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心流体验提升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变革研究

2020-04-27郭旭霞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心流高职生心理健康

郭旭霞

(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心流体验(Flow)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的研究课题,是指当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到某一项任务中产生的不知疲倦、不计代价的忘我幸福状态。能够体验到心流体验的个体往往具备较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能。[1]心流体验的理论已经广泛运用于游戏软件开发、商业营销设计、体育竞技优化等领域中。近年来,与心流体验相关的教育研究也日渐丰富,特别是远程在线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教育游戏设计等[2,3]。本研究把心流体验运用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并发现心流体验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较大的适用价值。

1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困境

高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大的兴趣度和期望值,但是真正进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后又会产生明显的学业倦怠。据朱玲辉的调查研究表明,42.32%的受调查学生表示“心理健康教育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66.70%的受调查学生表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是自己知晓的大道理”,38.36%的受调查学生表示“心理健康教育课可有可无”[4]。这并不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开设的必要性,而是当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效果没有达到高职生的预期。

面向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像其他高职课程以识记理论知识和掌握职业技能为目标,而是以切实解决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优化高职生心理综合素质为目标。事实上,确实如受调查学生所言,心理健康知识并没有太大的知识掌握难度,而是表现为“道理谁都懂,就是做不到”的知易行难,简单地传达心理健康知识并不能让高职生产生兴奋、忘我的心流体验。这就需要改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兴趣索然的心理健康知识传授转变为心流体验浓烈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

2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困境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批综合素质过硬、专项职业技能突出、能够较快胜任某一岗位职责的高素质职业人才。高职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热情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前提。但是受高考志愿的填报偏差、长期学习的情绪倦怠等因素的影响,不少高职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逐渐下降。有研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训练学生在学习中的心流体验,从而焕发学习热情。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逐渐找到的投入忘我感、思考趣味感、学业成就感,并迁移到专业课学习当中,实现“越努力越兴奋”、“越兴奋越投入”、“越投入越成功”的良性循环,在长期的学习和远期的从业中摆脱倦怠情绪,内化工匠精神[5,6]。

基于心流体验提升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方面更加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属性,可以有效地改善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能够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提升高职学生兴奋热情的学业情绪和精益求精的从业态度。

3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心流体验现状

基于心流体验提升的心理健康教育变革需要以全面、客观掌握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中的心流体验现状为前提。

3.1 研究设计

3.1.1 研究工具 本研究选用李建生等人2013年编制的《心流体验问卷》进行调查研究。该问卷包括心流征兆、心流体验和心流结果三大维度,心流征兆主要调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是否有明确的任务目标、是否胜任挑战、是否有结果反馈;心流体验主要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任务控制感、注意力集中度、时间知觉扭曲度和忘我知觉度;心流结果主要调查学生的学业投入度和学业情绪。问卷共包括31个题项。

3.1.2 研究过程 以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定360名正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高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为了控制无关变量对统计结果的影响。360名被试在性别、年级、学科等变量上进行了平衡,见表1;360人均参加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专业课程进行进行的《心流体验问卷》测评;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

3.1.3 研究结果 比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专业课中学生的心流体验平均值的差异状况,并通过t检验进行验证,见表2。

表2 心理健康教育课与专业课在心流体验上的差异比较

表2显示,高职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心流体验显著低于在其他专业课上获取到的心流体验水平。

导致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心流体验较低的主要原因是“明确的目标和规则”、“明确的反馈”、“时间知觉扭曲”、“忘我知觉度”等四个因子上表现较弱。换句话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可视化目标、可执行规则和可获取反馈等教学设计上存在一定的缺陷,无法有效唤醒高职学生沉浸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当中,难以产生忘记自我不知疲倦、忘记时间全心投入的心流体验。

表2也显示,心流体验水平较低的原因不能归结为高职学生的个人原因或群体特征,他们在专业课上能够体验到较高的心流体验(更为典型的是,高职学生在网络游戏、体育竞技、在线社交、购物消费当中有很强的的沉浸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中心流体验较低极有可能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存在缺陷,这不是鞭挞已有的教学设计,而是找到了基于心流体验提升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变革的可能、依据和路径。

4 基于心流体验提升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类游戏化”变革

基于心流体验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究,根据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心流体验的现状和分析,本研究按照心流体验的相关原理提出改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心流体验提升策略。Csikszentmihalyi等人的研究发现,心流体验的触发条件包括三方面:第一,个体所执行的任务具有明确的目标、既定的规则和及时的反馈;第二,个体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恰好胜任面临的挑战;第三,任务的完成可以满足个体的个性化心理需求。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组织方式以在教室中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这种形式不符合心流体验产生的前兆条件。因此,本研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按照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将教材的教学过程演变为具有明显任务属性的教学活动,搭建“类游戏化”的教学场景,心理健康教育“游戏”要具备三大特征:明确的挑战目标、清晰的挑战规则和及时的游戏反馈[3]。

4.1 “任务化”的教学场景设计

一如所有的游戏活动必定有吸引人的故事脚本和挑战关卡,心理健康教育“游戏”也应按照游戏的基本运行条件进行教学场景组织。

首先,每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设计一个游戏活动故事脚本。这一故事脚本要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如学生的学业困难、考试焦虑、社交关系、恋爱问题、就业问题等。这一故事脚本要突出情节的起伏性,能够制造出牵动人心的角色冲突和发展矛盾,符合当代学生的时代特征,适当地引用明星、影视、动漫、冒险等年轻化的元素;在呈现上尽可能多地增强游戏的临场感,有意识地运用多媒体、新媒体、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VR)等现代科技手段。总之,通过富有吸引力的故事脚本提升高职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沉浸感。

第二,在课程游戏的故事脚本中设计待解决的任务。诱发心流体验的重要条件是参与者能够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技能恰好完成挑战,太过容易的活动即使完成也不会有心流体验出现[7]。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知识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学习难度,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一些难度适中的待解决任务、有挑战的关卡,从而诱发其心流体验[8]。

4.2 “角色化”的教学互动设计

基于心流体验提升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织非常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一如游戏中最吸引人的设计就是角色之间的互动、合作、冲突和竞争,再好的故事脚本和挑战关卡都需要角色互动来完成。

第一,在师生互动上,教师不再仅扮演传经布道的“说教角色”,而是通过说明导向的“NPC角色”传递健康知识,通过规则判定的“裁判角色”导正价值选择。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玩家角色”,不控制教学互动,活动前介绍游戏规则和任务目标,在活动中即时反馈各小组、各学生的任务表现。

第二,在学生间互动上,学生们不再是平行的同学关系,而是在既定的游戏规则中形成的合作关系、竞争关系。学生之间、学生小组之间在既定的故事背景、游戏规则下开展卷入度高的心理健康教育游戏是学生产生沉浸式心流体验的必要条件。同时通过相互反馈实现心理健康发展上的朋辈互助,特别是学生可以通过扮演心理咨询师的角色进行分析、诊断、咨询与疏导,既可以做自己的心理咨询师,也可以做朋友的心理咨询师,在互动反馈中实现心理成长。

4.3 “个性化”的教育功能设计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学生都面临普遍的心理风险时,从教育的角度进行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心理素质的提升。这无可厚非。但是不同的学生之间、至少不同类型的学生之间的心理健康需求和心理发展期望存在明显的个性化差异,并且对心理健康课程有着明确的实用化期望,本研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个性化实现心流体验的提升。

首先,以实用化的功效激发内在化的动机。通过心理作业、行为训练、社会实践等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在高职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作健康生活、走向卓越的重要手段。

第二,全面发展目标下的个性化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用化功效不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的,而是又学生自己挖掘的,在职业发展、自我成长、社交纾解、情绪调节、学业发展、专业成长等方面找到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只有这样高职学生才能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体验到心流体验[9],并进一步作用于心理发展和专业进步。

猜你喜欢

心流高职生心理健康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感恩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生感恩教育中的实证研究
基于心流理论的儿童画板设计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当代女高职生婚恋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问一个研究真正幸福状态的心理学家
契克森米哈赖的幸福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