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段五学”课堂教学范式的构建

2020-04-26王加兵

江苏教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逻辑起点让学引思融通

【摘 要】“让学引思”课堂追求的是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要让学习真正发生,首先要探测课堂“让”和“引”的起点,其次要实现课堂“教”与“学”的路径转化,最后要拓展课堂“收”与“放”的学习视野,以达成理解的迁移和融通。

【关键词】融通;让学引思;语文教学;逻辑起点;路径转化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7-0018-02

【作者简介】王加兵,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第二实验小学(江苏建湖,224700)副校长,高级教师,盐城市语文教学能手。

“三段五学”,“三段”为启疑、引思、融通;“五学”指“预学”“自学”“互学”“展学”“拓学”。

“让学习在课堂里真正发生”的改革,不是特定的意识形态、运动或指南,而是借助谁都可以發起挑战的“活动系统”构成的。[1]就“三段五学”而言,“让学习在课堂里真正发生”的“活动系统”是:启疑,探测课堂的逻辑起点;引思,实现“教”与“学”的路径转化;融通,拓展课堂“收”与“放”的学习视野。

一、启疑——让出“自主”,探测课堂“让”与“引”的逻辑起点

课堂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学生的“学”,让学习真正发生的课堂更应该如此。那么学生的“学”,从什么时候开始?从哪儿开始?又要到哪儿去?这需要我们做一个精准的探测和厘定,否则一切都将是强制性的“教”。佐藤学是这样定义“学习”的:同教科书(客观世界)的相遇与对话,同教室里的伙伴们的相遇与对话,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2] 然而,他的陈述并没有展开,没有打破相遇与对话的外壳,没有勘定在哪里相遇,就什么而对话。我们课堂的逻辑起点,就从这里出发,敲开外壳,发掘学生前知识结构的幽微,建立自己的课堂架构。

下图1左边的椭圆是课堂中学习材料——文本的视阈。这里的视阈指向多个层面,学科领域的文字学、文章学、语言学,经验世界的生活阅历,文化层面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等。右边的椭圆是学生的视阈。受到有限的生活和学习经验的影响,他们的视阈是片面的、零碎的、肤浅的,当然也是个性化的。中间交叉部分,是文本与学生融合的视阈。

如何对它们进行有效的、可操作的探测?在学习和借鉴其他研究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在每个文本的学习前,都要设计引学单。引学单的设计依据是学段的要求、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水平;它的作用是为学生与文本相遇和对话提供支持;它的目的在于探测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能力,在于了解学生缺失的认知、现象和体验。以下是我校彭苏华老师设计的苏教版五上《伊索寓言》引学单中的部分内容:

学习活动一

1.自己读:轻声读三则寓言故事,想想有什么共同点。

2.互相说:我认为三则寓言故事的共同点有(1)    ;(2)    ;(3)    。

学习活动二

1.自己读:小组内选一则寓言故事,默读故事,想想故事里的“_______ ”为什么要说谎。

2.互相说:我认为故事里的“_______ ”说谎是因为_______。

3.轮流读:将自己的体会读给同学听。

二、引思——引向“自主”,实现课堂“教”与“学”的路径转化

视阈融合示意图显示,所要学习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交叉融合的视阈,即文本视阈与学生视阈相交集的部分。二是非融合的视阈,即文本视阈与学生视阈没有交集的部分。

理解的过程其实质就是文本视阈与学生视阈不断融合的过程。因此,对于视阈融合内容的教学要以“学”为主。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他们在充分的自主学习中调动起生活体验、学习经验,与文本对话,与同伴对话,与自己对话。只有这样,课堂才会有认知碰撞的激情,才会有自我发现的快感。这是学习幸福感的重要来源。这时的“教”是倾听,倾听同学独特的认知,倾听老师专业的见解,倾听自我心灵颤动的声响。学生也会在倾听中学会倾听。这时候的“教”还是串联,了无痕迹地串联起学生的深切体验,让他们在彼此精彩的世界里实现视阈的交融,实现自我的发现与完善。

与学生的视阈没有交集的部分是学习困惑的根源。这里的“学”,是让学生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中找出空白。这里的“教”是筛选优化,是设定符合学生阶段特点的教学目标,使核心素养培养得到落实。这里的“教”,是方式方法的引领,是教会学生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知识的方法。以下是我校查晓芳老师执教苏教版五下《早》的教学实录片段,从一个侧面呈现出“教”与“学”的转化。

1.出示引学单二。

2.学生自学、小组互学。

3.汇报交流。

生:文中表示方位的词语依次是南墙上、东北正中、画前面、东北角上。

生:每个方位的陈设介绍得非常清楚明白。南墙上有一个小洞,里边有小匾……

师:作者抓住方位词,南墙上—东北正中—画前面—东北角上,来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有条理,有顺序,有重点。

师板书:清楚,有条理。

三、融通——重构“自主”,拓展课堂“收”与“放”的学习视野

在经历了新知识融入旧知识的“同化”与旧知识融入新知识的“顺应”之后,新的知识结构基本形成。然而,这些结构之间的关联仍然是脆弱的。这里的“脆弱”就是“收”。此时需要“放”的拓展:提供新的简单的变式,让刚学得的新知识、新能力作为一种弱理解得到固化;提供新的复杂的情境,让刚形成的新思想、新境界作为一种硬链接得以融通。这里的“放”可以指向一点,也可以指向综合。更高的自主、更新的水平、更广阔的天地会在一点一滴的“放”中慢慢形成。仍以查晓芳老师执教的《早》为例,她在此课最后“迁移”板块的教学时,从一个点呈现出“收”与“放”的视野拓展。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日记本,试着修改,昨天我们写的日记《我的卧室》,学习按方位顺序来表达。

出示“修改提示”:

生:修改日记。

上文看似主要阐述“三段”,其实“五学”已在其中。

“三段五学”对于学校来说,是一个载体,承载着学校对“让学引思”的思考;是一口深井,贮藏着学校在课堂改革中形成的智慧。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路标,是带领我们走进课堂改革的导引;是一级台阶,是帮助我们通向自我创新、形成自我风格的阶梯。

【参考文献】

[1]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钟启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2]佐藤学.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M].钟启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

猜你喜欢

逻辑起点让学引思融通
联通融通变通,打造精准高效的复习课堂
法国现代学徒制的“多元融通”特征及启示
什么是绥芬河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让学引思”
基于“让学引思”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发展演变
建构体现学术自由精神的现代大学制度
“让学引思”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基于货币视角的“经济生活”的逻辑分析
风险警示:香溢融通、物产中拓、申达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