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对降低透析器凝血发生率的应用研究
2020-04-27邹红平
邹红平
(江苏省灌云县人民医院血液透析室,江苏 连云港 222200)
随着医疗与护理事业的快速发展,血液透析技术在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替代疗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挽救了患者的生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但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因预冲不充分、抗凝剂用量不足、血流量不足、血液呈高凝状态等原因,容易致使体外循环发生凝血,不仅会影响治疗效果,重度凝血甚至会导致透析中断,患者血液丢失,加重患者的贫血,同时凝血后透析器的丢弃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容易产生医疗纠纷[1-3]。如何降低血液透析中透析器凝血发生率是血液透析室医护人员面临的重要挑战,笔者所在科室对1250例次血液透析患者开展以“净化圈”为圈名的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透析器凝血发生率,现将有关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后,选取2017年3月24日~4月24日未实施品管圈时来本院进行血液透析的1688例次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17年9月1日~9月30日实施品管圈后来本院进行血液透析的1250例次患者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使用的透析器均为同一厂家生产的同一种型号,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血液透析内科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除给予常规的护理措施外, 实施品管圈护理活动。
1.2.1 主题选定
3月8日成立品管圈小组,由科室11名护理人员组成,其中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护师和护士各3名,由护士长担任圈长。以“净化圈”作为圈名,以“降低透析器凝血发生率”作为本次的活动主题。
1.2.2 现状把握
在品管圈活动开展前,调查本科室2017年3月24日~4月24日所有透析患者共计1688人次,其中发生透析器凝血120人次 ,透析器凝血发生率为7.1%。经调查分析,预冲不充分、肝素剂量不足、血流量不足、是导致透析器凝血的主要因素,其原因是责任护士对透析器预冲流程不熟练、未及时调整肝素用量和导管纤维蛋白翘形成引起的。见表1。
表1 透析器凝血发生原因分析(n,%)
1.2.3 设定目标
根据圈员的工作年限、学历和品管圈经验值,计算出圈能力为59.6%。根据现状调查,将预冲不充分、肝素剂量不足和血流量不足作为本次三大重点改善目标,占比79.2%,并分别成立三个小组。根据计算公式:目标值=现状值-(现状值×重点改善占比×圈能力)=7.1%-(7.1%×79.2%×59.6%)=3.7%,设定目标将观察组透析器凝血发生率控制在4%以内。
1.2.4 拟定对策
针对存在问题制定对策方案,由全体圈员参与投票,总分165分,以80/20定律计算出实行决策分值为132分以上作为对策的判断标准。
1.2.5 实施对策
实施时间:2017年5月16日~2017年8月30日
1.2.5.1 制定操作流程
制订了《透析器及管路安装与预冲流程》、《无肝素透析操作流程》、《深静脉置管维护流程》等操作流程,要求全体护理人员严格按制订的工作流程规范操作。
1.2.5.2 强化业务培训
对低年资、新入科护士及时进行入科前培训,使其尽快掌握血液透析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强化其主动服务意识,并在品管圈活动开展前后定期对其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考核。
1.2.5.3 开展健康教育
圈长组织制定了《血液透析健康教育手册》,血液透析前责任护士将其发放给患者及其家属,并详细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血液透析术前、术中、术后的注意事项,对患者做好个体化健康指导,提高依从性。
1.2.5.4 做好质控督查
成立质控小组,圈长组织各小组组长每周对圈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以达到持续质量改进的目的。
1.3 观察指标
1.3.1 透析器凝血发生率
凝血分级:0级:透析器和透析管路回血后无残留血液和血凝块;Ⅰ级:透析器回血后残留血液占透析器面积约1/3,透析管路一端有血凝块;Ⅱ级:透析器回血后残留血液占透析器面积约1/2以上,但没有全部阻塞,透析管路回血后两端均有血凝块;Ⅲ级:透析器及透析管路完全被残留血液阻塞[4]。
1.3.2 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按照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透析结束后让患者以不计名的方式,从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等次对护理服务满意程度进行评定,总满意率以满意+基本满意计。
1.3.3 圈员血液透析护理技能
品管圈活动开展前对圈员血液透析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等方面进行考核,品管圈活动结束后,根据培训内容再次进行考核。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Statistics 19.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透析器凝血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透析器凝血发生率为3.6%(45/1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1%(120/1688)(x2=16.683,P<0.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透析器凝血发生情况比较[n(%)]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工作满意情况比较
观察组对护理服务满意率为95.04%(1188/12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02%(1317/16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8.966,P<0.001)、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n( %)]
2.3 护理人员血液透析护理技能比较 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护士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得分分别为94.55±2.841 分、95.55±1.635分,均明显高于实施前(89.00±2.933分、91.45±1.8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3 讨 论
“品管圈”(QCC)是品质管理圈的简称,二十世纪初美国等一些国家先后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又广泛进行了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在此基础上,日本于20世纪60年代首创了QC小组活动。中国1978年开始开展了QCC活动,20世纪90年代被应用到国内医疗领域,并不断发展地运用到各个科室质量管理[5-6]。它是为了解决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同一个工作现场或工作相互关联区域的人员自发地组成一个小团体,运用各种质量控制方法,不断改善工作质量的活动[7]。近几年将品管圈活动应用到医疗质量提升与儿科、妇科、骨科、重症监护等临床护理工作中,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体现了护理人员的价值[8-12]。
本研究结果在未实施品管圈护理活动前,通过现状调查发现透析器凝血发生率为7.1%,为实现将透析器凝血发生率控制在4%以内这一目标,品管圈小组通过制定操作流程、强化业务培训、开展健康教育、加强医患沟通,并做好质控督查等措施后,透析器凝血发生率仅为3.6%,且未发生Ⅲ级透析器凝血,与李静静、李墨奇等研究取得了同样的护理效果[14]。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率为95.0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02%,护理人员血液透析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也明显高于实施前,达到了既定的工作目标。表明实施品管圈活动能大大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热情和自主能动性,有利于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护理人员操作技能,从而降低透析器凝血发生率,提高患者医护依从性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实施品管圈活动能有效增强护理人员工作主动意识, 提高护理人员血液透析操作技能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极大地降低了透析器凝血发生率,研究效果显著,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