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2020-04-27张兵胡智喜潘雪涛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分段职校中职

张兵 胡智喜 潘雪涛

【摘 要】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人才培养是衔接中等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一种新设计,该培养模式在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推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特色发展。常州工学院与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合作项目,在合作机制、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以及转段录取工作等方面对“3+4”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并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以期为后续更为广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广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中职;本科;“3+4”;分段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20-0007-07

【作者简介】1.张兵,常州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32)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农业节水节电智能控制、农业资源优化配置、高等教育教学管理;2.胡智喜,常州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32)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质量保障、模型检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3.潘雪涛,常州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32)光电工程学院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测控技术、飞秒激光微加工、高等教育管理。

为了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精神,同时也为了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学生及家长对高层次、高质量、多样化职业教育学习的需求,江苏省在全国率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积极推动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沟通衔接,系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首批试点院校,常州工学院(以下简称为我校)先后与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为刘国钧职校)等5所职业学校的8个专业合作开展了“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以下简称为“3+4”项目)。截至2019年,我校与刘国钧职校合作培养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为机制专业)2012级学生已顺利毕业,2013—2016级学生140余人已进入我校就读,其余“3+4”项目的学生100余人目前仍在参与项目的各职校就读。

一、实施中职-本科“3+4”分段培养的背景和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诉求,要求职业教育走向高质量、系统性。[1] 中职与本科分段合作培养,一方面对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考核指标体系等进行一体化设计,构建“工学结合”的教学体系,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又能使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互促进,教育与生产有机结合,推行“做中学、学中做”,实施以基本知识、专业技能、职业技能和综合应用技能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增強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2]

(二)有利于打通职教学生向上成才的通道

我国虽然已经形成以中职和高职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但这个体系无法让一些掌握了精湛技术的职业人成长为行业的引领者、领导者和规范标准工艺的制定者,行业也不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合。推进中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有机衔接,努力打通学生向上成才的通道,在全面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可为整体提升中职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社会声誉提供条件。

(三)有利于推动应用型本科专业的特色发展

我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同质化发展问题比较严重,要走出困境,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唯有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科学设置应用专业,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发展之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中职学校在部分专业实施“3+4”分段培养,在改变中职学校办学层次单一、中职学生继续学习受阻现状的同时,又能缓解应用型本科高校过于重理论轻实践,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重视不够,学生专业技能不足、职业素质不强、就业率不高等问题。同时,通过“3+4”分段培养项目的实施,应用型本科高校也能积累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为其他专业的应用型升级改造提供借鉴。

二、我校与刘国钧职校“3+4”合作项目人才培养的概况

我校和刘国钧职校的合作是江苏省首批“3+4”中本分段培养试点项目,自2012年合作开展以来,我校与刘国钧职校认真学习《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4〕109号)精神,深刻理解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关键环节等方面的有关规定,把握方向,准确定位,实现人才培养合作方案的科学、合理、可操作。

(一)合作构建了中职-本科合作运行机制

我校、刘国钧职校分别成立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工作组,定期开展试点项目工作会议及研讨会,联合制定项目的学籍管理条例,从招生入学、学籍管理、课程体系、成绩审核、质量监控、转段要求、评价考核等方面制定了实施细则。校级、学院和系部、教师三个层面形成固定的工作例会制,在项目管理、学制对接、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核评价等各个层面形成了有效的沟通机制。

(二)合作构建了中职-本科“7年一贯制”人才培养体系

合作院校积极组织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开展市场调研,了解专业技术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变化趋势,分析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需求,确立了人才培养的服务面向和定位。在此基础上,按照“遵循专业规范、达到专业标准、专业对接、课程衔接、实践导向、中高连贯、校企合作”的思路,以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项目和江苏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等项目的研究成果为依据,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经过不断的调整优化,设计了符合专业特点的中职-本科“7年一贯制”机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人才培养实践,逐步形成了“任务驱动、行动导向、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三)从专业岗位群角度出发,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

合作项目组通过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归纳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真实需求,在此基础上构建了“7年一贯制”课程体系,制订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明确“学士+准技师”的高端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分段培养项目的教学内容、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要求,初步确定基础课程前移、专业理论后置的课程体系框架,在教材选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要求确定、考核评价方式制定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按照“模块化”的思路,设置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职业基础能力课程模块、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职业资格证书与技能鉴定知识模块,体现了课程体系的五个衔接,初步构建了“融继续学习能力、岗位职业能力、就业竞争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于一体”的课程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与刘国钧职校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对接,以数控操作技能和工程技术应用为主线,加大中职阶段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比重,加大本科阶段技能培训和实践环节教学比重,深化中高等理论教育课程改革,留足专业技能中职教育阶段的强化和高等教育阶段的训练提升时间,实现前后教育课程的有机衔接与融合。

在实践课程的设计方面,我们对接产业行业企业形成协作协同联盟,构建以能力为本位、职业实践为主线、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该体系包括基础实验平台、专业实践平台和综合创新实践平台。其中,基础实验平台包括中等普通教育实验、中等专业教育基础实验、高等通识教育实验和基础综合实践;专业实践平台包括中等专业教育和高等专业教育实验(单项实验、综合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综合创新实践平台指科研创新和第二课堂等。

在专业技能训练体系的设计中,项目构建基本技能(金工实习、制图测绘实习等)、专业技能(数控加工、机电技术综合设计与实习等)、综合技能(专业工程实践)等分阶训练,开展职业态度、专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素质能力的专业技能训练,形成职业技能螺旋上升的中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专业技能训练体系,以使学生获得“预备技师”或“准工程师”的证书,达到相应水平,如图3所示。

(四)按照统一标准、分段实施原则修订核心课程标准

中职-本科衔接培养的最终落脚点是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无缝衔接,如果两个层次的知识和技能有重复或断层,就会出现“两张皮”。课程衔接是中职本科衔接的实质与核心,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我校与刘国钧职校的合作项目采用一套课程标准,分段实施。课程标准的制定由我校牵头,刘国钧职校及相关行业企业参与讨论、修改,最后付诸实施。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刘国钧职校主要实施职业基础教育,包括文化基础、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基础教学;我校在此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进行文化基础的提高、专业理论的加深和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拓展。为了确保课程标准的落实,保证教学质量,我校定期对刘国钧职校“3+4”试点班的教学情况进行检查。

(五)学籍管理规范有序,无缝对接

我校全程参与试点项目学生的学籍管理。合作中职学校每年按时将录取的新生名册报送我校教务处学籍管理科。在转段升学前,试点学生学籍数据的管理及申报、学生日常管理等工作主要由合作学校的学籍管理部门负责,我校做好监管工作。合作学校在读学生因病或应征入伍申请休学,须按所在学校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并报我校备案。休学期满申请复学时,如合作学校有可转入的原专业分段培养项目学位,且得到省教育厅、我校批准后,该生方可进入原专业分段培养项目班级学习,否则安排转入普通班级学习。试点学生申请转专业、转学或有其他学籍异动,一律视为自动放弃分段培养项目参与资格。刘国钧职校将分段培养项目学生转专业、休学、复学、退学、转学等学籍异动情况,以书面形式及时报送至我校教务处学籍管理科。学生达到转段条件,通过省教育厅规定的升学渠道进入我校后,学籍管理及日常管理等工作由我校教务处学籍管理科负责。

(六)教学组织管理科学有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我校和刘国钧职校均成立了相关组织机构,明确各自的职责,建立交流互动机制,确保了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向前推進。我校与刘国钧职校每年暑假期间召开项目工作会议,集中讨论“3+4”项目各专业的转段升学条件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教材选用、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等事项;寒假期间召开项目教学研讨会,进行教研成果汇报与交流及教研论文评点、指导。每学期各学校职能管理部门互动交流,定时间、定主题,对项目实施进行前期设计和难点剖析。专业教师定期进行交流互动,共同下企业调研,共同制订人才培养实施方案,进行集体备课。

我校将试点项目在刘国钧职校培养阶段的教学运行纳入教学质量监控范畴,由教学指导评估中心牵头,通过随堂听课、期中教学检查、学生评教、教师座谈等方式,对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的执行、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效果、学生成绩管理等情况进行评估和监控,并将评估结果与监控信息及时反馈给合作职校。我校教学质量评估中心联合教务处、学工处和二级学院的项目领导小组主要成员,对“3+4”项目各教学点进行教学巡视,听取情况汇报,查阅教学资料,巡视实习场地,进行随堂听课和师生咨询座谈。

刘国钧职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务处处长、系部主任、系部教学副主任为组员的“3+4”项目教学实施小组。在日常学习中,邀请我校相应专业教授为“3+4”学生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大学校园和实验、实训场所,指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选拔优秀班主任参与学生管理,公共基础课均安排有普通高中或综合高中任教经历的教师任教,专业课、专业核心课程安排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任教。定期安排教师到四星级高中开展教研活动,到常州相关中学取经,使试点班级的备课、学案、教学要求、作业布置等与普通高中无缝对接。依托教务处、督导室,形成由专职督导员、兼职督导员、特约督导员和学生信息员组成的督导组织,按照ISO9000贯标要求,对“3+4”班级的教学常规进行督导管理。成立本科教学部,积极打造“卓越课堂”,推广“课外拓展”,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全力推行多样化教学,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定期召开“3+4”班级的家长会和学生思想工作会,通报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严格选用教材,编写特色教材

我校与刘国钧职校根据双方制定的课程标准优选教材。考虑到后续本科段对数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中职阶段相关公共基础课程选用了普高教材,涉及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一律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或省部级优秀教材。教师还结合教学需要编写部分辅导资料印发给学生,拓宽其知识面。为保证衔接课程有效实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课程协作组与企业共同开发了多部校本教材并择优出版,如开发《车工技术》《钳工技术》等校本教材,正式出版《机械制图及AutoCAD》《数控车削技术训练》《数控铣削技术训练》《工程力学Ⅰ》和《工程力学II》等教材。

(八)加强师资双向交流,推进师资共建共享

为切实做好“3+4”项目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刘国钧职校成立了专门的课程组,定期开展针对性强的教研活动,邀请校外专家参加教研活动,提升教研活动质量;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出国交流考察,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拓宽视野;定期组织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全面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我校邀请刘国钧职校的教师参加学校举办的“名师公开课”“青年教师公开课”“资深教师示范课”“研究性教学示范课”活动,加强教学研究,打造優质课堂。两校的专业教师结成对子,共同申报相关课题,以项目研究为载体,校企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以合作企业为依托,选派骨干教师挂职锻炼;以产品开发为纽带,推行教师柔性进驻企业政策;以交流服务为推手,实施教师职业培训计划。

(九)扩大招生宣传,项目运作管理规范

合作双方根据有关政策共同制定招生章程,刘国钧职校积极做好招生宣传和新生录取工作。通过召开初中学校校长座谈会、媒体报道、印发宣传手册等方式广泛宣传“3+4”项目相关政策,生源学校和广大家长对项目的专业性质、招生流程、转段要求有了充分了解。在招生宣传过程中,特别向考生和家长解答清楚试点项目的发展前景、政策细则、教学方式、转段要求、考核评价等焦点问题。

“3+4”项目教学试点班的招生工作由各市招生办公室根据中招方案具体执行。常州市教育局将该项目列入中招提前招生计划,入学分数线在四星级高中录取分数线以上,按学生中考分数由高到低严格录取。我校和刘国钧职校共同协商制定新生报到工作细则,由刘国钧职校负责新生接待及食宿安排,做好新生报到、验证、注册、缴费等工作,并将录取信息报送我校。新生进校后,我校专业负责人到刘国钧职校配合做好新生教育、专业介绍等工作。

在转段升学方面,我校和刘国钧职校共同制定各专业转段升学标准,并以文件形式正式公布。刘国钧职校在新生入学初就明确告知学生转段条件,要求学生签字确认;明确告知相关教师转段条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刘国钧职校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3+4”试点教学班教学考核评价实施办法》,按学期对“3+4”各试点班任课教师根据教学情况进行绩效奖励,促进课程教学目标的总体达成。近几年,刘国钧职校“3+4”试点班学生的转段升学率均保持在90%以上。

自实施以来,“3+4”分段培养项目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提高了中职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家长的广泛认可。试点班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取得了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和校级在内的各类奖项共计13项。首届试点班学生均已顺利毕业,截至2019年9月的统计结果,项目学生就业率达到了90.2%。2014年以来,我校与合作职校共同申报现代职教体系教学研究类项目9个,其中省级以上项目7个,省级重中之重项目1个,在核心期刊上发表项目相关研究论文7篇。

三、对推进中职-本科“3+4”分段培养试点项目的思考

该培养模式能够实现中职和普通本科的互补教育、衔接教育、关联教育,丰富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内涵建设,为培养动手能力强、理论基础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践了新的路径。但要继续实施推进,需要对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思考。

(一)项目推进缺乏招生政策支持

目前,“3+4”试点项目的招生计划纳入本科高校当年招生总计划,并未单列,无法体现省教育厅对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的政策支持。

(二)课程衔接体系标准有待完善

“3+4”项目既要分段实施,又要无缝对接;既要保证学生完成相关专业中职教育的目标要求,顺利拿到中专文凭,又要为后续本科学习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技能水平。[3]合作双方对学生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的要求不尽相同,因此课程衔接是项目成功的核心和关键。课程体系不合理将导致专业衔接脱节、错位或课程设置重复,影响培养目标的达成。然而目前还没有形成双方教师高度认同的、完善的“7年一贯制”课程体系,没有形成教学内容在深度、广度方面有效对接的高质量课程标准。

(三)师生内生动力不足

中职校和本科院校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等有较大的差异,有少部分教师对承担试点项目教学的压力不太适应,部分学生有“进保险箱”的错觉,学习积极性不高,反映了师生存在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

(四)缺乏评估导向支持

目前通行的本科高校质量评估还没有兼顾中职与本科“3+4”试点项目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建议不再把中职与本科“3+4”试点项目纳入学生考研率等指标的统计范畴,进一步扩大本科高校在试点项目上的办学自主权。

【参考文献】

[1]汪雪蔚.“3+4”中本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4):50-55.

[2]刘建波,赵力.“3+4”中职-本科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研究——以潍坊学院会计学专业为例[J].潍坊学院学报,2018,18(3):84-88.

[3]陈庆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3+4”模式课程衔接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8.

猜你喜欢

分段职校中职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2018年—2020年山西省普通高考成绩分段统计表
分段函数的常见题型及其解法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职校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职业学校名师的界定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例谈分段函数单调性问题的解决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寻求分段函数问题的类型及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