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人居环境”活动教学建议(人教版)
2020-04-27刘秀梅浦团
刘秀梅 浦团
摘 要:以高考为目标的地理必修课程,难以满足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而选修课的选择性开设不仅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同时还可以有效拓展相关的必修内容。文章的选修课例运用灵活多样、功能互补的教学方式,拓展学生课外知识、发展学生兴趣和特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展示学校特色,旨在探索高中地理选修课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选修课程;核心素养;教学活动
一、教学背景
该课例是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城乡规划》第四章“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第一节“城乡人居环境”内容。选择该课例主要基于以下方面原因:①尝试开发以渗透地理核心素养为突破口的地理选修课程,克服必修课程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增强地理教学活力,丰富地理课程内容;②对课程资源中具有探讨价值的关键性问题进行整合與提炼,展示地理学与社会的关联,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加深和拓展,与本地实际情况结合,满足学生兴趣和个体发展的需要;④学科主题教育的需要。2018年恰逢银川市在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中没有达标,被停止全国文明城市资格一年。2019年银川市发出倡议,号召全体市民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支持、参与、宣传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以实际行动为加快建设“绿色、高端、和谐、宜居”的美丽新银川贡献积极力量。学校要求各个学科从学科角度出发,上一节关于“创城”的主题教育课。在此背景下,笔者抓住契机,以“银川市”为例,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与“城乡人居环境”相结合,通过对教材之外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形成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方式,达到有效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目标。
二、教学构思
由于选修四具有综合性强、区域性突出、实用性广泛的特点,非常适合运用“区域+主题”的教学思路,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创新、案例讨论、拓展延伸等有效途径落实地理核心素养。该课例在必修二原有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化、城市环境问题、交通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等知识基础上,以银川市作为区域载体,并以银川市“文明城市创建”作为主题,组织学生通过对真实情景案例的分析、探讨、归纳、拓展,达到既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又落实了地理核心素养的目标。
三、教学目标
“城乡人居环境”的教材设置课时为2课时。为了突出核心素养的落实,该课例围绕核心素养,对教材的内容和顺序做了较大调整,选择学生熟悉的情景,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用1课时完成了2课时的内容。
区域认知:从银川的地理位置入手,通过对不同时代银川地理区位的评价,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对人居环境的需求,引导学生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应对问题情境。
综合思维:通过视频“航拍宜居银川”加深学生对人居环境各要素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支持的认识,引导学生从整体性的视角横向联系、纵向贯通看待人居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要素综合、空间综合与时间综合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
人地协调观:分析人类既是人居环境的建设者,也是人居环境的破坏者,结合银川市近年来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取得的成就,关注身边的居住环境,确立尊重自然、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居住观,形成科学的人地协调观。
地理实践力:分组编制“我为我家来打分——现代人居环境评价表”,然后综合分析完善表格。通过给自己居住的小区量化打分,并结合银川市的城市规划图,说明得分理由。同时学会归纳优质小区具备的一般特征,进而掌握影响房地产开发的主要因素,并能在理论指导下正确选择合适的居住区,达到提升实践能力、培育探索精神的目的[1]。
四、活动设计
该课例运用灵活多样、功能互补的教学方式,开放课堂时空,将一堂课分为前课、中课、后课三部分,有效解决了教学时间有限与教学容量大之间的矛盾。
1.前课:立足必修,实现生活化切入
鉴于学生已在必修二的学习中掌握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化、城市环境问题、交通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等知识,可在前置学习活动设计中围绕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制定相匹配的前置学习活动任务。
活动1:发布活动任务清单
活动要求:①在“银川市城市规划图”上找到自己居住的小区;②通过不同途径查询自家住房的价格;③实地走访小区。以五人为一小组,集体走访各自居住的小区,重点考察自然、人、社会、建筑、支持网络五方面,并以教材第69页“表4.1 人居环境的基本评价内容”为评价标准,共同为所走访过的小区评分。
活动目的:改变以往的前课以课前预习为主的形式,而是以小组实践活动为主,活动任务清单的设计是学生自主学习以达成地理实践力的一种支撑。活动任务单的设计遵循“化静为动、化被动为主动”的理念,活动设置生活化、趣味化,具有梯度性。学生课前的实践参与为后面的自主学习打下深厚基础,同时也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
活动2:编制“我为我家来打分”表格
活动要求:①以小组为单位,对比分析各自在为小区打分的过程中发现教材第69页“表4.1 人居环境的基本评价内容”中需要完善的内容;②各小组把本组编制的“我为我家来打分”表格发在班级学校群里,要求必须附有200字左右的“编制说明”; ③利用学习助手的“投票功能”,全班学生评选出最佳表格。④确定最终表格(表1)。
活动目的:将教材中脱离实际生活的内容通过活动拉进现实生活,让学生以家庭居住环境为背景,开展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认识城乡人居环境。通过绘制表格活动,既内化教材知识,又外显活动成果,关注学生的发展与进步,重视课前活动的评价,为后面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2.中课:依托区域,实现深度区域认知
借助具体区域的问题情境,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在区域内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用原理去揭示隐藏在问题情境背后的时空规律,将零散、杂乱的区域要素化繁为简,从整体性视角去认识区域规律,从差异性视角去认识区域的发展,从而实现深度区域认知。
活动3:观看学生自制视频
活动要求:教师播放学生用无人机拍摄的视频《航拍银川》,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组成银川市人居住环境的要素有哪些”。
活动目的:激发学生兴趣,迅速将学生带入预设情景中,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为下一教学环节做好铺垫。
活动4:绘制人居环境要素关系图
活动要求1:如果把大家在视频中观察到的要素称之为人居环境“硬件”的话,那么“软件”是什么?
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环境,讨论交流得出结论:邻里关系、社会管理、村规民约等。
活动目的:以认识“银川”为先导,从认识区域的角度分析银川人居环境的自然和社会要素,落实区域认知素养,形成多要素分析问题的综合思维方式。同时通过分析某一区域内各个地理事物的分布等,提升區域认知水平[2]。
活动要求2:从整体性角度出发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尝试用图示的方法表达。
学生合作探究,绘出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示意图(图1)。
活动目的:通过感知和体悟,初步形成对“银川市人居环境”的认识,并开始尝试从整体性角度进行探究,培养学生从区域的视角分析问题。
活动5:构建区域时空问题情境,形成人居环境的多元评价
活动要求1:仔细分析图例(图2)在三种图形中的变化,分组讨论,正确对应连线,并说明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结果:在发展中国家,居民需求主要停留在最基本的需求阶段,即初级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发达国家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已经得到满足,居住需求向更高层次发展,交往和自尊成为主要需求;理想模式下,个人的身心发展需求都已经得到极大满足,人们希望在居住区内能充分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活动目的:从空间角度建立知识与地理事实之间的本质联系,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冷静理性地看待现实世界,形成能够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关键能力。
活动要求2:观察宁夏局部地形图(略),尝试用你喜欢和擅长的不同视角来说明银川市地理区位的优越性。
学生甲:从历史视角看,银川平原开发早。早在2 000多年以前,先民们就利用南高北低的地势凿渠引水,灌溉农田。秦渠、汉渠、唐徕渠等延名至今,流淌至今,形成大面积的自流灌溉区,银川平原因此被誉为“塞上江南”。
学生乙:从风水视角看,符合古代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背山面水、聚气藏风——前有照(黄河)、后有靠(贺兰山)”。
学生丙:从艺术视角看,宁夏家喻户晓的民歌《宁夏川》(演唱)“宁夏川,两头子尖,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金川银川米粮川……”,真实地反映了银川平原的美丽与富饶 。
学生丁:从地理环境看,沿东西方向地形画剖面图,读图分析可知,银川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贺兰山既阻挡了冬季风和风沙,又阻挡了夏季风形成地形雨。
活动目的:通过创新活动,立足时空角度,以开放性的设问,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给予学生进行个性表达的广阔空间。用学生看得懂、易接受、体会深的方式创新性地分析解决问题,在构建区域时空问题的情境中,形成对人居环境的多元评价。
活动要求3:运用大家前课中编制完成的“我为我家来打分”的表1,对自己居住的小区打分,并评出等级。当堂统计优质小区的占比并由此推断银川市整体居住环境的质量及优质小区一般都具备哪些特征。
学生统计得出银川市的居住小区八成以上属于优质小区,大家一致认为银川市的整体居住环境良好。结合所学知识,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分析银川市“优质小区”所具备的共同特征:位于上风向、地势较高、靠近水域、离主干道近、地段好、配套设施完善、社会环境优良等。
活动目的:编制“我为我家来打分”表格,从三方面落实了地理实践力。第一,能够从人居环境的五大类50个小项入手,搜集信息并能将复杂信息处理得简洁明了,从中发现问题并对教材中的表格进行修正;第二,同组成员合作设计、制作表格并对其可行性进行论证;第三,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实施。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效落实了地理实践力。
活动6:拓展延伸“区域+主题”,掌握人居环境的选择
活动要求:学生用PPT展示近几年来银川的城市发展规划:“东优、西控、南进、北拓”,并将城北片区定义为“城市新中心”。“快、干、次、支”多层次道路交通系统,为区域内市民搭建了“15分钟生活服务圈”,如今城北已形成集聚效应,职能部门、商业商圈、优质教育资源、医疗养老机构、房地产企业纷纷聚集在此。与此同时,银川两大生态水系北塔湖、艾依河将城北打造成银川最宜居的生态版块。城北版块代表了银川市人居环境建设的最高水平。在此基础上探究:从房地产开发和人居环境的选择角度出发,解释银川市城北的房价为什么最高。
探究结果:①自然环境:城北片区位于银川主导风向的上风向,空气质量好;地势较高,周围水域广阔,植被覆盖率高,公园湿地众多,环境优美,受周围环境不良干扰少;②城市规划:查阅《银川市城市规划》显示,银川计划用3年时间把城北打造成一座国际化生态新区,成为“丝路产业集聚区”,按照“五分城市,五分山水”的城市设计,在不同的组团设计了绿廊包裹的景象,形成“城景交融”的生态格局,为创业者打造更为优越的营商环境;③社会环境:该区各类学校齐全,并有广场、医院、社会服务中心、职能部门、商圈等,功能齐全,交通便利,社会系统完善,支撑设施较齐全。④心理趋向:城北片区的人居环境各项功能齐全,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能使居住者在身体、精神、社会活动上处于良好状态,因此认同感较好。
活动目的:结合“区域(银川)”+“主题(人居选择)”,将内容、方法及学习活动都整合在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中,组织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以人地协调观为价值判断标准,充分运用学生综合思维,为全面提升地理核心素养创造条件。
活动7:选择区域典型案例,理解“居住小区”内涵
活动要求:请大家阅读教材第71 页,梳理“居住组团、居住小区、居住区”的关系,以城北最大的居住区“阅海万家”为例说明:有统计数据表明“阅海万家”居住区周末外出人数要远远低于老城市中心的外出人数,为什么?
居住在该小区的学生人数较多,在熟悉的情景设计中他们很快将三者之间的关系梳理出来,居住区域级别由低到高:居住组团(F1)—居住小区F区(F1、F2、F3)—居住区(阅海万家A、B、C、D、E、F、G)。阅海万家居住区的功能齐全,在满足人们居住需求的同时,还能够满足人们周末办公、休闲、娱乐、学习的需求,因此周末外出的人数比老城市中心少。
活动目的:搭建区域“体悟”平台,增强“人居环境”理性认识。以真实的人居环境为起点,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将抽象问题与真实情景相结合,围绕主要概念进行深度探討,关注探讨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后课:关注生活,落实地理核心素养
活动8:联系实际,提升区域认知的现实意义
活动要求:“阅海万家”只是银川市城市人居环境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银川市的人居环境建设日趋完善,取得了30多项国家级以上的荣誉!市民满意率越来越高,从同学们的课堂统计结果也能看出来。在所有荣誉中,其中分量最重、含金量最高、评选难度最大的是“全国文明城市”,文明城市建设的“八大环境”包括了人居环境的所有方面。全国有28个省会城市获此殊荣,但银川市在2018年的复检成绩未达到70分。根据中央文明委《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动态管理措施(负面清单)》规定,停止银川市全国文明城市资格一年,给银川市乃至宁夏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作为银川市民,我们要做到知晓、支持、参与!请从市民角度出发,完成下列任务(二选一):①从日常生活出发指出银川市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例举市民的不文明行为;②为银川市文明城市建设提出改进措施与建议(完成书面作业,不少于300字)。
活动目的:选取银川市最受关注的问题,将学习与应用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关注、参与家乡的建设。培养学生运用综合思维的方式看待、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多途径培养与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地理课堂,同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该课例荣获宁夏2019年高中地理优质课一等奖)
参考文章:
[1] 韩梅芳.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手绘创意地图”活动探究[J].地理教育,2019,(5):50-51.
[2] 付申珍.依托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探究[J].地理教育,2016(11):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