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性化护理在肺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

2020-04-27李丽红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7期
关键词:家属个性化肺癌

李丽红

(咸宁市中心医院 湖北科技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心胸外科,湖北 咸宁 437100)

个性化护理是一种在整体护理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更高境界的护理模式,更加强调人的个性属性、社会属性和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国外研究[2]指出个性化护理是实现“以患者为中心”护理理念最好的实践方式。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对人民生命和健康危害极大的恶性肿瘤之一。2015年中国肺癌新发病例73.33万,死亡病例61.02万[3]。近年来肺癌发病率明显增高,尤其在男性癌瘤患者中,肺癌已居首位。女性发病率也迅速增高,导致患者的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4]。肺癌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肺癌切除手术治疗[5]。但患者的治疗效果与护理方式的不同有很大的关联,因此对于肺癌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选择合适的护理方式尤为重要。本研究探讨了个性化护理模式对肺癌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干预效果,发现个性化护理模式对肺癌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在心胸外科接受肺癌根治手术治疗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男23例,女11例,年龄40~68岁,平均(51.8±13.1)岁;对照组:男22例,女12例,年龄41~67岁,平均(52.4±12.5)岁;纳入标准:术前明确诊断为肺癌且符合肺癌手术指征。无其他心、脑、肝、肾等系统疾病者。无精神疾病且依从性好,患者本人和家属知情并同意参与该项研究。排除标准:患者有严重心律失常、心肺肾衰竭,合并肝、肾等严重基础病等,对治疗药物过敏者,伴发严重精神疾病且依从性差者,不愿参与研究者等。68例肺癌患者中进行了肺叶切除术的患者有47例,全肺切除术的患者有21例。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在围手术期给予常规临床护理:术前1 d告知患者戒烟戒酒,进行肺功能锻练。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常规宣教,讲解肺癌围手术期相关注意事项。术前常规禁食12 h,禁水8 h。术前留置导尿管。术中进行常规护理。导尿管术后24~48 h拔除。术后常规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连续3 d引流量<50 mL给予拔除。疼痛时给予止痛处理。术后每日液体量控制在1500 mL以内。麻醉清醒后6 h给予流质饮食,无恶心呕吐等不适后逐渐过渡到半流质、软食、普食。术后常规协助患者咳嗽排痰,预防肺部感染。

1.2.2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个性化护理。由责任护士结合患者的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学历、经济能力、生活方式、病情等),对患者的护理需求进行评价,并与患者及家属共同讨论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并采用易开桂等[6]汉化的患者版个性化护理量表来测量此次个性化护理质量。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①提高责任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强护士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增强个性化护理的基本理念。②个性化心理护理:根据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肺癌患者大多数会有焦虑、恐惧、抑郁等,责任护士应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向患者和家属普及肺癌相关知识,发放与疾病相关的健康教育折页,并针对患者整个围手术期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进行讲解,因为有研究表明[7],患者会出现创伤后压力失调症状,如呕吐、烦躁等,影响其治疗和康复。当患者出现焦虑、恐惧时护士及时给于安慰、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鼓励,增强其战胜病魔的信心。告知家属:家庭支持对患者疗效的作用很重要。③呼吸护理:术前做好呼吸道的准备,包括评估患者的年龄、有无吸烟史、烟龄,是否有咳嗽咳痰,指导患者术前戒烟1周,学会腹式呼吸、缩唇呼吸;术前3 d开始吹气球练习,尽可能1次将气球吹到最大,反复练习,每天3次,每次10 min。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进行一定的呼吸训练,如缩唇呼吸,每天锻炼3组,每次10 min,咳嗽时可给予胸部固定带固定,减轻疼痛;生命体征平稳且体力较好的患者鼓励下床活动,根据患者具体恢复情况,制定相应的活动方案,循序渐进。④疼痛护理:特别是开胸手术,因为肋间神经丰富,手术后切口剧烈疼痛不利于患者恢复,也可增加肺不张等严重的并发症。所以术后常规给患者采用自控镇痛泵持续镇痛,并及时观察镇痛效果。持续镇痛可以降低患者的痛苦,促进康复,减少手术对患者的应激反应。⑤饮食护理:术前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术后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给予胃肠道进食。生命体征平稳即可采取半卧位,有利于引流,减轻疼痛,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病情,协助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患者食欲;同时,能够减少肺部并发症,促进伤口愈合。⑥生活护理:鼓励患者及家属积极参与围手术期护理。由于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缺乏,对疾病和手术的认知程度不够,护士可适度的与患者家属沟通,争取家属在心理和经济上给予积极支持和配合,解除患者的后顾之忧;术后患者大多数怕痛不愿活动,加上身上携带管道也不敢活动,家属对术后康复知识也不了解而盲目顺从,从而让患者从心理上就抵制术后康复。术后护士应督促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增加肺部通气量及分泌物排出,预防肺部感染。⑦导管护理:术后导尿管根据患者病情一般24~48 h拔除。观察组术后每半小时至1 h挤压胸腔引流管1次,保持胸腔引流管通畅。术后3~5 d待引流量<50 mL,拍胸片显示肺复张良好,拔除胸腔引流管,拔管后24 h密切观察患者伤口有无渗液、有无胸闷、呼吸困难、皮下气肿等症状。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者SAS及SDS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者SAS及SDS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指标检测结果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指标检测结果比较(±s)

1.3 评价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呼吸状况、疼痛程度、睡眠状况、焦虑状况、术后临床指标、术后引流管拔管时间、伤口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

1.3.1 焦率、抑郁程度评估: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8]分别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间的焦虑程度进行评分:量表包含20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主要评定症状出现的频度,其标准为:①表示没有或很少时间有;②表示偶尔有;③表示大部分时间有;④表示绝大部分有或全部时间都有。将20个项目的各得分相加得出粗分;用粗分乘以1.25,四舍五入得到标准分,即SAS评分。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9]:主要用以评价患者的抑郁状态程度和在治疗中的变化情况,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抑郁情况越严重。

1.3.2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指标:包括心电监测时间、给予患者氧气吸入时间、胸腔闭式引流时间、伤口愈合时间。呼吸情况评估:患者血氧饱和度SpO2低于90%就可评定患者呼吸困难。

1.3.3 疼痛程度及睡眠质量评估:①疼痛程度评估:采用数字评分法进行评估,选用10 cm的标尺,标尺从左至右依次标0~10的数字,数字愈大表明患者疼痛愈强烈,要求患者选择代表疼痛强度的数字。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对患者睡眠质量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分为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质量、睡眠障碍、安眠药物及日间功能等7个维度,共18个自评条目。每个维度0~3分,总分21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睡眠质量越差,总分≥7分者视为存在睡眠障碍。

1.3.4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大出血、肺部感染、肺不张、胸腔积液等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或U进行统计比较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见表1。入院时两组患者SAS、SDS评分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围手术期经不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2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各临床指标,并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心电监护时间、吸氧时间、胸腔闭式引流时间、伤口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呼吸情况、疼痛程度及睡眠质量并进行比较:进行不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呼吸情况、疼痛程度及睡眠质量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干预后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及睡眠质量比较(n)

2.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见表4。观察组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 论

3.1 肺癌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严重影响到患者日常生活,手术切除仍是现阶段的主要治疗肺癌的手段[5]。但肺癌患者进行肺癌切除术后,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较多、加上患者及家属在心理上恐惧和焦虑,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及康复。因此,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减少肺癌患者围手术期不良因素的发生。个性化护理能够根据患者的个体化情况针对性的进行有效护理。

3.2 本研究通过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经过个性化护理干预后,患者心理状态、睡眠质量、术后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不仅获得了护理人员的个性化护理,而且还获得了疾病自我护理及战胜疾病的信心。不同的患者:病情、身体状况、心理素质、家庭背景、文化程度、经济能力等都不同。因此,患者及家属对患者病情的了解和治疗态度也会不同。护士在熟练掌握个性化的护理理念和护理方法的同时,加强了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与患者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根据患者的需求分别制定了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后,治疗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个性化护理措施不仅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同时也降低了患者的治疗费用。

3.3 对肺癌患者围手术期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每阶段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的焦虑状态进行有效的控制,使患者能够调整心态积极应对疾病。本研究结果显示,个性化护理可有效缓解手术患者的负性情绪,使患者能够转换角色,从被动接受治疗护理转为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并鼓励患者家属积极参与,通过多层级、多方面、多维度改善患者就医体验[6-10]。本文针对肺癌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工作进行了完善,并应用了个性化护理模式,使患者得到更有效的护理措施,有效减轻患者不适症状,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4 小 结

个性化护理模式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给患者提供了优质护理服务,有效的改善了肺癌患者围手术期间的临床症状,提高了治疗效果。个性化护理改善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满意度。

猜你喜欢

家属个性化肺癌
中医防治肺癌术后并发症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对比增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的研究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microRNA-205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基于肺癌CT的决策树模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