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赶集场

2020-04-27沈延芳

金山 2020年4期
关键词:肉圆伯母娃儿

沈延芳

农历三月十八是老家一年一度的传统庙会集场,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届时会蜂拥而至,俗称赶集场。听老辈人讲从前是在马迹山下的村子旁行集市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集市迁入黄墟镇上。这种约定俗成的集市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乡土社会中扮演了多种角色,既活跃了乡村的经济又满足了人们物质和精神的生活。马迹山下的集场庙会我没有去过,但移到镇上的集场去过几回,但也有四十年不赶集了。印象最深的是十二三岁时一大早跟同村老五伯母去赶集。走在路上她不停地嘱咐我要跟紧了她,担心人多挤丢了我,那时候赶集将娃儿挤丢了是经常发生的事噢。

离集场至少还有一里地的路就能听到热闹的吆喝声、叫卖声、锣鼓声。黑鸦鸦的人群蜿蜒蛇行,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人小孩穿梭其间,商贩云集,各式商品沿路两旁一字排开,诸种土产亦杂陈其间,吃的、穿的、生活用品、农具、生产资料应有尽有,虽是露天市场但分门别类有条有理地依次摆放,卖耗子药的人吹得天花乱坠,玩杂耍的看得惊险刺激,这两处往往人最多,围观者众,里三层外三层,有的娃兒就骑在大人脖子上看热闹。老五伯母不愿在这两处瞎耽误功夫就拽着我走,说是买好东西给我吃,远远地就闻着香味了——卖肉圆的摊位到了,只见肉圆在一个直径二尺有余的热气腾腾的大锅里翻滚,周围围了一圈大人孩子,白底蓝花小碗一字排开,唱收唱卖,话音未落装了肉圆的小碗就递到了食客的手中。一张小桌子只有五六个可以坐的位子早就坐满了,其余的人就站着手里捧着个小碗有说有笑地吃起来。记得好像是五分钱一只,我俩一人吃了一只解解馋,要知道过去是只有春节才能吃上肉圆的。在卖山芋苗的摊位旁碰到五伯母的一个熟人,是个胖胖的女人,卖梅子还是卖桑葚的记不大清了。胖女人抓了一大把梅子或是桑葚放在我的上衣口袋里,我高兴地谢过,后来我的新上衣口袋的下半部分就被染成了黑褐色,好久都没洗干净。其实我最喜欢的是蹲在卖小鸡的摊位旁看小鸡,看着毛绒绒的小鸡仔蹒跚地走路,叽叽喳喳地叫唤,我就不肯走了,非要停下来看一会儿,要是能让我摸摸小鸡就更开心了。赶集场大部分人是有备而来的,盘算好了想买的东西,挤来挤去只不过是询询价比较一下。集场上花最少的银子买到称心如意且性价比又最高的物什是一件很得意的事,在邻里间也就有了吹牛的资本。有的人是漫无目的地闲逛,会会朋友看看热闹然后再到亲朋好友家吃饭聊天叙家常。镇上的人家早早地就预备好了饭菜,等着亲朋好友来相聚,约与没约都没关系,还可以带着你的朋友一起去蹭饭,赶集这天家里客人越多越有面子。由于农历三月十八在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正当时,顺便就买些瓜秧、菜苗、豆种带回家,就着春雨种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入了夏全家人的瓜果蔬菜也就吃不完了。

午饭后集市上的人渐渐少了,傍晚时分也就散了,田间陌上走着许多收获满满的赶集人,有的抬着新买的桌椅,有的扛着刚入手的农具,邻居大叔喜孜孜地用扁担挑着全家的希望:一头是新买的大竹篮,篮子里装着刚捉的小猪崽;另一头是新买的粪箕,粪箕里坐着自家的娃儿,他的媳妇儿挎着个秀气的小竹篮笑盈盈地跟在后头,竹篮里装着针头线脑花布等生活用品。曾亲眼看到买了个大竹匾的人用头顶着回家,由于顶在头上的匾遮挡视线一不小心撞在水塘边的大树上,差点连人带匾一起翻进水塘。最开心的是跟着大人赶集的娃儿们,嘴里吃着集场上买的吃食,闻着路旁野花的芳香,一路撒着欢儿,追闹着回家,还会顺手摘点路旁的嫩豌豆角和嫩蚕豆吃,手巧的用野草做个哨子欢快地一路吹到家。远处炊烟已袅袅升起,近处小麦也拔节了,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若是天好晚上还会放露天电影,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借着赶集相会的情侣们相约一起看《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或者是《柳堡的故事》。最辛苦的是那些赶集的卖家,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带着那些个没卖完的物什又要去赶下一个集场(春节后的农历二三月时节周边的庙会集场特别多)。农耕时期他们的辛苦付出活跃了乡村的经济,也丰富了大家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为略显沉闷的乡村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这年的农历三月十八,高中同学们相约再去赶集,特意在集市上逛了逛,人流和货物的品种与四十多年前比差远了,但也淘了几件可心的小物什。由于某宝物品极其丰富,物流又快捷迅速,赶集跟过去已完全不是一个意思了,只能算亲朋好友聚会或游子回乡的一个理由罢了。走在街上或许就能碰到好久没见的朋友和同学,彼此惊喜地用家乡话聊聊天,听听久违了的乡音,虽然两鬓斑白不再青春年少,但那温暖可亲的乡音是永远不会变的。

猜你喜欢

肉圆伯母娃儿
李忠良:小肉圆绘就乡村振兴“大文章”
古驿方言“娃”的用法探究
漳浦肉圆
毛奇龄《曹伯母寿》考
言简意赅
面筋包揣肉圆
纸杯大变身
长鼻狗算命记
浅析襄阳方言称呼语“俩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