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生态视域下艺术硕士文化遗产创新转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04-26蒋慧副教授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

中国民族美术 2020年2期
关键词:硕士文化遗产研究生

文/图:蒋慧 副教授 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

周文娟 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

苗族芦笙舞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1]对于文化遗产来说,现今既要对传统文化进行补救、传承和发扬,又要以当代社会需求作为出发点,通过将文化遗产创新转化融入艺术硕士研究生专业领域的学习实践中,培养专业人才,以科学、系统、规范的手段创新转化文化遗产,达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少数民族地区博物馆考察

一、文化生态视域下艺术硕士文化遗产创新转化人才培养背景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阐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是社会发展的不同进程与文化传承的实际需求,促使艺术硕士人才培养也要有所创新、与时俱进,使这类高层次人才担负起文化强国、科技创新等责任和使命。

1.文化遗产创新转化人才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文化生态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和状态,随着传统文化的发展,维护文化生态平衡与文化完整性这两者的重要性引起了学者的重视,有学者指出,在文化遗产继承上,应该将单纯的保护和发展文化遗产转化为寻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与文化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机制上。[2]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代表,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文化产业开发的重要资源,但它的传承不仅仅是本体的传承,更加需要外延的拓展,将优秀文化遗产按照当今社会发展需要,进行表现形式及内涵价值的改造与发扬,激发活力、加强培养,提升文化传承的参与度,社会需要拥有艺术专业技能及科学研究思维的人才投身到这项事业当中,使文化遗产创新转化具有可行性与多元性。

2.文化遗产创新转化是艺术硕士人才培养使命的需要

高校教育要求面向社会和未来,必须把握社会需求与自身规律之间的平衡。创新是目前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主流,而教育是创新的培养基地,向社会输出创新精神的创新人才是发展进步的必要条件。研究生培养承担着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责任,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方向设立必须紧密跟随社会需求动态。作为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艺术硕士对于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培养艺术硕士人才是高校教育的使命需要。根据设计学类研究生培养目标,通过将文化遗产创新转化理念融入研究生课程与科研中,培养以创新传承文化遗产为核心的卓越创新人才,形成科学且系统的培养模式,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具有针对性、有效性,从而培养出艺术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人才,为艺术硕士教育和文化遗产设计转化提供实践案例。

3.文化遗产创新转化是艺术硕士人才承担社会责任的需要

我国传统文化具有恒久、旺盛的生命力,拥有独特的地域性特征以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是民族发展过程中凝聚的智慧结晶,同时,很多传统文化被列入了文化遗产名录,当这些传统文化、文化遗产与各种媒介融合发展后,一方面使面临消失或失传的文化在转化创新后实现了活态传承,一方面为各媒介赋予了新的内涵,所以应通过促进实现教学改革的协同创新,促使艺术硕士人才担负起创新传承文化的责任和使命。[3]只有全面提升理论实践与创新创业等综合能力,培养出卓越人才,才可以让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得更加多元化,更加久远。文化生态视域下文化遗产创新转化对于发扬传承民族民俗文化和艺术硕士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呈现出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当代感与实用价值。

二、文化生态视域下艺术硕士文化遗产创新转化人才培养模式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构建主义强调学习过程不是教师单纯传递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通过与外界互动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生成信息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构建主义倡导教师教学过程实行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践应用。这与艺术硕士人才培养理念相符合,艺术硕士文化遗产创新转化人才培养侧重突出教学的专业性、创新性和实践性,通过导师的精准把控,保证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强调学生对文化遗产的自主研究、项目训练及专业竞赛实践等,形成进阶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教育理念、教学形式及实践平台等综合研究,努力提升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实现艺术硕士人才的培养特色。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区域性特色教学课程

区域经济发展的繁荣昌盛离不开相关人才的培养,艺术硕士培养过程中需要重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课程的设置与区域性的文化建设、产业格局的发展趋势相关联,要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做到科学、合理,同时具有专业特性,这是学科发展、创新的必经之路。[4]从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需求和高校培养角度出发,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通过调整教学思路,设置具有强化地方特点的特色课程,提高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及专业实践技能。在基础课程学习中,针对当地传统文化、文化遗产,增加学习内容和拓展教学方法,以达到引导学生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学习和增强文化自信的目标。例如杭州高校开设了传统杭绣进校园的课程,并邀请杭绣传承人组建工作室,将传统文化技艺与高校教学相结合,为文化遗产融入学生课堂提供了优秀的教学案例。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应该从文化遗产中挖掘出富有地域文化内涵的设计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及娴熟提取转化传统元素进行设计应用的能力,指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结合文化遗产的内容进行具体项目的设计策划,通过实践教学的训练提高艺术硕士专业素养,为研究和推广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打下基础。

2.以5G技术的发展为支撑,构建灵活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

依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年工作要点》中“紧扣时代新要求、经济社会发展新实践和科技革命新进展”等相关精神,教学应充分利用数字网络,随着5G移动网络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给予了艺术教学有力的支撑,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灵活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间,为研究生实践成果的数字出版提供了诸多平台,促进智慧教育、智能远程教育的应用。[5]导师在教学过程中担任着引导的作用,依照学生发展的需要,以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为指向标构建灵活的教学方式。

艺术硕士人才培养的教育特性是把理论研究与实践认识串联起来,导师可通过先进的5G技术支持教学过程,利用项目驱动教学保证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采取线上讲授、网络研讨、项目分析、虚拟演练、田野调查、课程融合、团队分工与创作实际操作等多元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创新转化通过项目实训和专业竞赛进行高质量、高效率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围绕学生多变需求构建教学,优化教学内容,智能交互化查收教学成果,实现虚拟与现实的混合互动。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断地研习中吸收文化遗产中的养分,开拓创新,并且提高解决问题的专业技能,强调自主学习和研究创新型学习,致力培养学生探寻求索、苦心钻研和开拓创新的卓越品质,真正在专业领域的实践中和对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中实现艺术硕士人才培养目标。

3.以数字化转化为目标,建设多元化人才培养实践平台

通过实施文化认知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推广方面的引导教育,研究生形成专业与系统的理论知识框架后,使用各种数字化手段充分地丰富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重点强调其受大多数现代人青睐的互动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在全面展现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帮助文化遗产获取越来越多的传承发扬方式。

宾阳炮龙节之游彩架 蒋蒙涛 肖雲曦 甘晓梦(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

围绕优秀传统文化及文化遗产融入以创新转化为主的课堂教学,充分利用高校教学资源以及地域优势,联合相关用人单位,为艺术硕士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建立培训项目团队,通过实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与快速发展的网络数字出版产业及实体平台进行合作。例如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集团音像出版社合作进行艺术硕士文化遗产创新转化人才实践训练等,学校共享了企业的设备、人才、管理和文化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场所和高水平的实习“师傅”,促进本专业与社会的提前接轨,为社会提供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能人才供给,意义深远。5G网络信息技术深入和更新,可供学生项目出版的即时数字出版平台也随之增多,意味着教学成果作为数字产品通过电子图书、网络动漫项目、网络教育出版物等数字出版平台等输出方式与途径更加灵活多样。同时,通过实践操练,踊跃参与专业竞赛、研究生创新项目等提高学生的实战经验,结合数字出版平台的增多和5G时代超高速率的扩散效应,有利于教学模式的落地,通过实体出版社或网络媒体输出教学成果,使成果价值及学生能力培养最大化;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与民族自信,培养挖掘文化遗产的能力。

积极邀请教育部门、用人单位参与多维角度考评,使大家积极关注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运用协同机制,第一时间洞察人才市场的信息,达到对于教育资源合理利用的目的,同时帮助提升研究生就业能力。学生还可将实践成果进行展示、爱心义卖、深入开发、批量生产或成立个人工作室,在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网店线上线下定制销售,并发表理论研究成果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力,激励学生不断进取,以创新式的思维和模式强化实践能力,为市场与社会提供以保护文化遗产转化为核心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4.以研究生创新项目为实践途径,培养艺术硕士的自主研究能力

艺术硕士的教学体系要求学科教育、理论研究、实践应用缺一不可。学科教育服务于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理论研究是学科教育与实践应用的骨骼支撑,而实践应用为学科教育与理论研究提供了实验基地。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强调研究性教学,把创新项目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做到科研带动教学实现教研一体化。文化遗产创新转化人才培养将文化遗产与创新项目相结合,通过导师的专业指导,鼓励艺术硕士在文化遗产领域进行挖掘,激发探究兴趣,从认知到理解再到设计转化研究。培养艺术硕士参加各级各类创新项目的积极性,增加实践和创新训练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研究性思维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系统的实战中提高艺术硕士的运筹规划、自主调查、文献研究、创新转化与设计思维等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艺术硕士文化遗产创新转化人才是文化遗产持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地域经济、科技等全面振兴最坚实的后备力量。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任重道远,只有顺应时代发展,使教育超前应变、人才培养主动求变,才能更好地让文化生态保护在社会发展的更迭中以不变应万变。

宾阳炮龙节之炸炮龙 蒋蒙涛 肖雲曦 甘晓梦(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

注释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J/OL].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2]黄永林,纪明明.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文化产业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5).

[3]李晶.对广西高等艺术教育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5(05).

[4]杨玉,赵哲.区域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核心关系及其协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1):162-167.

[5]袁莉萍,吴东醒.基于5G环境下的艺术教学模式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4).

猜你喜欢

硕士文化遗产研究生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Tough Nut to Crack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