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费梅伊没有什么新闻

2020-04-24周大宝

南方人物周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幼狮伊萨斯蒂芬

周大宝

2018年,法国在足球世界杯决赛中以4-2击败克罗地亚夺冠,巴黎街头群情激昂,众人向凯旋门涌去,高扬三色旗,齐唱《马赛曲》,在集体狂欢中,苍凉的背景乐缥缈响起,隐隐透出不祥之音,一行触目的白色字幕浮出——Les Misérables,悲惨世界。

1862年,雨果在巴黎东郊的蒙费梅伊写下流芳百世的《悲惨世界》,一个半世纪过去了,蒙费梅伊依旧悲惨。因外来人口复杂,种族、宗教与阶级矛盾尖锐,加之管理不善、司法不彰,这里成了一个发展滞后、罪恶滋生的灰色地带。影片《悲惨世界》中的故事就发生于此,这部由法籍非裔导演拉德·利执导的首部剧情长片获得了第72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并代表法国竞逐第92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

电影从一位新上任的白人警官斯蒂芬的视角展开,他将与另两位“经验老到”的搭档克里斯、格瓦达组成“反犯罪小队”,确保这一方水土的平安。在半日的巡逻中,街区驳杂的众生相缓缓铺展——“全景监狱”式的住屋环境,破败凋敝的沿途街景,贸易市场遍地假货,青少年四处游荡,北非、吉普赛、穆斯林兄弟会的势力盘根错节,性交易、毒品、枪支、盗窃等乱象枝蔓丛生。伴随着克里斯的讲述,手持镜头游走在街区的各个角落,一切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戾气弥漫、危机四伏。

这里正是导演拉德·利从小生活的地方,他出生于西非马里,幼时随父母移民法国,在蒙费梅伊长大。在拉德·利冷静的眼光与自由的调度下,暴力街区与底层生活不再是一道被窥探的奇观,复杂的矛盾也没有被简化为善恶的二元对立,每个人物都按照自己的逻辑线行动,这些线索交织、分叉、纠缠,构成了一张立体而充满张力的网,令观众在其中思考权力的分配、施受与合法性问题,以及人类在种族、信仰、阶级等矛盾上的艰难处境。

除却蒙费梅伊的种种社会问题,借由斯蒂芬的双眼,我们也看到了硬币的另一面——作为执法者的警官身上的阴影,他们并非正义与公道的化身,克里斯是一个带有种族主义倾向的白人,做派强硬、滥用职权、欺压平民,鼓吹“我们永远正确,从不道歉”,格瓦达则是出身当地的黑人,行事比克里斯更为游刃有余,但多数时候对暴力袖手旁观。相形之下,斯蒂芬兼有“局内人”与“旁观者”的双重立场,他身处漩涡之中,却因无法认同身边人的行为而产生距离,他试图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但往往无能为力。

故事的转折是一头丢失的幼狮,马戏团的吉普赛人气势汹汹地找到“市长”兴师问罪,双方陷入剑拔弩张的局面,为避免火并,警方承诺介入。在寻找幼狮的过程中,蒙费梅伊的政治生态与人际网络得到了清晰的呈现——“市长”与警队互相嫌恶,却不得不进行权力分工、彼此配合;宗教势力膨胀,并试图以自身的伦理教导和收编年轻人。蒙费梅伊有自己的秩序和规则,各方势力间维系着一种脆弱的和平,但种种矛盾如积薪厝火,只需一点火星便会万劫不复。

在确认是黑人少年小伊萨偷走幼狮后,格瓦达在追捕中打伤了少年,这一情景恰好被无人机拍下,引发了影片中的关键性冲突。录像成了警方暴力执法的把柄,也成了黑人居民借以翻身的契机,在多方斡旋与博弈下,存储卡最终被交给警方,小伊萨作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不仅被迫承认自己是因跌倒而受伤,还被带到吉普赛人面前,遭受了一番恐吓与羞辱。就在这起突发事件行将结束时,影片陡然进入了黑暗暴力的失控场景:故事的结尾,愤怒的孩子们用燃烧瓶掀起了一场复仇,三位警官被逼入一座破败的楼宇中,“看守人”变成了隐喻性的囚犯,手执燃烧瓶的小伊萨站在高位,象征着权力的倒置,而斯蒂芬则不得不举枪对准了他。

就在一触即发的对峙中,影片落幕。没有宽宥和救赎,空余恐怖与沉重。从充满民族精神的宏大开场,到逼仄楼道里的你死我活,电影的叙事时间只有不到两天。在愤怒的释放中,暴力陷入永无止境的悲剧轮回,一切都在毁灭的深渊里分崩离析,有如爆竹炸裂后留下了一地碎片,而长夜寂寂依然。

影片中段,斯蒂芬与穆斯林头目之间曾有过这样一番对话:

“如果只有发泄怒火才能换来倾听呢?”

“能换来什么?最糟糕的是没人在乎。”

的確,片中真正有效的倾听与沟通从来都是缺位的,种族、信仰、阶级、观念等差异将人们撕裂得鲜血淋淋——这些差异没有带来多元价值的和平共存,却触发了价值冲突下的偏见、恐惧与相互伤害。由此,故事里的“罪与罚”都被无限放大:小伊萨罪在偷窃,却饱受凌辱、险些丧命;三位警察罪在暴力执法,却被强化了数倍的暴力反噬,最终被逼入绝境。愤怒、冷漠、偏执、歧视、隔阂,使得旨在维系公平正义的法律和制度发生了错位,恰如雨果在《悲惨世界》中的慨叹:“这世上没有坏的庄稼,也没有坏的人,只有坏的庄稼人。”在经历了某种身份的固定后,人类走出了伊甸园,被绑缚在战车上,于永恒的分歧与仇恨中彼此宣战,直到最后我们发现,权力的施受两方原来都身在修罗场中,无人能逃。

2006年,拉德·利拍摄纪录短片《克利希-蒙费梅伊的365天》,记录下了发生于2005年10月27日的巴黎暴动。当时,巴黎北郊克利希苏布瓦镇的两名非裔少年为躲避警察的追捕,躲入一所变电站,不幸触电丧生,从而引发了该镇数百名青少年与警方发生暴力冲突。而早在2005年的暴动发生之前,马修·卡索维茨于1995年执导、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怒火青春》,也同样将镜头对准了巴黎郊区的青少年与代表政府体制的警察之间的冲突。该片获凯撒奖11项提名,摘得包括最佳电影奖在内的3项大奖。正是这部电影触发了拉德·利拿起摄像机的热情,但他也在一次采访中说,距离《怒火青春》已经过去了24年,情况却依然没有改变。

猜你喜欢

幼狮伊萨斯蒂芬
加沙街头
轮椅上的天才——斯蒂芬·霍金
斯蒂芬·G·雷兹《完全音乐理论教程》述评
第五届鄂伦春冰雪“伊萨仁”开幕
瑞典动物园杀死9只健康幼狮
斯蒂芬·库里招牌动作之掩护投篮
斯蒂芬·霍金:探知外太空,保人类长存
“共精彩,越未来”伊萨成功召开首届亚太经销商大会
画家的许诺
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