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多元协同课程建设模式探索
2020-04-26夏益中
夏益中
[摘 要] 深化中职教育供给侧系统改革基点在于提高课程建设质量,而课程建设模式决定了中职学校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课程模式不仅对中职学校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课程建设内容具有深刻影响,也影响着课程建设模式。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深入发展,中职学校课程建设多元主体格局已经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建设课程模式也日益成为趋势。
[关 键 词] 中职学校;课程建设;课程模式;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6-0025-03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2020〕7号)提出,“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教学质量”[1]。课程是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载体和主要依据,是教育链与产业链衔接的最终落脚点。课程质量是中职学校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水平的保证,深化中职教育供给侧系统改革基点在于提高课程建设质量,而课程建设模式决定了中职学校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
一、中职学校课程建设要素及特征
我国中职教育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中职学校课程建设是落实国家和省市课程标准,形成校本课程体系和课程特色的核心工作,关乎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课程建设基本要素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分别对应“教什么”“如何教”“是否实现教育目的”三个问题,其中课程设计是核心;课程实施是重点;课程评价是关键。
(一)中职学校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主要是解决如何开发课程、设置什么课程、课程如何排序、如何编制课程标准等问题,课程设计最核心的问题是确定课程模式。课程设计一般要遵循一定的思想和理论开发课程,按照一定原则序化课程,编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框架计划,形成专业的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当前中职学校课程设计推崇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要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一般要求采用行动体系课程模式,具有产教融合的特征。
(二)中职学校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过程也就是教学过程,主要是解决怎样教才能实现课程目标等问题,课程实施最关键的问题是确定教学模式。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例如学科体系课程往往主要使用讲授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则更多地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具有“双师”素质。当前中职学校课程实施特别重视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学,推崇行动导向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具有工学结合和校企双元育人的特征。
(三)中职学校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以科学的方法检查课程设计和实施实现教育目的程度。评价对象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效果,课程效果主要体现为学生和教师发展程度,课程评价的指标、方式、方法往往受到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当前中职学校课程评价推崇“德技并修”的要求,推行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的人才质量评价,具有“知行合一”的特征。
二、中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
中职学校的课程模式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经历了从学科体系课程模式向学习理论导向课程模式转变,再向行动体系课程模式过渡的变化,目前正处于行动体系课程模式相互借鉴吸收和主流趋势形成时期。
(一)学科体系式课程模式的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深受苏联课程模式的影响,总体上确立了学科体系课程模式。学科体系课程模式将各类课程按知识内容的顺序分阶段排列,各门课程相互衔接又各自为政。学科体系的结构是“基于知识存储的结构,即关注知识的范畴、内容、组织及理论的历史发展。这一结构强调以知识的量赢得未来,但这个量在何时能被用上是不知道的”[2]。在学科体系课程模式指导下,中职课程内容理论化倾向十分明鲜,课堂教学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很好地适应了学校组织制度化的需要。其優点是逻辑性、学科系统性强,但是它重理论传授轻实践技能,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导致学生动手时间少、动手能力差。学科体系课程模式与我国工业化初期产业结构是相适应的,工业化初期经济发展缓慢,产业结构较为单一,技术水平较低,职业的更迭速度也十分缓慢。正是因为当时的技术水平较低,课程强调理论性;同时职业的更迭速度缓慢,课程内容更新速度也较慢。
(二)学习理论导向课程模式探索
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调整,原有专业对应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也在不断调整,学科体系课程模式的弊端显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MES课程、CBE课程及双元制课程等带有职业分析导向的课程模式被介绍和引进到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理念从此在我国生根发芽。20世纪90年代,我国一些学者借鉴国外的课程模式,按照学习理论来确定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方法,形成了“学习理论导向课程模式”。“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是“学习理论导向课程模式”中最有影响力的一种模式,它强调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要符合学科教学规律,以“专业技能”为轴线,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要服务于专业技能,以便有效地组织教学。学习理论导向课程模式体现了“能力本位”理念的影响,但是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把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放在首要位置,理论与实践课程还是相对分割,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符合职业成长规律的工作经验,总体上属于学科体系课程模式的改良。
(三)行动体系课程模式发展
随着我国与其他国家职业教育交流的进一步深入,我国中职教育在模块化课程探索基础上,又出现了项目课程、学习领域课程、一体化课程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等课程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这些课程模式都体现了对职业实践能力或动手能力的重视,闫智勇将它们都归入到行动体系课程模式[3]。行动体系是相对于学科体系而言的,行动体系课程的结构是“基于知识应用的结构,即关注对象、方式、内容、方法组织及工具的历史发展。这一结构强调以知识的应用及知识的秩序建设赢得未来。”[4]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是中国教育名家姜大源在借鉴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基础上创立的。所谓工作过程系统化,是指将原先的學科知识内容基于行动体系的结构进行解构与重构,并按照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和工作过程来进行排序[5]。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的理论内核之一是“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普适性工作过程,并通过普适性工作过程与典型工作过程的耦合,提高了普适性工作过程的实践性、实用性、教育性和可操作性,促进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提升了学习者的专业能力、关键能力和个性发展。
三、中职课程建设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形成
随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日益深入推进,行动体系课程模式在中职教育课程建设中的影响力日渐提高,中职学校课程建设主体从学校单一主体逐步向多元主体演进,形成政府统筹、行业指导、高职引领、中职学校和企业主体、学生(毕业生)和第三机构参与的多元主体建设中职学校课程的格局。
(一)党的领导和政府统筹是中职学校课程建设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进一步提出要健全国家、省、校三级专业教学标准体系。《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中职学校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以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为基本遵循,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6]。
(二)行业指导是中职学校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的基本途径
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是受教育主管部门委托,由各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组织牵头组建和管理,提出本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指导职业院校“三教”改革,参与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建设,开展产教对话活动,指导推进行业校企合作、技能竞赛等活动,对推进中职学校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实现产教融合具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力量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通过“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建设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教材”等方式,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7]《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中职学校成立专业建设委员,吸纳行业企业专家、一线教师和学生(毕业生)代表共同做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
(四)高职院校在中职学校课程建设发挥引领作用
国家推进中职、高职、本科有效衔接,并形成了中高职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等形式系统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确定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高素质技术型、高层次技能型、高素质技能型四种层次的人才培养定位,通过中高职课程一体化设计和理实一体化原则,对接上述四种层次人才培养需求,构建行动体系的中高衔接课程体系,实现一体化人才培养。
四、中职学校多元协同课程建设模式探索
随着我国中职教育课程建设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形成,许多中职学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探索改革原有课程建设模式。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宝安职校”)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理论为指导,在探索中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多元协同课程建设模式。
(一)实施“校企一体、中高一体”两大策略,促进学校教育产教融合、中高职衔接
近年来,深圳市坚持产业升级和区域转型并举,加快建设更具辐射力、带动力的创新型全国经济中心城市,高素质、多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中职生迫切需要多维度职业生涯发展。宝安职校确立了产教融合、中高职衔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通过实施“校企一体、中高一体”两大策略,打造了“中高企”产教融合平台,探索“中高一体、工学结合、多元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深圳市对多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
校企一体战略,即专业和课程建设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区域支柱和新兴产业为重点,以适度合作规模为基础,寻求战略合作企业,引校入企建设了8个企业校区,引企入校建设9个校企合作项目,深化“校企一体化”办学,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与工学结合。“中高一体”策略,即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以高职为引领,宝安职校推进学校12个专业与7所高职院校合作开展以中高职“三二分段”办学,并开展“递阶分层定向式”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深化“中高一体”人才培养,促进中高职紧密衔接。
(二)坚持开放办学构建两个平台,促进完善四方主体协同合作共建课程
以学校牵头成立的宝安职教集团理事会为基础,搭建课程建设管理平台和课程支持平台,为由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企业、中职学校、高职院校等课程建设主体参与课程建设准备体制机制基础。
1.专业建设管理平台
根据专业大类设立5个专业部,专业部下设专业是基层管理单位,构建了由“学校—专业部—专业”组成的课程建设管理平台,履行专业和课程建设管理决策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