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视域下的中职艺术课程开发
2020-04-26刘畅
刘畅
[摘 要] 近年来人们开始认识到艺术教育本身的重要性,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实践兴趣。美学视域下,艺术素养的培养工作至关重要,而艺术教育本身也是中职艺术课程的表现载体。课程的开发和内容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过程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作用,因此在美学视域下也可以借助艺术教育的平台来进行课程内容的开发和实施,培养更多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关 键 词] 美学视域;中职;艺术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6-0106-02
一、引言
在經济和社会迅猛发展的时代,国际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尤其是涉及学科交叉和专业知识的融合,对于现代人才提出的要求也更高。对于现代人才而言,他们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因此科学知识和艺术的结合已经成为目前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职业院校作为服务型人才的主要培育载体,更加需要关注艺术教育对学生的作用。
二、中职艺术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一)课程目标
在教育部门颁布的《艺术课程标准》当中,对现代社会的艺术课程总目标进行了严格的说明,认为其是“通过各个学段的学习获取相应的艺术知识技能和艺术感知欣赏能力,并且学会在这一环节进行创造和反思评价”。可以看出,学生的合作交流等艺术能力是其中的关键,也是学生塑造健全人格的主要载体。艺术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当然课程目标的实现本身离不开课程内容这一重要的载体,在现代教育领域,课程内容本身也是以教材为载体,良好的教育课程内容将有助于教学领域发展目标更好地实施,满足艺术教育的根本培养目标。因此,未来的课程开发目标将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到艺术活动当中,从而学会艺术语言的基本特征和表达方式,在利用不同的工具和媒体展开创作后,将所掌握和所学的知识迁移至生活、学习中,促进自身专业化的持续发展,让专业人才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
(二)课程基本原则
艺术课程学习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和欣赏培养艺术理论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另外,也需要通过文化熏陶的方式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院校对于人才的培养工作除了要定位于人文素养之外,还需要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在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关注形式和内涵。实际上艺术教育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从本质上看并不是将各种艺术作品进行简单的堆积和说明,而是紧扣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专业院校的人才培训计划,选择其中的典型内容展开学习和讨论。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艺术教育课程的主要特点在于具备知识性,让学生以科学有效的艺术思想去掌握基本的技能创作方法。例如在面对艺术作品时,学生如果能够了解从哪些方面可以进行赏析和分析,就能将所学的审美元素应用至实际的生活当中。艺术教育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所选择的内容一般也是经典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艺术家精神和思维方式的体现。在未来的课程原则当中,教师需关注课程内容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按照时代的发展要求及时地对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在急剧的社会发展趋势下实现科学和艺术的融合。
(三)课程类型
艺术课程类型本身多种多样,除了最常见的国家规定的传统课程之外,还出现了不同类型的现代课程,尤其是艺术与科学和其他领域的交融,让艺术领域不断地深化和扩展,并逐渐成为现代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在掌握了专业的艺术技能之后,就能在走向工作岗位时合理地发挥艺术创作的重要潜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提升收入水平,以此为基础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角度而言,艺术教育本身包含了美术、音乐、戏剧等多种类型的文化形式,且这些艺术课程之间本身具有相通性,可以在不同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障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无论是艺术教育的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对于中职院校学生的能力促进作用都不可忽视。
三、艺术课程开发的实施保障
课程内容的开发和实施环节本身就是对课程进行检验的过程,是在不断调整的过程当中达到预期目标的做法。要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有效保障,需要从多个方面完善课程开发的要求与内容,从而规划不同类型的保障因素。
(一)政策制度保障
政策制度对课程会产生强制性的影响,其建设和完善过程能够帮助课程内容更好地实施,一方面体现出办学理念和专业化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能够最大化地发挥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的优势,并且在专业政策制度的指导下为课程内容提供有效保障。院校的领导部门需要密切关注国家的相关法律制度并确定艺术教育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程序,从而鼓励现阶段的艺术教师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开发,积极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课程制度方面,可以建立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实施制度满足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尤其是在课程决策和规划程序方面应立足于课程性质的定位要求,让相关人员各司其职,建立从上到下的组织保障。从组织成果的展示要求来看,如果能够构建和艺术教育课程开发实施相匹配的管理模式,就能建立多元化的管理考核体系,完善艺术教育课程开发环节中的相关评价制度[1]。
(二)师资队伍的筹划工作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开展教育的关键,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部分。從美学角度来看,教师的专业能力与学生的学习成果之间也存在着密切联系,现阶段艺术教师队伍的结构也处在不断优化的进程当中,其整体功能也会得到相应的体现。
(三)课程资源的规划开发
课程资源本身是服务于学校教育的关键条件,课程条件一方面包括硬资源,另一方面包括软资源。
硬资源则是围绕学校正常课程开展所需要的设备和材料进行实质性的资源开发,包括专业设施、设备和教学环境等,这些内容本身是维持课程正常运行的基础性内容。艺术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突出的课程,需要有专门的硬件资源来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例如音乐课程就需要专业的音响设备、多媒体设备和现代化信息设备,美术课程需要教学场地的支持,也需要模特、物体或专业的书画资料。学校在开展课程时也会考虑到这些方面的要求,充分地利用好目前拥有的专业条件。
软资源则是某些发展性资源,包括前文提到过的教师、课程和专业知识技能等。软资源作为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内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学校在开展教育的环节应高度关注课程资源的规划和开发,包括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的应用等[2]。
四、课程内容的开发方案
(一)明确课程目标与课程规划要求
艺术教育的目的本身在于通过鉴赏专业的艺术作品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且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在形象资源的开发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职业院校的教育发展理念本身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更加强调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创造力本身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国家和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强调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课程内容的目标设置方面做好相应的管理。
例如我们可以增加艺术实践课程的比重,因为艺术本身是一种审美的创造过程,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需要通过艺术实践的途径将收集到的形象和资源进行重组,选择最恰当的艺术形式进行表现。在整个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和理念融入艺术作品之内,将艺术具有的“美感”应用至实际生活当中。因此教师需要精确定位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确定课程的目标和课程规划方案[3]。
(二)教育课程的建设工作
我国的高校艺术教育起步时间较晚,在现代社会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但院校本身在人才培养方面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工作能力的专业培养,往往会因此而忽视人文素质和艺术教育的培养工作。随着教育工作的推进,中职院校已经开始认识到艺术教育课程的作用和地位,近年来的有关指导性纲领文件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学校可以考虑将艺术教育课程纳入学校的教育计划当中,从中挑选出更加多样化的艺术教育活动类型,在网络信息平台上进行宣传和管理,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艺术熏陶,同时加大专业课程的建设力度。
(三)师资队伍的优化和建设
教师队伍本身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艺术教育的专业教师承担着专业人才的培养重任。所以学校一方面可以考虑从校外引进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发挥学科带头作用,加大对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另一方面可以让原有的教师队伍接受专项学习和培训,全方位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朝着“双师型”教师的发展方向前进。社会对于创新人才需求规模的提升必然会影响到专业师资建设工作,在职教育或继续教育等方式都可以成为优化专业队伍学历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也会让广大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作为教师本身,也需要意识到艺术教育课程的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积极地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营造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学习氛围[4]。
五、结语
职业院校的艺术教育课程内容本身具有专业的实践性和审美价值,这也是由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决定的内容。院校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专业人才的重任,艺术教育的课程开发工作也直接关系到学生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在今后的教育实践环节,无论是院校还是教师都需要从课程开发和保障的角度出发提出合理建议,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把现代教育理念融入各项工作当中,充分考虑人才发展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黄耿东.美学视域下的中国建筑艺术审美品格探究:以高中美术鉴赏课为例[J].中国中小学美术,2018(4).
[2]毕晓峰,李豫凤.艺术美学课程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探析:以云南艺术学院为例[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29):55-57.
[3]赵自云.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美学与艺术欣赏”课程功能探析[J].鸡西大学学报,2012.
[4]林福太.活化课堂审美建构,开发学生创造潜能[J].华夏教师,2016(1):41-42.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