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研究

2020-04-26黄清泉许瀛吴佳蔚

各界·下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民族认同教育环境国家认同

黄清泉 许瀛 吴佳蔚

摘要:本文利用通过在网上发布问卷,探讨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且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具有高度趋同性。性别、家乡地类型、教育环境等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有显著影响。根据研究发现,最后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原生因素;教育环境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中国是由55个少数民族以及人口数量占绝大多数的汉族所共同组成的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否统一,是衡量一个多民族国家能否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在将来建设道路上的顶梁柱,对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意识的调查是有必要的,而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仅是将来国家建设的顶梁柱,同时也是促进我国56个民族共同发展的顶梁柱,所以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意识的调查更是必要而且必需的。

二、研究综述

在对民族认同的界定上,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本文采用部分学者的观点,认为民族认同是一个民族中的人们对于自己所属的民族的一种归属意识,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情的依附。对于国家认同,本文采用的一些学者认为的国家认同就是人们对于自己国家成员身份的熟悉和接受,包括对国家人群的分布、历史传统、对自己国家和人们的依赖等。在对民族认同的研究中,国内的一些学者发现少数民族本人性别、汉族朋友的多少、学习汉语的时间、家庭住址、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对于民族认同都有影响。部分的学者对民族认同的意义进行了研究,认为深厚的民族认同心理意识往往与国家认同结合在一起,对民族社会稳定、协调和有序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国家认同的研究中,很多学者重点研究了跨国民族的国家认同。跨国民族在他国生活、思维、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不适应,凸显出了跨国民族对“中国人”身份的强化,同时学者还研究了跨国民族的子女的国家认同情况。

三、理论与研究假设

(一)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对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一直以来就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矛盾的,民族认同感高,则国家认同感低,即此消彼长;另一种观点认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统一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不会互相削弱。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假设:假设1: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高度趋同。

(二)影响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的因素

1.在原生论看来,血缘、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会形成天赋的与生俱来的群体认同感,那么原生因素:性别、家乡地的民族成分,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是否有影响呢?基于此,提出了以下假设:假设2:原生因素:性别、家乡地类型,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有显著影响。

2.在情景论看来,后天成长的环境对于认同感会产生巨大的作用,甚至可以改变最初的对某一群体的认同感。那么教育环境如学校类型、授课方式等,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是否有影响?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假设3:教育环境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有显著影响。

四、数据、变量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通过在网上发布问卷,采用“滚雪球”的抽样方式,在2所民族类高校和2所一般本科高校共收集问卷600份,有效问卷577份,其中汉族学生295份,少数民族学生282份。该数据收集了被调查者较为详细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也收集了本研究所需的性别、民族身份、家乡地类型、教育环境等信息资料。

(二)研究对象

1.分析对象: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

2.解释性因素:性别、家乡地类型、教育环境。

(三)方法

对收集的数据运用社会统计学知识及SPSS软件等进行整理、分析,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

五、数据分析

(一)认同关系

我们首先将国家自豪感与民族自豪感均划分为两个取向:高(非常自豪与自豪)、低(没有感觉和不自豪),然后将两变量相交叉形成四个基本类型:双高(民族认同高而国家认同度高)、民高国低(民族认同高而国家认同度低)、民低国高(民族认同度低而国家认同度高)、双低(民族认同低而国家认同度低)。以此考察不同民族青年的差异性。

综合来看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第一个突出特征在于,在总体样本中,有七成受访青年同时拥有较高的国家自豪感与较高的民族自豪感,这在相当程度上表明,当代青年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是高度趋同的,民族认同并不会削弱其国家认同;另外,也存在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不相对等或二者均低的情况,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将少数民族与汉族进行对比发现,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民高国低的比例略高于汉族大学生,民低国高的比例又略低于汉族大学生。

(二)原生因素对认同关系的影响

1.性别差异。下表可看出女性的选择双高的比例比男性大,这种在双高比例上的差异仅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有所体现。

2.家乡地类型对认同关系的影响。下表看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大学生的选择双高的比例比非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大学生高,这种在双高比例上的差异在汉族大学生和少数民族大学生中都有所体现。同时,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选择民高国低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比例高于非少数民族聚居区。

(三)教育环境对认同关系的影响

上表是只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的统计,从教育环境来看,在民族高校、单一少数民族院系、使用少数民族或双语授课、少数民族比例占据大部分的院系以及授课老师中少数民族老师占大部分的院系中,青年的民高国低的情况出现比例较多;在普通高校、各民族混合系、汉语教学、少数民族学生占少数、少数民族教师占少数的教育环境,民低国高的比例较高,远高于前一种教育环境。

六、结论与讨论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很高的民族认同感,也具有很高的国家认同感,同时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具有高度的趋同性。同时,从原生因素来看,女性在选择双高的比例上要高于男性,而男性在选择民高国低的比例上则比女性要高,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在选择双高和民高国低的比例上要高于非少数民族聚居区;在教育环境方面,总体而言,在普通高校、各民族混合系、汉语教学、少数民族学生占少数、少数民族教师占少数的教育环境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国高民低的比例较高。针对以上结论,在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方面,笔者提出了一些建议。一是在高校思想政治与爱国主义教育中,淡化民族身份和民族意识色彩,更多强调国家公民意识教育,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使各个民族成员在身份意识中,首先将自己作为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看待,与其他民族成员一样都是一名中国人。二是从整体而言,我们可以通过人口流动等相关政策促进少数民族的人口流动,从而促使少数民族从少数民族聚居区流向非少数民族聚居区,从而潜移默化的提高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感。三是有必要在各教育环节中打破单一民族集中学习的模式,采取多民族混合的形式以及各民族青年间相互学习交流借鉴、取长补短,这对于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有较大意义。四是在大学校园中更多搭建各民族青年学子交流互动平台,让各民族学子之间深入交流,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

【参考文献】

[1]郑晓云.当代边疆地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从云南谈起[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9).

[2]佐斌.论儿童国家认同感的形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2).

[3]孙桂香.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心理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心理学院,2009.

[4]张海洋.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5]高永久,朱军.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北京:民族研究,2010(2).

猜你喜欢

民族认同教育环境国家认同
全球化会削弱国家认同感吗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构建
小学班主任如何创建和谐的班集体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取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民族问题的特点
多种途径实施礼仪教育的研究
法治变革中的法律移植
伊斯兰教消费观与回族穆斯林消费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