16至2025年)》(简称《规划》)。伴随《规划》的实施,中部地区逐渐成为很多企业在国内进行重新布局的首选之地。县域经济体作为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空间单元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场,正逐渐成为中部崛起的主要力量。中部崛起战略主要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和江西六省。因此,本文仅对这6省进行省域比较。
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现状
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9)》(简称《报告》),《报告》根据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5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0家三项标准,在全国近2000个县域经济单元中遴选400强样本县(市)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显示,2018年,东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6.70%、7.59%和7.50%,同比2017年分别回落0.26个、0.08个和0.9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增长率居三大地区之首且总体增速回落最少,一定程度上表明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的竞争能力在逐步增强。
1.中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情况
2018年,共有124个中部地区县(市)入选400个样本县(市),其中有16个进入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名单[简称“百强县(市)”],占样本比重偏低,仅为12.9%。而且中部各省县域经济竞争力差异巨大。如安徽入选的样本县(市)数量达到32个,但只有2个县(市)进入百强县(市)名单;山西10个样本县(市)无一入选(见表1、表2)。
2.中部地区样本县(市)主要指标比较
2018年,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和山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为8.7%、8.0%、7.8%、7.8%、7.6%和6.7%,而各省样本县(市)地方生产总值增长率平均值由高到底也依次是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和山西。其中,湖北和湖南两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基本相同,湖北样本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平均值仅低于湖南0.2个百分点。中部六省中,安徽、湖南和湖北样本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平均值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江西和河南略低于全省水平,山西则显著低于全省水平(见表3)。
表1 2018年中部六省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数目
表2 2018年中部六省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
表3 2018年中部六省样本县(市)主要指标平均值比较
3.中部六省县域经济比较
(1)山西和江西县域经济比较。2018年山西有10个县(市)进入400样本县(市),但无百强县(市)。其中,山西孝义地区生产总值达376.9亿元,是山西最靠前样本县(市),排名第153位。江西有9个县(市)进入400样本县(市),其中,南昌县进入百强县(市)。2018年,南昌县、丰城市、樟树市和贵溪市地区生产总值都超过400亿元,进贤县则为362.7亿元,与山西孝义市较为接近。
山西和江西的样本县(市)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都较高。其中,山西样本县(市)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平均达到58.3%,最高的襄垣县达72.6%,最低的山阴县为38.3%。当前,尽管山西大多数县(市)都已走上产业转型之路,尝试通过延长产业链,提高技术含量和引进新兴战略产业等实现产业多元化,但是资源型产业仍然是其发展壮大的基础。江西样本县(市)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平均达到54.7%,最高的上饶县达75.4%。其样本县(市)产业多元化特征更为显著。如贵溪市以铜业开采和铜深加工业为主;南昌县在深化汽车及零部件、食品饮料和医药仪器三大传统支柱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加快发展集成电路、智能装备制造和新材料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丰城市的循环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和新材料新能源四大主导产业发展迅速。
从产业结构看,山西样本县(市)的第二产业更多是资源型产业或者与其密切相关的延伸产业。县域发展也围绕资源型产业展开,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通常资源较为丰富。从地理位置看,江西处于珠三角、闽三角和长三角区域之间,但早期受周边地区“虹吸效应”影响,发展机会较少,随着东部地区部分产业向内地转移,江西各县(市)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尤其是区位条件较好的县(市)发展水平较高。具体来说,环绕南昌市或者距离南昌市较近的县(市)发展状况更好,如南昌县、丰城市、樟树市和进贤县等。2018年,江西样本县(市)经济增长速度显著高于山西,表明江西县域经济的发展潜力要强于山西。
(2)安徽和湖南县域经济比较。安徽全省61个县(市)中有31个县(市)进入400样本县(市),其中肥东县和肥西县为百强县(市);湖南全省79个县(市)中有20个县(市)进入400样本县(市),长沙县、浏阳市和宁乡市为百强县(市)。但是,安徽百强县(市)排名都在后50位,湖南则在前50位。
从产业结构看,2018年安徽样本县(市)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平均达到49.6%,湖南为46.0%。湖南样本县(市)特色产业较多、新兴战略产业发展程度较高,但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严重,较发达县(市)主要集中于长株潭地区以及东部或者南部交通相对发达区域。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相对平衡。从地理位置看,安徽和湖南分别邻近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区位优势,湖南长沙和安徽合肥又都是科教资源丰富的特大城市,对周边县(市)具有较强的带动能力。但湘江贯通了长株潭地区与长江沿线地区的航运交通,使得湖南部分县(市)的自主发展要早于安徽大部分县(市)。从区域发展来看,随着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高潮的到来,特别是安徽已被列入长三角一体化规划,其发展前景或将优于湖南。
(3)河南和湖北县域经济比较。河南和湖北各有27个和26个县(市)进入400样本县(市),分别占县(市)总数的25.7%和37.1%。百强县(市)中,河南县(市)数目达到8个,而湖北只有2个。尽管河南百强县(市)显著多于湖北,但是这些县(市)大都属于郑州,如果去掉6个郑州所属县(市),河南进入400样本县(市)的数目只有21个。因此,百强县(市)数目不能作为两省县域经济比较依据。从产业结构看,河南样本县(市)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平均为52.7%,湖北则为 51.3%,其中,河南这一比重高于60.0%的县(市)有5个,且大多数是资源型县(市),县(市)的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更大。从地理位置看,湖北和河南均处于全国的地理中心位置,武汉和郑州也同为国家中心城市,两个地区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是,湖北居于长江经济带的中间位置,随着武汉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对来自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拦截作用逐渐减弱,使湖北县域经济体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从区域发展来看,河南郑州和湖北武汉区域中心地位对产业的吸引能力越来越强,但是由于郑州科教资源有限,导致县域经济体承接产业转移的机会偏少,承接能力偏弱,发展潜力仍然逊于湖北。
发展县域经济促进中部崛起的建议
1.以区域规划为引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中部六省份中,安徽的发展应以融入长三角经济区为主;湖北、湖南和江西由于共处长江中游,特别是武汉、长沙和南昌彼此相距都不足300公里,具有形成一个紧密关联的新经济区的潜力;山西和河南两个北方省份,难以与其他省份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经济区,只能走相对独立的发展道路。县域经济体应与中心城市形成错位竞争和互补的关系,并将对科技资源需求大、产业配套要求高和市场依赖性强的产业优先配置于都市圈、经济区或经济带内,提高产业的相对集中度,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2.针对具体情况,明确区域功能和发展目标
山西人口较少,山地较多,各县域在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更要加强生态建设,强化山西作为京津冀地区生态屏障的功能。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县域制造业需要进一步提升集聚度以促进本地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以洛阳、郑州和开封为轴,倾力打造黄河经济带。湖北位置优越、承载力较强,可建设主要的产业集聚区,重视县域经济发展,但要注意避免武汉首位度畸形提升。江西作为几大经济区的地理几何中心,可尽力融入长江中游经济区,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向区域经济中心转变。作为我国南北方的过渡连接地带,安徽要更加重视推动淮河流域县(市)的发展,尽力缓解全省乃至全国南北方发展不均衡的程度。湖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要考虑采取有利于吸纳贵州、广西和重庆等邻近省市人口转移的举措。
3.制定实施相关政策,消除产业转移承接障碍
现阶段,我国中部地区正处于承接产业转移的黄金时期,针对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通过出台相关政策予以解决,如采取措施弱化行政壁垒、消除人才流动障碍、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支持力度等,推动中部地区加快产业转移承接的进程。
4.改善中部地区营商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中部地区县(市)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缓慢,对人才甚至本地劳动力难以形成吸引力,无法实现要素的有效聚集,削弱了产业发展基础。建议中部地区县(市)政府树立服务意识,增强外来投资者和当地个体私营者投资的信心,通过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顺利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把握不可多得的历史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