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萨特存在主义中的存在与自由

2020-04-27赵子晗

现代交际 2020年6期
关键词:存在存在主义萨特

摘要: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当代西方哲学重要流派之一,强调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与自由,存在先于本质,而萨特是其代表人物。萨特所提出的关于存在主义的存在与自由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二战”后整整一代人。分析萨特存在主义本体论问题,萨特对于自由和存在的探讨,以及萨特的思想的现世意义是极有价值与意义的。

关键词:萨特 存在主义 自由 存在

中图分类号:B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6-0230-03

让·保罗·萨特离世近四十年了,在这四十年里,世界和哲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就如萨特所说,几十年后还会有人读他的作品;直到今天,他的思想和作品还是没有被人遗忘,甚至在他甫一离世,就在大洋彼岸掀起了巨大波澜。分析这位法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对于人的存在与自由的看法,以及他的思想在解决当下人类所面临的生存问题上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存在主义的本体论问题

哲学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世界的本体论问题。我们甚至可以说,本体论就是哲学的根本指向问题。每一个哲学家在思考的时候都会面对这个问题。从古希腊米利都学派致力于探索组成万物的最基本元素“arche”,巴门尼德对being的探讨,后来亚里士多德认为,研究实体或本体的哲学是高于其他一切科学的第一哲学;笛卡尔首先把研究实体或本体的第一哲学称作“形而上学的本体论”,以及康德试图以先验的哲学体系来代替本体论,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提出了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统一原则,现象学试图重新建立关于存在学说的本体论,如胡塞尔的“先验的本体论”、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

而萨特在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的时候,深受现象学的影响。他学习了德国现象学的方法,结合了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及其思想,提出了一种前所未见的、把现象学应用到人们的生活当中的一个新哲学,也就是现代存在主义。萨特在构筑存在主义的本体论时,试图超越传统的二元本体论,也就是存在和意识之间的关系。

他把存在分成了两类:“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就是意识之外的存在,客观世界的存在,它就是它所是。而“自为的存在”,就是人,人为性是自为的外在结构,而意识是自为的内在结构。意识也是一种存在,但它是自为的,同自在的存在对立。自为是自在的虚无化,它让原本自在的变成对我们来说不是自在的,赋予了它某种意义,使它成了“存在于此”的存在。从外部把握这个自为,意识就在“对某物的意识”时,成为对事物的某些“观点”,事物从而就有了规律或必然性,有了规定。“自为”是作为自在的虚无化存在的,不可能独立存在;而自在的现象如果没有意识联系,也只是一个抽象物。“自为”使自在虚无化,也使自身虚无化,使虚无虚无化,变成与世界相连的偶然的自在。自在和自为通过这种方式成为不可分割的总体存在。总体的存在是自因的,又是自因的不可能。

引用一段经典的比喻: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不多不少,就是一块石头。这块石头就是其所是,它的存在和它的本质是相同的。这就是“自在的存在”;而“自为的存在”就是“我”,也就是人。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并不相同,“我”的意识发生了变化,“我”不再是昨天的“我”了。正因为人有意识,所以人没有固定的本质。因为人的本质随着意识不停地变化,而人的个人意识完全受个人驱使,是完全个人化的,“我”的选择不受外在的决定,而人的选择各不相同,是完全取决于自己自由的选择。因此,由这里引出了萨特关于自由的讨论。

二、关于自由

萨特的思想中,最吸引人的也是最受他本人重视的思想,就是他关于自由的思想。在萨特看来,自由才是人类所有经验的中心,把人同一切区分开来——现实存在总是自为和自在不断结合分离的产物,只有在世的人,能把二者集于一身,同时体现出二者的联系和矛盾。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来的,没有他自己时,世界对他是一片虚无;有了他自己,这个自己却是本质空缺的自己,因此他面对的仍然是虚无。但是人是注定自由的,这是一种无限的自由,一种绝对的自由。他说:“人命运是自由的。意味着人要做上帝。”萨特是一名无神论者,他相信,作为一个人,是根本没有预先被决定的本性的。“我”的本性,要通过“我”的选择来创造。“我”会先“我”的本质一步边选择边塑造自身,因此,人就是自己的“上帝”。

萨特就这个观点提出了一个口号——“存在先于本质”(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它的意思是,当“我”被抛到这个世界当中的时候,“我”本身是没有本质的,而“我”会持续不断地通过自由的选择来不停地创造“我”自己的本质。萨特指出,普遍人性是有神论的残余,它也是不存在的。人通过自己的行动创造自己的本质,只有强调存在先于本质,才能将人和物区分开;这是人类本身的境遇,从诞生意识一刻开始,一直到死亡将意识抹去。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永远走在选择的路上——这也就是自由的含义。你的本质只由你自己的选择决定。虽然萨特的思想一生都在变化,但他始终以“人”作为思考焦点。因此萨特把他的存在主义称作“人学”。在萨特看来,自由是人存在的基础,人之所以比物高贵,正是因为人可以自由地决定自己的存在,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本質。

这样的思想在战后的世界对人们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战争严重破坏了旧有的社会和政治制度,过去的思想遭到了人们的强烈质疑;而在这时,萨特带给了人们一种全新的思维:在旧世界的废墟上,我们对如何建立新世界完全有着自己的自由,而且有着把自由变成现实的能力,这也是人类自身存在的意义。但是,自由的选择随之而来的就是“绝对自由”的代价——“绝对责任”。萨特指出,这一令人眩晕的事实会导致一种焦虑,而这种焦虑与人类存在密不可分。

三、自欺与处境

自由是萨特哲学中最重要的主题,是他几乎所有作品,尤其是他的《存在与虚无》的核心。显而易见的是,这个书名在向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致敬。有趣的是,两本书都没有写完。海德格尔承诺要证明他的终极观点:存在的意义是时间,萨特则承诺会为存在主义伦理学奠定基础。但是两个人都没有信守诺言。我们最终从《存在与虚无》中得知的是,我们害怕自由,但无法逃避它,因为我们就是它。

在萨特的观念里,自在和存在就像物质和反物质一样截然相反。他试图说明的是胡塞尔的意向性结构——胡塞尔称其为“我思与我思对象的张力关系(Spannung)”——把意识看成是一种虚幻的“关涉性”(aboutness),除去它指向事物的倾向性,“我”的意识什么都不是。审视自己,可以看到个性、倾向等看似稳固的特质,但是这些都无法定义“我”。萨特反转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我什么也不是,所以我是自由的”。

这种激进的自由会令人产生忧惧(angoisse)。这个概念是萨特借自克尔凯郭尔的眩晕意向:我站在悬崖边会感到眩晕和恶心,甚至会产生一种自己会情不自禁跳下去的感觉。我拥有越多自由,这种焦虑就会越来越严重。为了试图摆脱这种焦虑感,我们可能会进行一些尝试。萨特举了个例子:我们在早上设置闹钟,当闹钟响起我们就会起床,好像听到闹钟起床这个行为是我们无法选择的必须服从的命令一样。但事实上,我们很清楚,闹钟可以取消,我们可以再去睡个回笼觉或者做其他什么选择;这只是我们给自己设置的一些看起来能让我们不那么自由的一些障碍,使得其他的自由选择不会那么唾手可得。如果不使用这样的方法,我们每时每刻都会陷入到无穷无尽的广阔无边的自由选择当中,这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痛苦不堪,充斥着数不尽的选择。

这种行为被萨特称作“mauvaise foi”,也就是“自我欺骗”。我们生活中大部分时候都会进行自欺,试图否定掉自己的自由;只有通过这种方式,生活才能维系下去。在萨特看来,自欺无处不在:当你认为自己是被种族、阶级、民族、历史、工作、家庭、遗传、童年甚至是深藏在我们声称自己无法控制的潜意识内的驱动力所造就的时候,我们就是在自欺。引用萨特1945年的演讲中的一段话:“我不曾擁有过伟大的爱情和伟大的友谊,但那是因为我从来没有遇见过一个配得上伟大爱情或友谊的男人或女人;如果我没有写出好书,那是因为我没空。”我们确实会经常说这种话,这就是在自欺。

但是“我”并不是在一片虚空中作出选择,“我”总是会在某种预先存在的“境遇”中,比如我的出身、家庭、民族,阶级等中作选择。这些处境看起来和自由是相悖的,只会妨碍我的自由;但是萨特认为,这些处境不仅没有限制“我”们的自由,而且我们正需要这些“处境”,或者说是萨特的“事实性”(facticity),才能作出有意义的行动,而这些处境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我们经常误认为处境是定义我们并阻止我们自由的事物,但事实上正是依靠这些处境我们才有机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萨特把具体的存在分为五类:我的位置、过去、周围、邻人、死亡。我的位置是我的国家、家庭、地理位置等。我们无法选择自己以前的位置,看起来我们在这里不再自由;但是实际上正是意向性的选择决定了我的位置。我们的选择才会决定位置对我们的意义是积极还是消极。如对我来说,去广东会很近,但是去美国就会很远。这是我的选择带来的位置影响意义。

我的过去已经成为一个既定的现实,我无法改变它。但是我们的选择依然是自由的,过去也无法限制。无论过去怎样,它对我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只能通过我的选择来展现。与此同时,我的过去之于我的选择也是不可或缺的,而我的选择会不停地变成过去,过去能对我造成怎样的影响,也只取决于我的选择。

我的周遭的一切,也可以说是我的“工具”,它们对我的影响也是来源于我的意向性的选择。尽管周围可能出乎预料,周围可能并不如我所计划的那样,但是它也是在我的自由的选择的基础上发生了其他的变化。如果我选择去郊游,但是意料外的大雨把我淋成了落汤鸡。大雨作为“周围”并没有影响我的决定,正是因为我计划出行,大雨才会发生在我身上,而如果我选择坐在家里,就不会有这样的遭遇。因此周围也不会干涉到自由。

我的邻人其实里面包含了萨特另一个著名的论调:即他人是地狱。这句话出自萨特的文学作品《禁闭》。但是很多人对这个名言产生了误解(这一点会在后面进行讨论)。表面上看,似乎是他人限制了我的自由;但实际上,这个观点恰恰佐证了自由的观点。人因为有了自由,所以一定会面对他人。本来我以“我”的意向性为我的世界的中心,但是当我意识到他人的存在或者说他人意识到我的存在的时候,我从观察者变成了被观察者,我从“主体我”变成了“对象我”,以我的意向性为核心建立的世界在别人的眼光中崩溃了。这看起来对自由的选择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我努力把我从他人的支配中解放出来,反过来力图控制他人,而他人也同时力图控制我”,这是萨特理解中的人与人的争端的根源,也就是互相折磨、互相敌对。但是,就像萨特在《禁闭》中展示的一样:如果我们放弃了自由选择,被他人的目光所困,我们就会像剧中的主角一样活着死去。而萨特也指给了我们解决之法:“不管我们处于何种地狱般的环境之中,我想我们都有自由去打碎它。”因此,我的邻人或者说“他人即地狱”最终导向的依然是我们的自由选择。

我的死亡就是人生命的终止。萨特坚信,即便是战争、监禁或是面临死亡,也不能带走我存在的自由;它们是我“境遇”中的一部分,虽然可能是最极端最糟糕的难以忍受的部分,但仍然为我们接下来的选择提供了仅有的一种背景。假如我要死了,我可以选择如何面对死亡。而在我死亡以后,人无法知觉到死亡,也就无所谓意识,也就不存在自由选择了。在这里,萨特恢复了古代斯多葛学派的观念:我或许不能选择面对什么,但从精神上看,我可以选择如何对待它。但是,斯多葛学派对于可怕的事情形成了冷漠的态度;而萨特认为我们应该激昂地去参与我们遭遇到或者可以实现的事情。

四、自由的现世意义

1980年4月15日,萨特逝世于巴黎鲁塞医院,终年75岁。在萨特人生中最后一场公众活动中,尽管萨特本人一直反对权势集团那种排场,依然有超过五万人为他自发送行,是一场盛大的公共仪式。而在大洋彼岸的中国,萨特和他的存在主义却掀起了巨大的波澜。萨特的思想就像在自己作品中阐述的一样,被“抛”生在了中国,这其中既有巨大的偶然性,也有内蕴的必然性。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人们需要对于人性、自由的探索,而萨特本人同他的思想随着他的作品被传播,被误读,被世俗化,在二十余年的时间里又逐渐被剥去光环,被人们批判。历史进程本身改变了这一切,萨特在具体的政治事件与极左思潮中,把自己的阵营性、党派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当他所立足的阵营在历史发展中露出严重局限性而黯然失色,甚至成为历史陈迹的时候,人们就看到了萨特振振有辞、激昂慷慨所立足的基石悲剧性地坍塌下去了。人们开始认为他过于强调自我选择,思想远离“真实的人性”,完全自由的选择对个人来说过于沉重……在科技和生产力极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好像不再需要萨特和存在主义了。正如作家王朔所表达的:以前我不知道萨特、尼采什么的,后来我看了,才发现他们说的我都已经知道了。而萨特许诺的在《存在与虚无》和《辩证理性批判》之后分别要写的有关伦理和社会等内容的新卷都没有兑现,这不仅是兴趣的转移,其实也是没有社会性的承担,他的思想逻辑所难完成的。自由就可能退缩为只是说“不”的自由,印证萨特自己所说的“人是一堆无用的热情”。但是,萨特的思想依然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在现世依旧有着它的意义。

萨特坚信,自己的存在主义就是人道主义。萨特从个体的“人”出发,提出人是生动的人,是有着自由选择权利的人,人是具有创造性的,人不是由上帝或者其他什么规定出来的,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在不停的自由选择当中不停地塑造人的本质,直到生命停止。萨特的人道主义是一种积极追求人生意义的学说,他鼓励人们通过行动去创造自身的价值。你的每一个选择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你的出身、家庭、过去等都不是对你自由选择的障碍,而是促使你前进的基础之一,人生就是一个把想法和可能变成现实的过程。人类从未停止过追求自由的脚步,而萨特的存在主义虽然是时代的产物,但是在今天依然有着积极的意义。它让我们对自身的认识、对自由和选择的理解更进一步;它鼓励人们勇于选择,勇于解放自己。人生的可能性无限,无时无刻地去选择,去前行,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本质会不停变化,不断升华。同时对自由相对的责任的探讨也是萨特思想中光辉的一面。他对人的自由选择的肯定,他对于存在与本质的关系的探究,他对于自由和责任的探讨,在今时今日依然有着极大的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1]冯汉津.萨特和存在主义[J].当代外国文学,1980(1):10-19.

[2]毕治国.论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观[J].学习与探索,1992(6):13-21.

[3]谢友谊.简析萨特:“存在先于本质”[J].商,2016(5):109.

[4]范佳男.浅析萨特存在主义中的人本思想[J].改革与开放,2013(12):129.

责任编辑:杨国栋

[作者简介]赵子晗,广西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

猜你喜欢

存在存在主义萨特
存在主义美学视野中的《罪与罚》
你自己选择
怀疑与存在:米兰?昆德拉《庆祝无意义》
论电影《筋疲力尽》中的艺术创新
伍迪?艾伦电影的存在主义特色
浅析笛卡尔之“上帝”观
微信圈子的“存在”之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