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村贫困地区精准扶贫与脱贫对策研究
2020-04-27冯韵范静袁斌
冯韵 范静 袁斌
摘要:近年来,四川省经过长期的扶贫实践,尤其是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课题组通过对广元市朝天区蒲家乡、德阳市中江县瓦店乡、德阳市旌阳区东湖乡的实地调研,针对四川省农村贫困地区的贫困成因,从政策落实、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产业发展、教育、科技等方面提出脱贫对策建议,助推脱贫攻坚工作,使本地区尽快实现脱贫目标。
关键词:精准扶贫 致贫原因 脱贫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6-0243-03
作为世界人口大国,长期以来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贫困一直困扰着我国,尤其是在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贫困发生率非常高。对此,我国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脱贫致富的政策和措施。
四川省经过长期的扶贫实践,尤其是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2016年,全省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750余万减少到380余万,并定下目标,要在“十三五”期间全部脱贫。在2019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2018年脱贫攻坚取得新成绩。大力实施22个扶贫专项,易地扶贫搬迁建成住房15.5万套;强化45个深度贫困县帮扶工作,深化与广东、浙江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采取超常举措综合帮扶凉山,出台12个方面34条支持措施;扎实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实现104万贫困人口脱贫、3513个贫困村退出,30个计划摘帽贫困县达到验收标准。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分别前往广元市朝天区蒲家乡、德阳市中江县瓦店乡、德阳市旌阳区东湖乡,对山区、深丘地区、浅丘地区的精准扶贫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全面总结扶贫攻坚成功经验,并针对四川省农村贫困地区的贫困成因,提出脱贫对策建议。
一、四川省农村贫困地区精准扶贫调研情况
1.贫困山区精准扶贫基本情况
广元市朝天区属于秦巴山区,是四川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课题组成员深入蒲家乡罗圈岩村进行调研,该村面积4.3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000米。村内辖3个村民小组69户221人。耕地302.8亩,林地5202.2亩,劳动力70个。全村公路通车里程11公里,水泥路7公里,公路到户率10%,交通条件差。全村有集中供水0处,饮用自来水用户0户。村民饮水主要靠溪水、高山引水,人畜饮水质量得不到保障。
作为重点贫困地区,罗圈岩村的贫困既有缺资金、缺劳动力的普遍共同特征,也有交通落后、缺水等突出的个别问题。在省委的战略部署下,各对口帮扶单位共同发力,积极落实各项帮扶政策,通过基础设施建设、集中搬迁、产业发展、教育培训等多种帮扶措施,帮助罗圈岩村贫困村民脱贫。目前,村组公路已全部硬化,现正计划全面拓宽,以保障乡村旅游项目的实施。200立方米的二级提灌站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也已基本建设完成。
2.贫困丘陵地区精准扶贫基本情况
课题组成员深入德阳市中江县瓦店乡、德阳市旌阳区东湖乡,对丘陵地区的精准扶贫情况进行实地调研。从地理位置、基础设施等来看,中江县的贫困程度更深,扶贫难度更大;因此,我们重点调研考察中江县瓦店乡。瓦店乡位于中江县城西北面,地处龙泉山脉北端,系深丘山区,全乡面积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797亩,林地面积16969亩。全乡辖9个行政村、1个社区,共82个农业合作社,共3761户,总人口10200人。全乡有6个市级扶贫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417户1015人。瓦店乡成立以党委书记、乡长为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通过帮扶单位集中优势和资源,叠加帮扶力量,针对贫困户脱贫、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两不愁”、“三保障”等主要目标任务,紧抓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带动增收脱贫,目前特色中药材种植和乡村旅游都已逐渐显现成效。
二、四川省农村贫困地区贫困成因分析
根据2016年9月四川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发布的《四川省扶贫攻坚摸底专项调查报告》,贫困的主要原因中,“自然环境恶劣,生存发展条件有限”“基础设施条件差,交通不便”和“文化知识水平低,生产就业能力差”排在前三位,详见图1。
图1 贫困的主要原因(四川省)
从四川省扶贫办发布的《四川农村贫困现状与成因》来看,患病、缺资金、缺技术是本省农村地区致贫的主要原因,所占比例分别是53.9%、46.6%和31.8%;其次劳动力缺乏、交通落后、自身发展力不足等也限制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四大片区与此情况类似,贫困的主要原因同样是缺资金、患病与缺技术。
三、四川省农村贫困地区精准扶贫与脱贫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对四川省农村贫困地区贫困成因的分析,精准扶贫应从以下方面全面展開。
1.落实扶贫政策和措施
党和国家制定了全面的精准扶贫政策,各级政府和部门应全面贯彻落实,严格按照国家、省、市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要求,做好科学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完善扶贫信息系统和网络管理监督机制。建立严格公正的脱贫验收标准和程序,保证扶贫信息的公平性和真实性,避免出现“数字脱贫”等错误的政绩观。
以德阳市旌阳区为例,德阳市旌阳区成立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在持续攻坚和巩固脱贫上继续发力,积极落实各项帮扶政策,下足“绣花”工夫,通过产业扶持、技术培训、低保兜底、医疗救助、教育帮扶等多种措施,因户施策帮助贫困户脱贫。
2.基础设施、异地搬迁扶贫
在全省贫困的主要原因中,自然环境恶劣、生存发展条件有限和基础设施条件差、交通不便排在首位,具体体现为交通落后、缺土地、缺水等。如广元市朝天区罗圈岩村公路通车里程11公里,到户率仅10%,且公路主要为泥结石路面,路面窄,路况差,通行能力低,晴通雨阻,村民出行困难。村民饮水主要靠溪水、高山引水,全村没有集中供水处,饮水质量得不到保障。
针对以上情况,应根据贫困地区地理特点,完善水利水电建设,解决村民生产生活用水问题,确保饮水安全。目前,广元市罗圈岩村200立方米的二级提灌站已基本建设完成,实现全村供自来水。中江县瓦店乡加强水利建设,其中顺河村完成倒虹管维修改造,太平村完成提灌站电力设施改造和三湾大堰塘整治,修建提灌站1座,蓄水池5口,堰塘防渗1口。
在道路建设方面,应合理规划贫困地区道路格局,注意与产业发展道路、旅游规划道路相联系,力争提高公路到户率。适当提高贫困地区道路基础设施资金补助标准,并严格监督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展过程。
切实解决住房安全问题。提高政府投入资金,使用贷款贴息、建设集体公租房等方式,完成贫困地区危房改造、危桥改造和易地搬迁工作。优化农村生活生态环境,处理好农村废水、废弃、垃圾等污染问题,以每村每户为单位,落实环境治理问题。
3.社会保障、健康扶贫
一是全面落实各类兜底政策,包括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低保金、医疗救助金、临时困难救助金等,确保贫困户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
二是积极开展医疗救助,在医疗、健康方面加大扶贫力度。首先应提高贫困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贴和住院报销比例,其次应提高重大疾病医疗报销比例。对承担不起新农合自费和大病保险的贫困村民,提高慈善救助力度,并全部纳入重大疾病保障范围。建立并实施“一站式即时结算”和“先诊疗后结算”一站式服务补助程序,即救助对象在指定的医院只需凭有效证件即可享受医疗救助,住院期间“零支付”,减少报销环节,提高报销效率。
德阳市旌阳区对贫困人口严格实施“十免五补助”政策,2016年免收贫困人口一般诊疗费9.4万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区内住院费用全免,共补助776人次57.44万元。门诊慢性病、特殊病补助31人次,报销费用0.85万元,补偿比达90%。全区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达100%,区内就诊个人医疗费用支出控制达标率100%。
4.产业扶贫
结合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深挖发展潜力,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进行“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产业支持工作,使农业产业不断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吸引社会资本到贫困地区进行产业投资。组织好农民的技能培训工作,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的参与积极性,引导贫困户利用土地、房屋等固定资产进行产业投资发展。注意贫困地区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第一产业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农业服务业。结合本地区地理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进行扶贫村旅游景点建设。产业扶贫不仅可以促进劳动力就地转移,有效拓宽贫困户增收途径,更能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真正实现长远可持续脱贫。
德阳市旌阳区充分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引进花田景地、绿熠农业等农业产业化经营业主,大力实施产业扶贫项目,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带。目前,旌北优质粮油、旌西特色果蔬、旌东经济林果发展壮大,温氏肉鸡、火花精米等“三名”商标达18件,和新辣椒、东美富硒枣等无公害农(畜)产品达37个,绿色食品达14个。
中江县瓦店乡按照“一村一品”“一户一业”进行产业规划和发展,竹园村引进业主流转林地100亩建跑山鸡养殖场;太平村引进中江县万生农业有限公司流转土地200亩栽植丹参,下一步还将建设长8公里道地药材产业带,总面积1000余亩,主要种植川芍、川丹参、川菊等药材,并就近建立药材初加工厂进行粗加工,同时结合中药文化,形成春季观芍药、秋季赏菊花、冬季采丹参的“药材+旅游”的乡村休闲旅游特色产业,带动全村脱贫增收致富。
5.教育、科技扶贫
教育是解决贫困的重要途径之一,必须大力加强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提高人口综合素质。具体措施包括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推进贫困地区教育人才引进工作,加强城乡教师教育培训交流,统筹城乡教师补充机制,建立城镇教师上山下乡项目,并提高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对贫困家庭学生,按照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职教育、本专科教育设置不同的教育补贴,对未就业的贫困家庭的毕业生提供就业支持,增强职业教育培训力度,着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绝大部分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低,观念陈旧,科技意识也不强,缺乏致富能力和发展门路。为此,应充分发挥“五个一”帮扶措施中1名驻村农技员的重要作用。联系农业科技团队,设立技术服务巡回小组,持续开展专项技术培训,让一部分有改变贫困现状动机和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开发致富产业如种植、养殖、旅游服务业等先富裕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激励其他贫困户学习技术技能脱贫致富。
德阳市旌阳区通过开设农业夜校,为农民传授法律知识、农业技术和就业技能。与电信公司合作,推出农技宝手机APP,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提高农业指导效率。农民还可通过APP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有效扩大销售范围。
参考文献:
[1]國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2]2019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97/2019/1/22/32a9f0ffc9f84488864089511c9189cd.shtml.
[3]德阳市脱贫攻坚政策指南(2017版)[EB/OL].http://www.deyang.gov.cn/gk/cdzd/fpgz/918966.htm.
[4]陈晓兰,沙万强,贺立龙.当前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来自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的调查报告[J].农村经济,2016(1).
[5]翟峰.广元市产业扶贫面临的困难及对策[J].当代农村财经,2016(12).
[6]张爱琼.农村精准扶贫问题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3.
[7]胡正天.湖北省插花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研究:以广水市杨寨陈家河村精准扶贫为例[D].武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2016.
[8]陈春祥.黔西北山区精准扶贫机制与脱贫对策研究[D].贵阳:贵州民族大学,2016.
责任编辑:张正吉
[作者简介]冯韵,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动态路线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