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培养在中职商贸专业中的实践探索
2020-04-26陈倩
陈倩
[摘 要] 职业素养不仅指企业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更是企业对员工综合素质的一种评判。培养中职生的职业素养,既能够对中职生就业起到促进作用,又为中职生进入企业后的后续发展提供动力。在商贸类物流专业仓储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中探索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以达到增强商贸专业学生的团队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安全意识的目标。
[关 键 词] 职业素养;商贸;物流;仓储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6-0116-02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知识、技能上。在商贸、物流企业中,除了岗位所必需的专业技能外,员工所具备的职业素养已经成为企业衡量人才的更高标准。
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中职学生要想顺利就业,继而有所发展,就必须尽快适应企业的需要,融入企业的文化,而良好的职业素养正是形成和维系人才竞争优势的战略基础。将职业素养培养作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建构的基础,已经逐渐成为新时期、新形势下的趋势。本文将以中职商贸类专业仓储管理课程教学为例,对职业素养培养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渗透进行实践研究。
二、职业素养的内涵和重要性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在2002年美国的《商业周刊》中,职业素养首次被量化为“职商”(Career Quotient),它一般包含三个维度:知识技能、心态和方法论。也就是说,职业素养是一种综合素质的评判:它不仅指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更是指员工在工作中有没有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的能力,是否能够与同事团结合作,是否能够有效沟通,是否具备积极的心态等综合能力。
(二)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1.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帮助中职生就业
国内某知名物流企业在招聘物流操作员时,要综合考察中职毕业生三个方面的内容:身体素质、职业素养和专业素质。其中,职业素养是最重要和必需的,考察中职生的综合行为表现,是决定是否录取的关键因素。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了企业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在求职中帮助中职生脱颖而出。
2.良好的职业素养为中职生进入企业后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一些中职生进入企业后,除了因为不能快速掌握岗位技能而被企业淘汰外,还常常会表现出缺乏责任心、抗压能力弱、合作意识差、不肯吃苦等问题,这与中职生本身年龄小以及缺乏学习兴趣等生理、心理特征不无关联。
良好的职业素养,不仅能帮助中职生以最快的速度胜任工作,同时,从长期发展来看,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员工,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高效的执行力、融洽的人际关系,这些都将为中职生在企业中的发展提供持续、源源不断的动力,使中职生成为可持续发展、不断进步的人才。
三、中职商贸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现状
从总体上看,目前中职校对职业素养培养重视情况不足,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教学要么单纯重知识,要么重技能,缺乏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二是中职职业素养建设脱离与专业相关的培养目标,未能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特色;三是没有把职业素养培养作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建构的基础来操作和实施。
例如,中职物流管理专业,要求企业员工必备的职业素养有:一是基础的物流操作知识,如货物分类堆放原则、货物验收入库原则等;二是物流设备的操作技能,如叉车的驾驶、堆高车使用等;三是团队合作、务实负责、吃苦耐劳等职业能力。要实现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与物流企业用工需求零距离对接,就要求中职物流专业的职业素养培养,必须针对物流企业具体岗位和要求来开展。
但从目前状况来看,虽然课程体系中已开设职业素养课程,但教材与专业内容结合少,企业在职业素养培养中参与度也不高。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认知多来自书本,和当前企业发展实际有很大差距,学生无法真正感受职业素养对职场生存的重要性。
四、以仓储管理课程为例探索职业素养培养在中职商贸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仓储管理是中职商贸类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同时,仓储岗位也是该专业大部分学生就业后从事的主要岗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仓储作业主要设备操作技能、具备仓储作业现场指挥控制、库存控制、安全控制等能力。在这一系列的工作中,包含许多职业素养,比如:需要认真、细致、负责才能准确完成仓库盘点作业;需要仓管员、信息员、理货员协同工作才能完成商品入库作业等。因此,在长期教学实践摸索中,我们将仓储管理的核心职业素养定为:团队合作、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安全意识四个主要方面。
(一)团队合作意识培养
团队合作意识在仓储管理的日常作业中非常重要,仓库作业流程中有许多工作需要多岗位、多工种协同作业才能完成。例如“中等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物流仓储项目”,即为团体项目。要求三人一组,三名选手分别担任信息员、仓管员、操作员,通过分工合作,完成入库、补货、流通加工、出库和盘点作业。
在日常仓储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团队合作意识的导入具体采用以下步骤:学期初将班级学生分为任务小组,每组5~6人,组内成员分配不同的工作岗位,如单证员1人、操作员2人、仓管员2人等。每节课将授课内容转化为一个需小组合作才能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在教师教学讲解结束后,各工作小组成员对本堂课堂任务进行统一讨论,明確各自在任务中的职责以及各岗位如何衔接合作,形成统一的实施方案。最后,各小组依次进入实训场地,按照实施方案,分工协作完成实训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既有成员间沟通交流,又有操作时密切配合,更有发生问题时协力解决,学生充分体会到团队的力量,明白在物流进出库流程中,任何作业靠个人都是无法完成的,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责任意识培养
在仓储管理作业中,仓库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非常重要。责任意识缺乏甚至会引起库存货物的损毁。比如,进行冷冻品库存管理时,如果缺乏责任心,忽视冷冻品温度调校和定时监控,就极可能造成冻品变质和腐坏。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具体实施方案为:在仓储管理课程每一章节教学目标中,加入责任意识培养目标,结合本章教学内容,以案例分析或团体游戏的模式加以实施。以下以“仓储货物盘点”章节教学进行说明:盘点是仓储货物管理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简单的点数,更是对货物的检查确认,为下一步保管保养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因此设计“盘点作业”和“责任意识”相结合的课堂任务。
【任务步骤】
1.全班学生分为4组(每组8人左右)。
2.每组选拔队长一名(自荐或组员推选)。
3.教师请队长向组员宣誓:“我有信心带领你们取得胜利。我愿意为本组比赛结果负责。如果比赛失败,我愿意代表本组承担责任,接受惩罚!”
4.教师宣布比赛规则:每组每轮选择两名组员参加比赛,一名组员负责缮制盘点单,另一名组员负责接单后迅速进入指定库位对货物进行盘点,并对盘点结果进行反馈。比赛结果以时间较短及盘点正确率较高的组获胜。一共进行三轮比赛,每轮比赛间隔休息讨论3分钟。三分钟内组长可以组织组员对刚才一轮比赛中的经验进行总结,以提高下一轮竞技水平。同时每轮比赛进行奖惩,由队长率领组员向获胜方组员说“愿赌服输,恭喜你们”,并由队长接受惩罚。
【任务意图】在这个教学任务中,既训练了学生的盘点技能(盘点速度和正确率),同时担任组长的学生感受到了作为团队领导者的责任;担任盘点员的学生感受到如果盘点出错,就不得不二次盘点,影响了盘点效率,给自己的“同事”带来麻烦,责任意识得到加强。
(三)服务意识培养
物流行业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服务,如果物流企业员工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对待客户热情主动,周到细致,那么企业文化中也会充满蓬勃的朝气。然而在现实中,物流行业从业人员往往存在服务意识弱、对待客户不耐烦、对待货物粗暴等问题,这与前期教学中服务意识导入不足有关。
通过设计,在仓储管理课程每一章节的教学中,都加入对于服务态度和服务理念的考核,以此来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例如,商品入库中我们考核货物验收时的服务规范,商品配送中我们考核配送货物时的客户礼仪,通过考核,让服务意识渗透到仓储管理课程的每一个作业环节。再比如,每一次仓储管理实训课,我们都要求学生在进入仓库存储区之前必须进行仪容仪表检查,比如统一的着装(工作服)、整齐的发型、不浓妆艳抹、佩戴安全帽等,通过对形象的规范,给学生灌输服务理念,让学生明白工作中得体仪态和着装也是良好服务的体现。
(四)安全意识的培养
安全意识贯穿物流仓储活动的始终,它不仅仅涉及所操作货物的安全,更关系到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特别是一些涉及危险品货物的仓储管理,如果仓管人员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甚至有可能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安全意识是物流仓储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是每一个物流从业人员都必须具备的基本意识。然而安全意识的建立与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逐步、反复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渗透。因此,在仓储管理的教学中,对于安全意识的培养,可以采用每次课“安全5分钟”安全教育,将仓储操作安全教育常态化、日常化。同时,每一章教学结束后,开展针对本章的专项安全知识考核,对这一章操作中所涉及的所有安全知识进行检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識。
五、结语
当前,职业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和学校的重视,职业素养教育对于“从社会需求和企业用人的角度出发,让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同步”的探索也不断深入。通过职业素养培养在商贸物流专业仓储管理课程中的教学实践,旨在提高教师对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视,并探索将职业素养培养融入专业课学习,帮助学生在学习物流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黄卫国.商贸专业案例教学探讨[J].职业,2009(2).
[2]谢翠梅.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改革探索[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6).
[3]陈淑娴.浅谈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J].人力资源管理,1999(5):133-135.
[4]黄艳丽.职业素养本位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训体系构建 [J].物流工程管理,2017(9):220-221.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