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阈下的“联系”教学刍议

2020-04-27丁波

地理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联系新教材课程标准

丁波

摘 要:为了在中学教学中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学地理教学应重视与传统文化联系、与其他学科联系、多版本教材联系、与乡土资源联系、与社会热点联系、与真实生活情境联系等,多维度贯彻“联系”教学,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地,助力新教材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联系;新课标;地理教学;核心素养

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这是当前高中阶段地理教育教学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学科核心素养的确定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重点和亮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其中,新课程标准引领下的人教版高中教材在2019年秋季入学的6个省份已正式使用。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教师该如何教学?如何调整课堂教学的教法和学法?如何运用教材之外的课程资源?

一、重视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培养人文素养

2019年9月,在全国6个省份开始使用的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最引人关注的变化之一是对传统文化内容的渗透。教材主编高俊昌老师介绍,新教材更新了教学内容,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例如,必修第一册“水循环”一节的情境设计中,引用了我国古人对水循环思考的描述:“百川发源,皆自山出……”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中“学科核心素养的确定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重点和亮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1]。《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中地理学科部分落实“立德树人”的考纲要求,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挖掘并理解中华文化中蕴含的学科知识;关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重视考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考核。

命题者希望通过高考这个“指挥棒”,强化地理教学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从而渗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中第4页课后“活动”中增加了“开展简单的天文现象观测活动”。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联系关于月相描写的一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词来帮助理解。例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很多人对于诗中描述的时间的理解不同,有的认为是傍晚,有的认为是深夜。从地理角度的解读是:当时白居易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这是月球围绕地球运动规律决定的。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晴朗的白天夕阳西下时气温还是较高的,一般不会形成露;而“露似珍珠”出现时,应该是近地面大气降温的时间比较长了,气温下降到露点后,才可以形成露,应该是深夜了。所以该诗句描述的其实是两个时间段。因此,在新教材的使用中,多引入一些与地理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既可以调动课堂气氛,又可以用地理的视角分析、解释古诗描绘的意境,让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拓宽学科视野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在课程结构中介绍:地理学的学科体系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等,在确定课程名称和内容时,要综合考虑融入科学发展观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海洋意识教育等[2]。学科属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如新教材第五章植被和土壤中就涉及种群、群落、集合体等生物学的概念。

在地理教学中,巧妙联系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基础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也为其他学科创造了横向迁移和实践应用的难得机会。例如,人教版地理必修1“大气的受熱过程和大气运动”一节中涉及物理知识,在热力环流的学习过程中,就应充分运用物理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既要理解气温与气压之间的关系(近地面气温相对升高,气流就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下降,低于附近区域的气压,形成低压中心等),又要理解气压与高度的关系(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既有水平运动又有垂直运动。上课时如不把温度与空气运动方向的关系,温度、高度与气压的关系讲解清晰,学生就很难完全理解透彻。笔者采取绘图并结合讲解的方式:先提出问题,然后讲授气压产生的原因和差异,启发学生思考、回顾以下内容(图1)。

(1)提问:在垂直方向上,随着海拔升高,气压如何变化?变化原因是什么?

(2)绘图:从等高面入手,逐步介绍等压面,层层推进。

(3)提问:冷热均匀状态,等压面分布有何特点?与地面是什么关系?B地受热,A、C地冷却,三地的大气处于什么状态?

课堂问题的设置层层递进,循循善诱,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内容,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在未来地理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可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拓展学科视野。

三、兼顾多种教材优化教学,多维度汲取精华

我国实行“一标多本”,高中地理教材有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中图版等版本。各版本都围绕课标的落实,精选、重组课程内容,都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但是,在促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内容和方法上又不完全相同,其他版本教材的部分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新教材相关内容有一定的帮助。

人教社从20世纪90年代先后修订出版了1990年版、2000年版、2008年版、2017年版教材,教学内容有一定变化和调整。把新、老教材中的一些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可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2000年版、2008年版教材中“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一节,对于“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没有介绍,使教师介绍“自然带类型”时非常空洞,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感受各种“自然带类型”只是一个个空洞的名词,不知道它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和类型差异的表现。2019年秋季的教材中再次增加了植被和土壤内容(第五章植被和土壤),有利于对地理环境两大要素的理解。如果把新、老教材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对自然带有一个具体的概念。联系多版本教材,适当补充,可以加深对新教材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从近年的全国课标卷文综地理试题可以看到,由于命题者考虑到高考的选拔性特点,高考试题经历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现在的素养立意的转变。经常会有某些版本教材没有涉及的知识或与地理主干知识联系较少的边缘知识出现,如早些年考过的冻土、逆温,龙卷风等。天气系统原来一般只在选择题中出现,而2018年在综合题中出现,并且让学生区分一般的锋面和锋面气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用一个版本的教科书进行教学,而应该深度研究课程标准,横向把几个版本的教材巧妙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例如,对课程标准中“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这条课标落实过程中,不同版本教材存在不同表述方式(表2)。

2019年秋季人教版地理必修1中简单用文字介绍水循环的概念之后就直接介绍三类水循环的大量知识。水循环内容比原来详实,但各种水体的名称和含义,水循环各环节的内涵,教师则应补充讲解,以使学生了解。如何补充?就要求从其他版本中了解相关知识。

总之,不同版本教材各有特色,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以所教版本为主,适当横向联系其他版本教材优势,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培养。

四、强化与乡土资源的联系,厚植家国情怀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如何在课堂中渗透相关理念?教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时,笔者做如下设计:首先提出疑问:据最新资料显示,合肥是一个缺水的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500立方米,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每年从外地购水量呈增加趋势,2017年从上游购水已超过4亿立方米。而城市再生水利用率仅4%,为什么?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了热烈的讨论:①合肥人口快速增加,生活用水大量增加;②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③合肥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用水急剧增大;④合肥城市化发展导致植被受到一定程度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⑤合肥水污染和浪费现象严重等。有的小组同时还提出了解决缺水状况的措施。在新教材的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引入地方课程资源,可激发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学习兴趣,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将新课标提倡的理念植入每个学生的思想中。形成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有助于核心素养的培养。

五、注重与社会热点的联系,开阔地理视野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3]地理学科部分中要求:联系新时代主旋律及生产生活实际,通过探究式和开放性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地理学科与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例如,全国文综Ⅰ卷第1~3题、文综Ⅱ卷第36题、文综Ⅲ卷第9~11题,这些试题结合学科实际,精心选择典型案例设计情境,讲好中国故事,由浅入深、步步设问,深入挖掘其中的地理内涵,发挥了地理学科的育人作用。

例如,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通车,笔者就以该热点事件为背景和学生一起思考和整理了相关的知识结构,如图2所示。

课堂教学实时联系热点事件,可以很好地渗透《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的理念:“通过高中地理学习,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能在合作探究中有助于学生从地理视角思考问题,培养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六、强调与真实情境的联系,提升能力和素养

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样服务于生活。生活中所见所闻最容易引起学生思考,因此,课堂教学中多联系生活实际,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新课标的亮点之一就是重视情境教学,以情境为抓手,进行问题式探究。

例如,2019年全国文综Ⅱ卷第6~8题中的 “云”、全国文综Ⅲ卷第42题中的“大地艺术祭”旅游活动,都是来源于生活、生产中的真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发展,体现了地理无处不在的思想,考查学生核心素养。

近年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运用联系日常生活实际中的自然和人文现象作为兴趣材料,培养学生的素养能力。例如,在学习一段课程后让学生讲一讲自身经历或了解到前一段时间与地理知识有关的现象、事件,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对自己的生活有哪些帮助等活动。教授星球版七上第四章第一节“天气”时,笔者通过课件和视频向学生展示2018年12月14日全国的天气预报,同时展示合肥13日、14日、15日的天气预报情况及哈尔滨、北京、上海、海口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总结出几个城市天气的差异并归纳天气的特征。由此加深学生对天气“多变”的了解。同时,设计活动让学生描述一次合肥天气变化及经历,给出提示语“那一天……”。从上述的描述中,学生更容易理解天气的概念及特点。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应继续运用这种方式,不断优化教学手段,更好地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课程理念,培养核心素养能力。

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和2019年9月部分省份使用的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材中可以领悟到,国家课标组专家希望通过本轮新课改引领中学地理教学,引导学生懂得欣赏自然美、人文美,领悟人地和谐之美,最终实现美育的教育引导;引导学生领悟生活距离地理如此之近,地理知识就在身边,从而乐于学习,培养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观察和分析生活中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能力。

当然,运用联系的思维是为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服务,一定要把握联系的度,课堂还是地理学科的课堂。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可以恰当合理运用一些“联系”思维,设计好教学目标,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完成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韦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 教育部考试中心.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说明(文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联系新教材课程标准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地理新教材封面图像解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研究
对一道新教材习题及解答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