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构建园本科学探究课程
2020-04-26许芊芊
蒲江县是全国生态示范县,自然资源丰富。南街幼儿园处于城乡接合部,占地面积12亩,是一所典型的县域乡村幼儿园。十多年来,南街幼儿园基于本地自然资源优势及本园环境优势,依托三个市级科研课题,以卢梭“自然教育”思想为指导,对本园自然资源如何转化为优质课程资源进行了深入的实践研究,逐渐确立了“自然为源、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创设了“循环水”“沙石土”“花果树”和“小木屋”四大户外自然环境,形成了“自然主题”“户外运动”“自主游戏”“沙水泥探索”和“种植饲养”五大自然特色课程。下文以南街幼儿园的科学探究课程为例,介绍园所利用自然资源建设园本课程的过程。
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认识和思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基于此,我们提出:科学探究是幼儿发现、操作、创造的过程。幼儿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是探究的基础,成人要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提供必要的支持,支持幼儿与周围事物互动,让他们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长江学者邬志辉教授曾说:“乡村教育不是传统落后教育的代名词,它应是基于乡村资源优势和儿童经验特点的乡村且现代的教育。”[1]由此可知,城乡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只是可供城乡教师使用的教育资源、城乡儿童的社会活动空间和生活经验不一样。因此,乡村教育不能脱离儿童的经验和乡土的资源,乡村幼儿园完全可以按照现代的教育理念,利用乡村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等资源,探索出符合乡村儿童特点的现代化教育模式,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现代新人。
近几年来,我们在《指南》精神的引领下,以幼儿身边随手可得的自然资源为载体,充分利用身边自然资源和实际生活机会,把科学探究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融入幼儿园的课程体系,引导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园本科学探究课程的架构和实施
(一)研读《指南》目标,明确科学探究内容
解读《指南》科学领域的目标发现:“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是探究的载体,也是实现“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的基础。在梳理幼儿的周围的事物和现象的基础上,发现幼儿可探究的内容分为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和空间科学三类。
在成人世界,科学意味着粮食增产,意味着卫星上天,意味着技术革新。但对于儿童来说,科学也许是路上的一块小石头,也许是散步时遇见的毛毛虫,也许是戏水时的奇妙感受,也许是放飞风筝时的奇思异想……其实,在幼儿眼里,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科学就藏在他们对周围具体的物质世界的好奇和探索中。《指南》强调要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资源,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形成终身受益的学习态度和能力。由于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两个方面的内容更贴近幼儿生活、更适合3~6岁幼儿的探究,而地球和空间科学对幼儿相对遥远和不易感知操作。所以,《指南》中科学探究的具体目标只涉及前者,地球和空间科学作为孩子兴趣的延伸和拓展。
(二)依托身边资源,开展各类科学探究活动
进一步梳理《指南》中提到的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的具体内容,结合本园自然资源及探究活动的开展现状,我园把科学探究课程分为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两大块。
1.“生命科学”探究活动
(1)“生命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
(2)“生命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与实施方式:
①自然主题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本是我们的周围世界,是太阳、树木、花朵、蝴蝶、各种颜色和声音……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是孩子们探索学习最丰富、最生动的课堂。”[2]我园主题活动以身边的动植物为探索内容,以幼儿的问题为主轴,让幼儿在大自然怀抱中去仔细观察、缜密研究。在动手、动口、动脑中观察、探索、思辨、实践,并用数字、照片、图画、图表等形式记录观察探究的过程与结果,从而了解生物的结构特征与生活习性,建构相关的概念。如“芭蕉丰收乐”主题活动中,幼儿不断发现问题,预设解决方案,并实施求证,持续深入地探究了“芭蕉成熟了吗——有多少棵树结了芭蕉——芭蕉结在哪里——哪些芭蕉可以采摘——用什么工具采摘——合作采摘——刚摘下的芭蕉是什么味道——如何催熟芭蕉”等问题。在这样的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幼儿的观察、推理、判断等科学探究能力,好奇、好问、实事求是等科学探究态度,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等学习品质都得到了发展。
近几年来,全园教师根据本园自然资源开展了许多幼儿喜欢的、有价值的主题活动。如:小班开展 “我的幼儿园” “可爱的小动物”“好玩的香蕉林”等主题,中班开展“花花世界”“小蚂蚁”“蚕宝宝”“我们的小鸡小鸭”等主题,大班开展“树朋友”“身边的水”“有趣的昆虫”“动物世界”等主題。总结了开展自然主题的核心原则:强调调查、重视分享观察内容与观点、使用档案和记录、关注真实的生物、尊重生命等。
②种植饲养活动。
在创设幼儿园户外环境时,我们尽可能把花草虫鸟、沙石水土都融于其中,并尽量保持环境的生态平衡,以便幼儿全年都可以在户外探索。如:春天寻找蝌蚪、探寻小蚂蚁,观察百花开放,感受万物复苏;夏天捉泥鳅、找蚂蚱,观察动植物变化,感受生命的多样;秋天摘果子、寻宝藏(挖地里的果实),观察多彩的自然,感受事物的丰富多元;冬天照顾过冬的动植物、了解四季轮回,感受自然规律。具体来说,饲养角常年饲养兔、鸡、鸭、鸽子等常见的小动物,班级根据主题需要有选择地饲养一些特别的小动物。
种植有园级种植区和班级种植区,两者有机结合。班级种植的植物由幼儿自主商量决定,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经验开展适宜的种植活动。园级种植区由园部合理布局,确保植物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具体流程为:春、秋季,各班商量、寻找适合在当季种植的植物,然后上报园部行政统一规划。园部规划时要考虑到植物的层次性与丰富性,如:有果实长在地下的、有果实长在地上的,有长在沙地里的植物、有长在水里的植物,还有长在大棚里的植物……不管是园级种植还是班级种植,我们都让幼儿亲历全过程,包括挖地、浇水、除草、捉虫、丰收等。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习得测量、猜想、记录、统计、比较、验证等科学探究的方法。例如:挖地时,他们会探索哪种工具又快又好;种花生时,他们会种下未剥壳的、剥开壳露出种子、完全脱壳的三种种子进行观察试验;浇水时,他们会探索哪种自制的洒水壶携带方便,洒水均匀……
园级种植与班级种植的有机融合,让幼儿既有自主种植的机会,也能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感知到植物的多元,从而喜欢自然、亲近自然。幼儿亲历种植的全过程,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解决问题,提高了科学探究的能力,养成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③随机探索学习。
我园幼儿每天至少在户外自主活动一小时,因此户外就成了幼儿的“寻宝园”。水沟刚死的一条小鱼、路边倒下的枯树、芙蓉树开出了变色花、春天落叶的大树等,都会引起幼儿的同情和关注。
随机探索学习不等于随意和不可控,教师会在幼儿随机发现的基础上,结合《指南》精神及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目标,提前预设、精心思考,让幼儿在与大自然的交流、互动中,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感知大自然的多样性,增强对自然的敏感性,真正成为大自然的亲密探究者。如:我园有樱桃、梨、桑椹、李子等十多种果树,不同种类的果子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采摘,当幼儿发现某一种果子成熟想要进行采摘时,教师不会让幼儿匆忙行动,而是会让幼儿经历“观察水果是否成熟——设计、制作海报——讨论收集采摘工具——现场采摘——全园分享丰收果实”等一系列探究流程,让《指南》各领域的目标在日常课程中落地。例如:幼儿观察哪些是成熟的水果,可以发展观察、比较能力;海报可以提升前阅读和前书写能力;分享丰收的果实可以让幼儿感受丰收的喜悦,学会用行动关爱身边的人……
2.“物质科学”探究活动
(1)“物质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
(2)“物质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与实施方式:
①天气播报。
为实现《指南》的“让幼儿了解季节周期变化及天气对生活的影响”这一目标,每个班级设置了天气播报墙,每天早上幼儿轮流记录天气情况,并在集体面前播报,全班幼儿共同讨论。看似简单的天气播报,实则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由此,我园教师进一步细化《指南》目标,明确天气播报活动中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目标。小班幼儿的发展目标为学会关注天气与衣着、生活的关系;中班幼儿则要了解四季、学习用简单的统计表进行统计,关注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大班幼儿则需要在记录的基础上用多种方式的图表,进行月度、季度、年度天气情况的统计、比较和分析,掌握观察、统计、概括等探究方法,了解季节变化的周期性及气候变化的原因,从而主动关心环境、爱护环境。
②户外科学游戏。
沙、水、泥、稻草、树枝、木头等低结构、原生态自然材料特别受幼儿喜欢。我园根据《指南》对物质科学的要求与幼儿的兴趣,充分利用户外环境中的各类自然材料,设计了各类户外科学游戏,尝试将幼儿需要获得的物质科学概念隐藏在游戏中,让幼儿在大胆探索尝试中,不断积累经验、体验成功,获得发展。如泥区:小班自由造型,积累泥土黏性、造型经验;中班自制车轮、泥陀螺,积累滚动、转动等经验;大班自制不倒翁、玩摔泥碗,积累平衡、重心等经验。
我园每班每周至少开展2次户外科学游戏,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与思考,不断总结经验、发现事物间的联系,依靠自己的经验真正理解科学,在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探究能力。如:用什么泥、做什么样的泥碗才摔得响;稻草人要站立起来需要什么样的支撑;使用什么工具、加多少水才能让多层的沙蛋糕又高又漂亮;自制的小船如何能自己向前行……在各类问题探究中,教师会先让幼儿反复尝试、探索,给予幼儿充分的活动和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再根据幼儿遇到的问题提供相应的支持。幼儿在动作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科学知识,才是真正符合其年龄特点及认知结构的。户外探究活动中幼儿获得的科学探究方法与科学概念不是教师“教给”孩子的,而是他们在观察、尝试、总结中习得的。户外科学游戏其实就是幼儿经验的激活、分享和提升的过程。
现在,我园积累了大量的户外科学游戏活动,如:“巧提沙”“做蛋糕”“挖隧道”“滚动的车轮”“做陀螺”“摔响炮”“竹蜻蜓” “制作风车” “自制风筝” “站立的稻草人” “制作不倒翁”“吹泡泡”“冲转水车”“自制水枪”“搭桥”“动力小船”等。
③随机探索活动。
与幼儿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不仅能有效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也会让幼儿在生活中应用探索的结果,从而促进其发展。幼儿生活中充满各类丰富的与物质科学相关的事物和现象,教师要做教育的有心人,用心发现、充分利用,让幼儿在各类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索和发现,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行动积累经驗、收获成长。如:改装各类浇水工具,尝试用长短、粗细不同的竹片运水,用竹筛分离大小不同的豆类混合物,尝试用多种工具从谷壳中取出米粒,用身边的植物制作颜料染花手帕,用自然材料帮助塑料小人在绳子上站立不倒,探索快速打捞小溪落叶、采摘香蕉的好方法……这些贴近生活、基于真实问题引发的探究活动,不仅会增强幼儿对自然的敏感性,养成留心身边事物、仔细观察的好习惯,而且会进一步激发探索、实验的精神,让幼儿了解物体的特性、结构、功能,养成自主探索的习惯,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设园本科学探究课程的思考
(一)应该探究“是什么”还是“为什么”
在幼儿园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到底应该让幼儿探究 “是什么”还是“为什么”?如:用磁铁吸引物体的活动中,幼儿尝试用各种磁铁吸引物体后,把能相互吸引的物品归一类,没有相吸的物品归一类。小结时,教师经常会问“磁铁为什么能吸引它们呀”,幼儿往往一头雾水,无从回答。其实幼儿只能发现相吸的一类物体特性是什么(如都是铁),没有相吸的一类物品的特征是什么(如是塑料的),而其中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理论不属于幼儿有能力探究的范畴(见下图金字塔)。幼儿的探究处于金字塔底部,具有奠基作用,应先探究“是什么”的问题,才能为以后探究 “为什么”打好基础。所以,幼儿应先直接感知各种零散的科学事实,再获得具有概括意义的科学事实,即概括事物特性的初步类概念,而不是掌握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科学概念。
(二)应立足于“高大上”还是“原生态”
近年来,由于学前教育硬件投入的加大,许多幼儿园投入大量资金购买了许多“高大上”的科学设备和仪器,设置了公共科学区。但这些设备价格贵、操作不当时易损坏。另外因为投放在公共区,各班幼儿只能轮流使用,不能经常操作和使用。所以,這些看起来“高大上”的公共科学区对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升不大。结合《指南》精神及本园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应立足原生态,密切联系幼儿生活,以自然资源为载体,充分利用日常课程,让科学技术与课程、生活相连。如:幼儿在寻找、选择、利用生活中各类工具挖地后,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挖地效果好的工具的特点,继而引入现代化的挖地工具,激发幼儿对科技产品的兴趣。
(三)应让幼儿“放野马”还是“有目标”
许多教师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准备好相关材料后,就完全放手,让幼儿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认为“放野马”幼儿开心玩就等同于发展。其实,教师未给予幼儿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会导致许多探究活动停在表面的玩乐,这样的活动幼儿缺乏深度探究,获得的发展是有限的。教师如果熟知相关领域的核心概念与关键经验,就能够在“适当的时刻”给予“恰当的支持”。如:“制作稻草人”是我园大班幼儿喜欢的传统活动,但以前制作稻草人更多的是手工活动,制作出的稻草人必需靠墙才能站立。而现在教师会询问幼儿田间的稻草人是什么样的?如何才能制作站立的稻草人?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关注点就转移到如何利用生活中的木棒、竹竿等材料让不成形的稻草人站立起来。他们在尝试让稻草人站立的过程中,会习得重心、平衡等科学概念及关键经验。教师熟知支撑、重心、平衡等核心概念,熟知幼儿关于稻草人结构与稻草人站立的关系的经验基础,才能不断支持帮助幼儿,引发幼儿的深度学习。
建设园本科学探究课程的感悟
教育家卢梭说道:“只有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才能做到实效性和有针对性。”在近几年园本科学探究课程的架构与实施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
1.课程不是那么神圣和高不可攀,课程应立足本园的实际基础与环境之上,关注幼儿的经验与生活,在现实的幼儿园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教师是课程的关键决策者,教师应有效利用各种资源,组织相应的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2.科学探究活动的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给教师的成长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教师学会尊重儿童、关注儿童和解读儿童,成为儿童探究式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
3.幼儿园课程只有打破单一和封闭,在时间和空间上充分开放,内容和方式上尽量多元,幼儿才可能尽兴地探索、思考,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与个性,这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胡彬,许芊芊.自然的情怀:自然教育探索之旅[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