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虚拟技术为翼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数字化实践性传承探索①

2020-04-27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关键词:云锦织机技艺

卢 毅(南京艺术学院 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数字化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涉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智能化技术和信息传播技术等多个领域,其出现和广泛运用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改变了非遗的文化生态和认识非遗、保护非遗的方式与途径。针对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来保护非遗,通过数字化建档、记录、保存、展示、传播、传承等措施激活非遗资源的数字生命力。非遗数字化保护是非遗保护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的时代产物。两者之间的结合是时代的必然趋势,是为了应对随着国家文化战略层面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和保护理念的升级,且对非遗传承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云锦数字化传承现状

2017年,时任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发言:“保护非遗,最根本的是保护传承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一个非遗项目是否得到有效保护,可以从六个方面加以判断:实践活动是否持续并富有活力;基本实践方式,如手工技艺之于某些传统工艺项目,是否得到保持;基本文化内涵是否得到尊重;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是否得到弘扬;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的实践、传承及再创造权利是否得到尊重;传承人群是否得到保持乃至扩大。”[1]对非遗数字化传承就是运用数字化技术拓展非遗传承形式与传播范围,推动非遗传承向互动的、体验的、立体的、全面的方式转变,让非遗“听得见”“带得走”“学得来”,成为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

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已经由巩固抢救保护成果进入到提高保护传承水平的新阶段,非遗保护工作重心从立制建章的基础性工作转向提高保护传承水平和能力建设,发展更趋专业化与多样化。而南京云锦是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代表了中国古代织锦技艺的最高水平,也是我国最早启动的非遗数字化保护项目之一。前期的数字化实践中,比较重视保存、研究和宣传的数字化,目前已有的可供展示的影像资料已达到100小时以上。[2]相关资料逐渐转向以数字化形态记录、保存、研究和宣传,最新科技不断应用于云锦的数字化保护,云锦设计与挑花结本工序已在尝试与计算机结合,以虚拟现实技术再现的云锦织机让观众戴上虚拟现实设备就能近距离360度“触摸”云锦大花楼织机,还可以将织机的1000多个零部件拆分、组合,了解每一个部件的名称和用途。这类“记忆工程”性的数字化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云锦织造技艺的传承与教育层面的不足,但无论是非遗相关的网站、数字影像、数字出版物、数据资源库、数字博物馆还是数字再现等,都忽略了云锦传承中的关键一环,即是对云锦传承主体的保护,可以说云锦织造技艺的活态保护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传承的核心是“人”

人是传承实践的主体,非遗传承的关键在于培养人才和持续实践。2009年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9年是云锦成功申遗10周年。2010年时全国掌握云锦技术的不超过50人,截至2019年底,包括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在内的云锦技艺传承人共有60多名。[2]云锦织造鼎盛时期在南京地区拥有3万多台织机,超过10万人以云锦和相关产业为生,如今的南京云锦却面临着传承人严重不足的极大困境。云锦工艺严谨,工序复杂,精通织造的工匠们掌握着织造口诀与技巧方法,织造的手感、技艺的熟练程度决定了织物的成品质量;织工的审美眼光与经验会影响云锦的配色、纹样肌理等工艺要素。传统工艺的传授多为师徒相传,传承者与学习者间通过技法传授、精神交流等方式进行教授与学习,口传身授的传承方式不仅耗时漫长,更需要学习者的智慧和悟性。

三、虚拟技术带来传承新思路

传承与教育是非遗保护的核心。数字化技术在非遗工艺、技术、程式等方面的传承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模拟再现来培养传承学习者对非遗技艺共性规律的掌握。伴随着近年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普及,具备专业性水准的传统技艺数字化传承条件已经成熟。通过合理的系统搭建与交互设计,借助动作捕捉和数字化分析,总结云锦织造技艺规律,让传承学习者通过模拟和体验在更短周期内掌握云锦织造技艺要领,并在虚拟场景中提供创新传承的实验条件。发挥虚拟现实的技术优势还原社会传承中师徒间耳濡目染的传承情境,凭借其沉浸性、多感知性、交互性、实时性的重要特征,营造出可信的、可交互的、可探索的拟真环境。传承学习者在虚拟场景中观摩动作示范,反复拟真练习,逐渐掌握工艺技巧。在虚拟场景中以织造行为为中心设计出标准化的织造流程学习与技艺训练模式,为掌握基础性云锦织造技能提供更为灵活的学习形式,借助数字化形态与互联网传播,突破场地、设备、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传承学习者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技艺学习,通过将传承者的操作步骤详细录入,在虚拟现实中实现手把手式的实践性教学,缓解传承人时间与精力的消耗,有助于扩大技艺传承培养规模。

四、虚拟织造传承探索

在非遗数字化传承过程中时常存在非遗原始信息碎片化、失真化、脱离非遗语境等信息缺失状况,其中原因不乏从数字化记录转向数字化展示与传承过程中数字技术本身与非遗对象属性的失调。为研究虚拟仿真技术在云锦织造技艺传承工作中的作用与效果,收集相关数据和反馈,本文作者设计了两件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仿真云锦织造传承作品,旨在将目前可用于云锦织造传承的虚拟现实表现手法悉数使用,比较各手法的适用性,总结虚拟现实在云锦织造传承当中的技术优势。两件作品均使用可穿戴虚拟现实设备HTC VIVE进行呈现,强调沉浸式体验与实时交互。作品一在虚拟场景中重建了云锦织造场景,强调对象还原的高保真度。织造过程中的工具、步骤、织造原理等都配有说明解释,通过交互可实现互动浏览,以实现云锦织造技艺知识性传承为设计目标,高精度记录与再现云锦织造设备及工匠织造行为,以交互式的多种媒体形式展示云锦织造相关知识点,重点解析云锦织造原理(图1-图4)。作品二以云锦织手的第一人称视角再现一段云锦纹样的妆花织造工艺流程,①鉴于云锦纹样版权,在咨询云锦纹样专家意见后,参考传统云锦纹样为作品二原创了织造图案。将纹样图案进行放大,并以织物正面面向操作者,以便初期学习者更直观了解织造动作与织物图案间关系,作品软件中提供反转回正常织物可见面的功能,供后期实践传承学习时使用。并做交互式仿真还原,强调模拟的真实性和充分的可实践性操作,设计目标是打造可应用、可传播的云锦织造技艺基础织造工序学习与训练平台(图5-图7)。

图2 作品一 织手特写

图3 作品一 织机细部特写

图4 作品一 在虚拟场景中交互浏览云锦织造原理说明

作品一中的部分表现内容与目前有些博物馆中已有的云锦织机虚拟现实展示作品类似,作用在于全方位观察织机,通过结构拆解说明织机构造,介绍相关工具。作品一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织工织造流程的还原,包括织工手指动作与纬管等细小工具也进行高清晰度仿真表现,可供近距离观摩工匠织造。在与云锦织造原理相关的织机结构与织造环节处设置显著提示,引导观众通过交互进行浏览,结合结构拆解、高清视频、原理剖析动画等复合方式说明织造原理。在虚拟仿真的真实度方面,作品一建模数据取自实际测绘,在专业三维软件MAYA中按照真实比例精准建模,并通过在数字游戏、影视特效行业中广泛应用的专业级图像引擎——虚幻引擎4(Unreal Engine 4)呈现逼真光影,表现出接近真实的画面精度与材料质感。作品二中每一个织造步骤与动作均采集自真实织造操作,通过视觉化指引,引导操作者动手完成手取纬管、提经穿线、打纬等等动作流程,拟真织造云锦。目前大多数虚拟现实作品的手部动作感应是通过手柄实现,对于织造行为来说这种交互体验存在一定隔阂感。作品二将HTC VIVE头戴式显示器与3D手势识别体感控制器厉动(Leap Motion)连接并做数据融合(图8-图9),直接对操作者手部动作在虚拟场景中进行识别,无需手柄等外部设备即可用双手进行织造操作,实现无感交互(图10)。

通过基于虚拟现实的云锦织造技艺传承创作实践,横向比较各类数字化形式的云锦传承资料,以保护传承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体现基本文化内涵、扩大传承人群为评判标准,总结出虚拟现实技术在云锦织造技艺实践性传承方面的一些优势:沉浸拟真、交互实践、引导教学、强化传播、活化资源。

(一)沉浸拟真

沉浸式的拟真环境有助于再现云锦织造环境,记录与展示云锦传承知识与工艺文化内涵。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场景中真实还原完整的云锦织机与工作环境,通过头戴式显示器,从空间、色彩、形状及动态四组物象信息建构全包围式的沉浸空间,让操作者获得身临其境般的视觉感知。沉浸且可交互,是虚拟现实技术的最大特征。当应用到云锦织造技艺传承当中时,在知识性传承方面,凭借逼真的材料质感与场景光影,最大限度消解虚拟环境与真实环境的视觉差异,结合丰富的交互,可实现非遗知识的主动性探索。在实践性传承方面,沉浸式的第一人称视角具有强烈的角色代入感,可使操作者更专注地融入虚拟的织造情境,进入织造实践工作状态。

(二)交互实践

图5 作品二 织手视角所见内容(作者:卢毅)

图6 作品二 引导式实践教学

图7 作品二 跟随引导进行仿真织造

图8 HTC VIVE与Leap Motion设备结合,图片来源:https://www.ultraleap.com

图9 作品二 虚拟场景中识别出操作者手部动作

图10 作品二 无感交互

高度仿真的交互式织造有助于以数字化方式开展云锦织造实践,传承云锦织造技艺,丰富云锦非遗的技艺传承途径。传统手工艺非遗最直接的传承途径就是实践。借助虚拟现实设备,在虚拟环境中完成捏、绕、投、握等一系列织造动作,以接近自然状态的织造行为进行虚拟织造。高拟真度的人机交互可让技艺学习经验在虚拟操作与真实操作中无缝衔接,在虚拟织造中进行大量基础性技艺学习,再在真实织机的操作过程中验证与巩固练习成果。如能结合虚拟现实数据手套等更高级的虚拟现实设备,还可将逼真的触感、握感、质量感、力度感等感受反馈给操作者,呈现更为真实的交互实践。

(三)引导教学

建立引导式交互的同时也对云锦织造技艺动作进行了详细记录,有助于构建云锦织造的数字化传承实践体系。传统的云锦织造技艺传承主要通过师徒之间口述、身传、心授完成,对于工序复杂、工艺严谨的云锦而言,这样的师徒间一对一教授与循序指导可以让传承学习者更扎实的掌握云锦工艺与技巧。但传承学习周期长,传承人精力有限等因素限制了传承培养的规模。通过在虚拟织造系统中分步收录云锦织造步骤,传承学习者在虚拟织造场景中跟随引导按步进行操作,如同有导师在一旁手把手指导,形成一套标准化的织造技艺教学系统,待反复练习熟悉织造流程后,可脱离标准化的引导进行个性化操作实践。

(四)强化传播

新颖的数字化形式与高速通信网络传播相结合,有助于广泛传递云锦非遗内在价值,培养新生代传承人群和激发文化自觉意识。云锦织造技艺既需要以培养传承人为目标的专业化传承教育,也需要面向社会的普及型非遗教育与传承培育。虚拟织造系统可以向公众开放体验,将云锦织造予以活态展现,拉近云锦非遗与公众间的距离,释放公众对非遗资源的陌生感和神秘感,让更多人成为云锦织造技艺的欣赏者、享用者和主动传播者。搭建传承网络在更广范围内加大传播和对接传承人,营造云锦非遗立体传承氛围。

(五)活化资源

灵活的媒介形态与丰富的可扩展性有助于激活现存云锦非遗资源,转变资源利用思路,扩展云锦织造技艺的传承能力。云锦织造一机一图,每种纹样或织物都需要制造专门的织机配合织造生产。目前大量已恢复的云锦资料仍停留在图稿记录阶段,为所有已恢复的云锦纹样和织物逐一造机传承并不现实。虚拟现实环境具备理论上的无限可扩展空间,通过已搭建的虚拟织造系统为每种云锦资料立档、记录、仿真还原,让传承学习者在虚拟场景中接触更多珍贵云锦资源并活化传承。

以虚拟现实为代表的虚拟仿真技术为云锦织造技艺的实践性传承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但受到当下软硬件发展水平所限,在视觉呈现精度、完全态无感交互、远程多人合作、更高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等方面还有更大的可提升空间。

结语

数字化技术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创新手段,也正逐渐从外在非遗的技术手段向非遗内在生命力转化,影响着非遗保护的进程和文化形态。从不断深化的非遗保护需求来看,数字化技术及相关的虚拟现实技术、体感技术、智能化技术等的迅速发展,既作为外在技术不断优化非遗保护措施,又作为一种内在元素,内化到非遗传承实践中,确保非遗的生命力。就云锦织造技艺传承实践而言,虚拟现实技术是现阶段相对适用与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案,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还会出现更为先进与完善的数字化传承方式,传承者对数字化技术的接受与掌握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接受了数字化技术并自觉将其融入到云锦传承与创造实践中时,数字化技术就真正融汇到了云锦非遗之中,成为其生命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云锦织机技艺
《金陵四景》(之一) 金文云锦作品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神机妙算 中国传统织机的分类和演进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南京云锦的故事
异丙酚在人工流产手术麻醉中的效果
天工云锦继梦涟漪佳地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由甲纺机:两款织机高速高效稳定节能
古织机与丝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