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安的美术编辑思想与实践
2020-04-26吴洁琼中央民族大学美术文产方向2019级硕士研究生
文/图:吴洁琼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文产方向2019级硕士研究生
1998年5月2日,艺术家李伯安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留下尚未完成的作品《走出巴颜喀拉》,累倒在工作室门前。李伯安先生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艺术生命是永恒且闪亮的。作为艺术家,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的美术作品;作为一名美术编辑,他的一生都奋斗在美术编辑出版事业的第一线。李伯安的美术编辑之路一开始就注定是一条苦苦求索之路,他所追求的不是眼前的利益,而是美术创作大环境的建设和维护。他为艺术为人民的美术编辑宗旨、独特的美术编辑风格和宝贵的美术编辑理念在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重新审视。
一、“为艺术为人民”的美术编辑宗旨
李伯安的艺术之路很早就开启了。他早年曾在洛阳东风轴承厂工作,不久后被安排到了宣传科,因为表现突出,常被市宣传活动借调,此后常常被省出版社和省博物馆借调。1974年的9月他开始到省出版社改稿。1975年1月,李伯安正式调入河南人民出版社美术编辑室,正式踏上美术编辑道路。在这期间,他曾为文学刊物《莽原》创作插图,一画便是十多年之久。1981年,他调至装帧设计室,负责插图编辑。1982年,他开始兼任《文学知识》杂志美编。1985年,他被分配至黄河文艺出版社任《名人传记》和全社封面的插图美编。其间,为《散文选刊》和《小小说选刊》等刊物创作插图。1986年他调至河南美术出版社画册编辑室,所创作的封面、插图屡次获奖,责编了大量的美术类刊物。其中《周俊杰书法作品集》获首届文艺奖,《儿童绘画图典》《现代人物画库》斩获金牛奖一等奖。他编辑的图书受到不同年龄段读者的追捧和喜爱。他蔑视那些为了经济效益,枉顾社会效益,损伤艺术价值的美术刊物。他认为应当为了一些“什么”,那就是要为了艺术本身,为了人民大众,必须创造出无愧于人民的艺术作品。他秉持着这样的信念,在美术编辑道路上辛勤耕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对待美术编辑工作。他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断打破艺术门类边界,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色的美术编辑风格和编辑理念。
二、“打破艺术边界”的美术编辑风格
1.深入生活 与自然对话
李伯安独特的美术编辑风格源于他平日不断深入自然、深入生活获取经验。他认为美术编辑的工作阵地应当是在办公室外的广袤天地之中。他曾和社里的工作人员到豫北太行采风,在他的遗文中这样描述了太行风光带给他的心灵震撼:“山里大雨过时,峰峦之间喷云吐雾,茫茫一片。山石经雨水一淋,石色发黑,远观真如铁铸而成,心灵都要为之所动。”[1]他从大自然中找寻灵感,找寻事物之美,融入到自己的艺术语言中。此外,与凭借想象绘画的自由创作不同,文学作品的插图因为如实地反映文字内容,必须真实可感。他常要在生活中观察人物,一些劳动人民的神韵表现,他拿捏得恰到好处,每一个形象都包含着他对生活的真实感悟,这和他长期去太行采风、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是分不开的。每次他到太行山,一住就是好几天,常常盈匣而归,他说:“太行山太诱人了,是座宝山,又很博大,一辈子都画不够。”[2]
2.融各家之长 拓宽艺术视域
创作中的李伯安 明哲摄
李伯安在创作长卷《走出巴颜喀拉》 明哲摄 1997年冬
画家和美术编辑的双重身份,使他更容易打开艺术边界。他用自己绘画创作的心得解决美术编辑工作中的难题,又以美术编辑工作的经验源源不断滋养着自己的美术创作。李伯安性格内敛敦厚,在艺术工作中却喜欢广泛交友,结识志同道合之人。在从事美术编辑工作的几十年中,他结识了许多艺术家,同他们深入交流绘画创作心得和创作理念。他不断糅合各种艺术门类之长,向优秀的版画创作者讨教,学习线的表现,又吸取中国画元素,融入自己的插图、封面设计之中。他也热爱古人的碑帖篆刻,倾慕桀骜不驯的风骨。即使是和同事在西安参加研讨会,也“苦口婆心”地劝说对方去感受碑林那恢弘磅礴的气势。在李伯安为期刊创作的部分插图中,都可见其融合了中国画、版画、碑帖等元素的精彩艺术表现。
3.获取人文知识 提升艺术修养
曾在河南人民出版社《文学知识》编辑部工作的李伯安常年接触、浏览大量文字稿件,他时刻注重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1985年初,他开始在黄河文艺出版社的《名人传记》编辑部工作,因工作的特殊原因,他阅读了《庄子浅注》等哲学著作,在他看来,阅读老庄的书,对于拓宽视野、提高审美情趣都大有裨益,老庄哲学中那“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孤高境界对他的创作和为人影响至深。后来他虽离开编辑部,《名人传记》还是不断地请他绘制插图,因为他所创作的作品都带着一股浩然和坦荡,这都是他从文学、哲学著作陶冶自身性情,领悟艺术境界的结果。
三、“面面俱到”的美术编辑理念
1.慧眼识英做伯乐
发现优秀创作者,挖掘新颖的选题是美术刊物编辑的第一要务。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李伯安正是这样一位难得的伯乐。他眼光独到,总能发现优秀的作者,鼓励引导他们创作出优秀的作品。1991年初,李伯安在一次拜访画家郑建新时,他提出看看画家最近的创作。只翻看了几幅,就生出了出一本儿童美术刊物的想法,他说:“可不错,建新。把东西整理一下,咱们出一本书吧。”他耐心给画家讲解指导,从书的整体结构再到页码如何设计,他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人物的修饰和润色给出了详细的建议。1991年末,在两个人的努力配合下,李伯安责编的《儿童绘画宝典》出版,该书一问世便销售一空,先后再版了三次。此后,两人又合作出版了《中外优秀儿童画赏析》《儿童实用报头资料》《儿童动手动脑小制作》《儿童趣味剪纸》《儿童色彩画初步》《精美儿童绘画宝典》等8本书。李伯安能发现众多优秀的创作者,来自他对艺术敏锐的感知力,他同作者们密切配合,为广大读者贡献了大量优秀美术刊物。
李伯安参与编辑的《现代花鸟画库》
2.沟通交流获心得
作为美术编辑,要时刻与他人沟通交流。稿件的修改和加工,要和创作者沟通,为文章制作插图,要同文学编辑沟通。要想不断提升自己的美术编辑水平,还要与其他美术编辑交流心得体会。李伯安平素话少,但只要和工作相关,他就会主动同人沟通交流。他认为不契合文字内容的插图,会造成图画和文字的“两败俱伤”。他虽在美术编辑室工作,却常与文学编辑室的同事交流,在他看来,只有这样的磨合才能创作出契合文章内容的优秀插图,那时,文稿作者经常以他所创作的插图为荣耀。《明宫遗案》《王莽与刘秀》等图书由于有他的插图而锦上添花。李伯安还注重和其他美术编辑的交流。当时任刊物《传奇故事》的美术编辑后辈赵小勇向他约稿,他欣然接受,并与他亲切交流,大到艺术创作,小到生活琐事。他不断鼓励后辈,支持他们的工作。此外,作为美术编辑,他平日也和许多作者保持密切联系,他既能不断挖掘新的选题,又能通过交流增进自己的技艺。这是他美术编辑的重要理念,也是他为人旷达、平易近人的士人风采的最佳体现。
3.保持自我塑风格
李伯安在工作中他从不迎合任何人,只考虑艺术本身。一次,李伯安与曾任河南美术出版社编审的杨振熙等人深入辉县郭亮村采风,他以自己敏锐的艺术观察力记录下了老农和妇女的形象,这些形象都用粗黑有力的线条来表现,这种表现手法与当时其他人的风格都不相同,但却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赞赏,包括杨振熙在内的所有人打心底里佩服这样独特而传神的表现方式,为他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而高兴。他打趣地形容自己的独特风格:“看来,我就是画黑老头、黑老婆了……”[3]他对艺术创作有着自己的坚持,一旦认准了就一条道走到黑。在河南美术出版社,曾任河南美术出版社编审的杨振熙与李伯安在工作上有着长达25年的合作。他回忆起李伯安时,这样谈道:“他在工作中没迎合过谁,反而很多时候是领导要照着他的意见来办。”[4]这种对个人风格的坚守使他责编的图书不流于时弊,完整地保留了创作者个人特色。
4.生活实践找经验
对于美术编辑工作,李伯安认为工作阵地不应在出版社的一间办公室,而是要从生活的实践中找经验。他常年去多地采风,他笔下的人物形象真实可感,而作为美术编辑,他认为因为个人原因而不去深入实践,得到的创作经验是站不住脚的。他不仅自己身体力行,也这样感染着后辈。一次,他与后辈作者沟通年画相关的稿件时,一眼发现了问题所在。他认为该创作的色彩运用出现了问题,缺乏颜色的明度和纯度,原因就在于作者接触的年画作品少,没有抓住年画创作的根本特征。他生动地为作者讲解演示,还找出几幅优秀的年画作品给他看。身为美术编辑,李伯安长期的观察实践,使他成为了美术编辑中的“神医”,一眼便找出病灶所在。
5.把控细节求质量
在美术编辑工作中,细节的忽视往往会造成巨大损失。李伯安对待美术编辑工作从不怕麻烦,永远只追求“更好”。一次,稿件就要送往印刷厂发稿,他却拦住了同事,说其中一幅插图人物中的头发不太合适,需要拿回去修改。眼看稿子就要进厂耽误不得,他便急急忙忙连夜修改,把这处细节做好。在责编《狂歌当哭——忆石鲁》一书时,李伯安认真细致地征求作者意见,在装帧、用纸等方面紧紧盯着出版社,不断通过电话交谈同各方联络,严格把控每一处细节。该书最后首印一万册,销售一空后又安排重印……精益求精不仅是对待美术编辑工作的严谨态度,还是他艺术道路上的执着追求,对待细节的这份苛刻为李伯安责编的图书带来了良好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四、“甘为他人做嫁衣”的精神品质
1.高度的责任感
编辑工作经常被人称作是“为他人做嫁衣”,原因是一本书取得成功,鲜花和掌声常是留给作者的,而幕后的编辑却极少被人关注。特殊的工作性质要求美术编辑工作者必须有着认真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1964-1965年,李伯安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以外,已经开始为《洛阳日报》《支部生活》等报刊创作插图了,当时还有外地的约稿,那时的他便常常工作到深夜。后来正式成为美术编辑后,熬夜加班、节假日留守工作变成了他的家常便饭。作为画家,他醉心于自己的创作,却从来没有一次延误过美术编辑的本职工作。每一次的美术编辑工作,李伯安都按时保质地完成,如果工作中出现小插曲,他也永远是那个救场的第一人。一次,文稿发稿进厂,版面突然改动,急需配制插图,李伯安二话没说,熬了个通宵创作插图,问题迎刃而解了。
2.善良高尚的心灵
李伯安性格宽厚旷达,总是将别人放在第一位,把自己放在第二位,从不斤斤计较。1981年,李伯安约一位在巩义市鲁庄镇工作的作者为中州书画社创作门画,送稿本是作者应当做的,李伯安身为美术编辑却多次登门拜访,只身前往沟壑纵横、黄土飞扬的鲁庄镇,不厌其烦地与作者沟通稿件事宜,这样善良单纯的性格使他同很多作者不仅建立了工作上的长期合作关系,更是生活中的亲密好友。朋友曾这样形容李伯安:“如果我们手上拿着有东西,那东西一定在他手里,即使我先拿着,他也会不知不觉地换到他手里……”[5]他受托将一位海军战士稚嫩的诗集找人指点,即使事务繁忙,他也立刻复了信,并将修改后的诗稿寄回。在他人的印象中,他是一个从来不会说“不”的人。李伯安的一生都在践行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他在道德品质上的真与善,融入他艺术创作中,使他的艺术事业真正迸发出生命力的“美”。
3.对艺术永葆热情
李伯安对他的艺术工作永远怀有满腔热情,工作的劳累、不规律的作息和饮食使他体弱多病,但他从没有丝毫的松懈。他曾在办公室晕倒过一次,颈椎的疼痛使他难以忍受,一般人很难坚持工作,可他从不吭一声,吃着大把的药仍每天坚持编发稿件,在其去世的前几天,李伯安的甲状腺机能亢进已经非常严重,可还是在与作者交谈稿件,编辑稿子。他没有再多的兴趣爱好,美术创作、美术编辑事业就是他生活的全部。现在想来,是他对美术的热情支撑他挺下人生中的所有难关,为了艺术事业,李伯安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五、结语
在科技快速发展、文化互融互通的今天,美术编辑手中的笔杆子逐渐被更加先进的电子工具所取代,信息的获取更加方便快捷,信息传播的速度显著提升,然而,市场上仍有一些枉顾社会效益、粗制滥造的美术刊物的出现,真正能够浸润读者心灵的美术刊物乏善可陈。美术编辑在期刊编辑活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推动美术出版事业的发展,必须重视美术编辑工作,也许解决当前的“新”问题还需要从那些老一辈的优秀的美术编辑工作者身上找回那些丢失的“老方法”“旧观念”。
注释
[1-5]张黛编.逝者如斯·画家李伯安资料集[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2:72,73,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