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赤烈如火
——刘建新的地缘色系探索

2020-04-26尚辉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

中国民族美术 2020年2期
关键词:油彩布面色温

文:尚辉 《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

到过新疆的人,对火焰山、吐峪沟、交河故城可能都有至深的印象。印象之强烈,以至于若干年过去,留存在脑海里的依然是照耀在那些山峦土冈上的一片赤烈如火的阳光。对于那片毫无遮蔽、赤裸暴露的疆土,阳光的直射似乎比任何地方都会让人感受到气温蹿升的灼热,身体对于阳光的感应也几乎成为对于高温的体验。感受新疆,就是感受那样一种炽热如火却又能觉察一丝爽风的阳光,而如果描绘新疆的油画不能表现出这片疆域的阳光色温,那或许也就不能抓住这片荒漠大野的色彩灵魂。

刘建新给人印象深刻的画作,也便体现在他对于这种阳光赤烈感的捕捉与强化上。他的这些作品也因对于这种色温的敏锐表现而凸显出新疆油画的地缘色彩特征。在这些作品里,他几乎没有呈现过蓝天白云。在他的色彩谱系里,天空已成为炽热如火的橘红色。 画面暗部色温的提升,是刘建新地缘色彩探索相对成熟的标志。蓝紫与橙黄在刘建新油画个性的探索中,被高度概括为新疆地缘色温最鲜明的互补结构。在他的一些作品里,人物形象都去除了空间深度的表现,橙黄色的背景总是反衬出蓝紫色的面孔与服饰,或者是冷紫色的背景相应组合出橘红、深红的肌肤与衣衫,投射到画面上的那一抹阳光甚至于用柠檬黄呈现阳光的温度,而茶具瓷釉的白色也往往因这束米黄光色而显现出蓝紫色的冷调。在这一系列作品里,我们还可以看到画面色调的设计感与画面形象平面化的统一性。只有当形象的空间造型被扁平化之后,色相的主观表现性才能被加强;也只有当色彩的主观性脱离具体的对象后,笔触的张力才能和色彩的表现性浑然一体。的确,刘建新的笔触始终追求一种粗犷奔放的力道,那种在形色之间跳跃的笔触,其实也是他捕捉阳光下大气律动的一种节奏。

油画本土化无疑是油画舶来中国进行移植与再造的核心命题。这种本土化,一方面体现的是这种外来的绘画技法能够成为中国现实社会与人文精神表达的审美载体,另一方面则是这种审美表达也因中国独特的形象思维方式与自然气候特征、地缘文化心理而构成不尽一致的艺术风貌。新疆炽热的阳光和江南迷蒙的烟雨所提供的审美对象,不仅存在文化审美心理上的区别,而且存在客体色彩谱系的差异。新疆油画的独特性在中国油画本土化的进程中,本就应当呈现这种不同地缘的人文与色彩特征。如果说,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培养出来的新疆第一代油画家偏重于本土历史主题的发掘,从新时期之初成长起来的新疆第二代油画家侧重于少数民族风情的描绘,那么,从21世纪浮出水面的新疆第三代油画家则注重于对新疆油画语言的本土化特征探索。这一代画家既不是在新疆历史题材的再现中阐释某种社会学主题,也不是在少数民族的风情描绘中抒发浓郁的民族情调,而是回归生活的常态,在恬淡自然的生活情景白描中探索油画语言的新疆特色。

■ 麦盖提 夏日的晚风 刘建新 布面油彩 135cm x 180cm 2014年

■ 麦西来普 刘建新 布面油彩 30cm x 40cm 2016年

■ 收获的季节 刘建新 布面油彩 150cm x 160cm 2013年

作为新疆第三代油画家的代表,刘建新的作品往往注意那些没有距离感的生活场景描绘,他的作品打动人的往往不是画面描写的生活情节,也非融情于景的诗意营造,而是捕捉新疆坦荡的荒漠上那种灼热的阳光色温,并以此构筑那片土地独特的油彩光色体系。这或许也是一种审美的诗意,只不过这种诗意更多的是从油画语言的内部对于人文情怀的抒写。从艺术史的角度,只有在语言层面的新变才能深度推进油画的本土化。赤烈骄阳的色感表现,正是刘建新对于新疆油画本土色系探索的一个突破。

■ 祥云 刘建新 布面油彩 150cm x 160cm 2013年

猜你喜欢

油彩布面色温
王秋莲
塬(布面油画)
四月风(布面油画)
胡昌辉
收获 刘瑞森 布面丙烯油彩 190cm x 190cm 2022年
学生台灯色温 不宜超过4000K
曹海艇作品赏析
蓝剑作品
张方白艺术作品
颜色也有温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