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患者术后早期运动护理干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分析
2020-04-27常春婧
常春婧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辽宁 沈阳 110024)
脑出血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在当前临床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尤其是在中老年群体治疗中更是具有较高的发病率。通过手术治疗,能够改善脑出血患者术后发病情况,对患者自身的病情恶化控制具有重要帮助[1]。但是术后如果不能科学的护理,将会出现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对患者的自身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通过早期运动干预指导,能够有效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高了患者术后护理质量,为患者术后管理的质量提升和优化奠定了基础[2]。且在早期运动干预护理措施实施中,能够为患者术后并发症预防及焦虑和抑郁症状改善提供帮助,因而可以将该种护理方法推广。本研究选取88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脑出血患者术后早期运动干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88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1组和2组,各44例。求中1组男24例,女20例,平均年龄(55.42±3.25)岁,2组男29例,女15例,平均年龄(56.32±4.25)岁。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签署同意书,且患者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2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即在患者术后护理中,对患者进行并发症预防,给予患者适当的术后指导。1组患者在此基础之上采用早期运动干预护理,方法如下:首先,对患者进行早期运动干预护理工作落实,帮助患者认识运动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患者运动护理干预质量[3]。其次,在术后对患者进行运动指导,帮助患者完成术后运动,从踝关节的外翻运动训练着手,对患者进行肢体运动,重复运动10~20次。再次,对患者术后运动的肱二头肌、肱四头肌进行按摩,由护士示范,然后家属和患者学习,待完成学习后,让患者在家属的监督下进行运动训练,提高患者运动训练能力。最后,对患者术后并发症预防工作开展,并且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指导,由医护人员及时与患者沟通,降低患者心理负担,提高患者心理压力,从而可以缓解患者焦虑和抑郁症状。
1.3 观察指标:对比患者股静脉血流速度、患者下肢肿胀、疼痛及皮肤色泽改变情况、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前后SAS及SDS评分。首先,患者股静脉血流速度比较,主要从患者术后1 d和术后1周的血流平均速度及血流峰速度对比着手。其次,患者下肢肿胀、疼痛及皮肤色泽改变情况对比,主要从肿胀、疼痛、皮肤色泽改变和DVT(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着手[4]。再次,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以组内出现并发症的人数统计为主,记录出现并发症的人数,计算并发症发生率。最后,对患者护理前前后的SAS(焦虑)及SDS(抑郁)评分对比,以国际SAS及SDS领标统计为主,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焦虑抑郁症状越明显[5]。
1.4 统计学处理:用SPSS22.0统计软件作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校验;计量资料用(t)校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股静脉血流速度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 d的血流平均速度和血流峰速度对比无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血流平均速度和血流峰速度对比,1组患者显著好于2组(P<0.05),见表1。
表1 患者股静脉血流速度比较(±s,cm/s)
表1 患者股静脉血流速度比较(±s,cm/s)
2.2 患者下肢肿胀、疼痛及皮肤色泽改变情况比较:1组患者下肢肿胀、疼痛及皮肤色泽改变情况和DVT发生率显著低于2组(P<0.05),见表2。
表2 患者下肢肿胀、疼痛及皮肤色泽改变情况比较[n(%)]
2.3 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1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2组(P<0.05)。
2.4 患者护理前后SAS及SDS评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的SAS及SDS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的评分对比中,1组显著好于2组(P<0.05)。
3 讨 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即DVT是脑出血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对于该种类型病症的控制和管理工作实施而言,科学的管理措施应用是非常关键的。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措施控制,将患者术后护理工作落实,这样才能满足患者自身管理工作实施需求。以早期运动干预能够在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上作出科学的改进,降低了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了患者术后护理质量,因而可以在患者护理中,将该种护理模式推广[6-10]。本研究结果显示,在选定的两组患者术后护理工作开展中,由于护理模式选择不同,因而使得患者护理效果出现了显著的差异。综上所述,在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管理中,通过早期运动干预能够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了患者术后护理工作实施效果,并且在患者术后护理工作开展中,降低了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了患者焦虑和抑郁症状,为患者自身术后护理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奠定了基础,展示出了患者术后护理特色,因而可以将该种护理模式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