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MRI与CT的临床应用对比
2020-04-27文兴林卢艳芳
文兴林,林 莉,卢艳芳
(赣州市人民医院影像科,江西 赣州 341000)
急性颅脑损伤大多是因工伤事故、失足跌倒、高处坠落、交通事故等原因所引起[1]。由于本病发病较急,病情的进展较快,且病死率很高,在患者发病后应及时给予检查,做出准确判断以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患者的预后[2]。目前,临床对急性颅脑损伤诊断的依靠主要根据影像学手段,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为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3-4]。本文主要对比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MRI与CT的临床应用效果,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是本院10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病例采集时间从2017年3月—2018年3月,入组患者均属急性颅脑损伤,均了解此次研究的目的,自愿参加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19~55岁,平均(39.5±11.0)岁;其中19例患者为交通事故致伤,16例患者为高处坠跌伤,10例患者为外物击打伤,5例患者为其他原因致伤。研究组男性患者为27例,女性患者为23例;年龄分布在20~54岁间,平均年龄为(40.2±10.7)岁;其中17例患者为交通事故致伤,17例患者为高处坠跌伤,9例患者为外物击打伤,7例患者为其他原因致伤。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致伤原因等一般临床资料分布均衡,差异有一定可比性(P>0.05)。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进行CT诊断。通过64排螺旋CT(型号CT660,生产厂家:美国GE)进行扫描,仪器参数设置如下: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20 mA。检查患者颅底,层厚2.5 mm,层距2.5 mm,并扫描25层;检查患者颅脑,层厚5 mm,层距5 mm,扫描32层;窗位窗宽分别为35HU90HU;给予研究组患者行核磁共振扫描。采用3.0T的核磁共振仪(型号SKyra系列,生产厂家:德国西门子),仪器参数设置如下:层间隔4 mm,层厚4.8 mm,矩阵320×240,视野25×25 cm。同时进行矢状位和横轴的动态扫查,横轴动态扫查的序列是T2WI/TIR、T2WI/TSE、T1Wl/SE,矢状位T1WI/SE。
1.3 观察指标
记录2组患者的检出率、血肿厚度评估及2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1.4 数据分析
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P<0.05说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
2 结 果
2.1 2组患者的检出率对比
以临床诊断作为金标准,研究发现,MRI检查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诊断的总准确率明显较CT检查高,P<0.05。
表12组患者的检出率对比
2.2 两种检查方法对患者血肿厚度的评估对比
MRI检查对患者血肿厚度评估的符合率明显高于CT检查法,P<0.05。见表2。
表2 两种检查方法对患者血肿厚度的评估对比
2.3 两种检查方法的特异性及敏感性
CT诊断中,急性颅脑损伤的敏感性为76.92% (30/39),特异性为27.27% (3/11);MRI诊断中,急性颅脑损伤的敏感性为97.78%(44/45),特异性为80. 00% (4/5),说明MR诊断中急性颅脑损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显著较CT检查法好,P<0.05。见表3。
表3 两种检查方法的特异性及敏感性
3 讨 论
脑组织结构较为复杂,脑血管及神经组织在损伤后能够导致神经纤维的断裂,以及神经系统传递功能的受损,严重的将直接引起脑细胞死亡,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所以,在急性损伤后应及时分析出损伤类型,进而采取有效治疗手段进行治疗。CT与MRI对损伤程度的诊断、病情变化、及制定治疗方式、预后判断等有一定重要的意义。
CT在3~5min内便可得到客观影像学的结果,通常作为患者初期诊断首选,但其诊断的敏感性低,所以,寻求有效检查手段非常必要。MRI可以有效避免CT检査中出现的伪影,但MRI的检测费用较高,临床的应用不广泛。
本研究发现,以临床诊断作为金标准,MRI检查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诊断的总准确率、对患者血肿厚度评估的符合率及敏感性、特异性均明显优于CT检查法,P均<0.05。
总之,MRI检查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诊断的准确率、血肿厚度评估符合率及敏感性、特异性等指标均较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