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拓跋鲜卑和北魏的发展渊源

2020-04-23张鹏

新丝路(下旬) 2020年4期
关键词:拓跋鲜卑王朝

张鹏

一、遥远的传说——鲜卑民族的渊源

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兴起于大兴安岭地区,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魏书》记载了鲜卑族最初的历史渊源,“昔皇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虽然《序纪》把鲜卑祖先追溯为黄帝的少子昌意,并强调其远祖在尧舜时候便入仕为官,但这种表述更像是一种传说,是后来北魏王朝统治者出于政治上的考量,为强调自身华夏正统而刻意附会而已。

鲜卑族真正的形成、发展历史,《后汉书·鲜卑传》的记载较为可信,鲜卑起源于我国北方的“东胡族”。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保今天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地区,于是这两部分别以乌桓和鲜卑[1]两处山名作为族名,形成乌桓族和鲜卑族,之后较长时间一直受匈奴的奴役,向匈奴进贡,大鲜卑山时期是鲜卑族的起源阶段。

东汉光武帝(公元前5年-57年)时,匈奴分裂为北匈奴与南匈奴。南北匈奴之间相互攻伐,内耗严重,而东汉政府采取联络鲜卑,孤立和打击北匈奴的政策。由此契机,鲜卑趁势发展起来。后鲜卑部众离开鲜卑山,向西南迁移,到了“大泽”,即今天的呼伦湖[2]。公元46年,乌桓被汉朝招抚,大部分迁居太原关内。原居住地则被鲜卑族占据,没有南迁的乌恒人也归附了鲜卑。公元91年,受到东汉和南匈奴打击的北匈奴也被迫迁往中亚,鲜卑族趁机占据蒙古草原(今内蒙古河套及大青山一带),许多没有西迁的匈奴余众,也加入鲜卑,成为鲜卑族的一部分,至此鲜卑一举成为北方霸主。

东汉后期,鲜卑族出现一位富有谋略的首领名檀石槐,他执法严峻,处事公正,各部落均比较信服,以他为中心,建立一个大联盟,联盟兵强马壮,向南掠夺东汉,向北抗拒丁零,向东击退扶余,向西进击乌孙,东西达一万四千余里,南北达七千余里。困于辽阔的统治地区,檀石槐将联盟控制的地区划分为东、中、西三部[3],每部各置大人统领。而我们下文要论述的拓跋部便属于鲜卑中部的一支。檀石槐死后,鲜卑陷入分裂。三世纪前叶,西部鲜卑诸部相继反叛,鲜卑首领轲比能短暂统一东部和中部鲜卑。在魏晋南北朝时,鲜卑逐渐分为清晰的三部,一是东部的段部、慕容部、宇文部等;二是中部的拓跋部;三是西部的吐谷浑部等。

东晋十六国时期,东晋政权仅能控制江南地区,而我国北方和西南地区则先后由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建立了二十多个地方政权,其中鲜卑各部族尤其活跃,所建政权为数最多,持续最久。分別为慕容氏的前燕、后燕、西燕和南燕,乞伏氏的西秦,秃发氏的南凉,吐谷浑氏的吐谷浑国,拓跋氏的代国、北魏、东魏和西魏,宇文氏北周以及鲜卑化的高氏北齐,先后持续近三个世纪。当然,他们建立的北魏政权鲜卑各部在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建立了诸多国家。其中慕容部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和南燕、乞伏部建立西秦、秃发部建立南凉、吐谷浑部在今甘南、四川西北及青海等地区建立吐谷浑国、宇文部建立北周等。但鲜卑族的这些部落和政权之中最璀璨夺目的还是拓跋鲜卑这一支,拓践部建立代国,在此基础上建立北魏,兼并其他鲜卑诸部统一北方。享国148年,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北魏上承魏晋,下启隋唐,虽然只统一了中国北方,但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正统王朝。

二、盛乐时期的“代”国——拓跋鲜卑的崛起

盛乐,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之北的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为盛乐城遗址。拓跋鲜卑从东北大兴安岭逐步迁居至盛乐,并在此建立代国和北魏,盛衰延续长达将近300年。北魏灭亡后,盛乐城仍作为边塞重镇延续使用时间长达一千多年,明清以后才逐渐荒废。

公元220年,被后来北魏政权追谥为“北魏始祖”的拓跋力微继位。他平息了拓跋部内乱,将统治中心东迁移至盛乐,拓跋鲜卑各部都来归服,于是建立了一个以盛乐为中心的拓跋鲜卑族的部落联盟。但此时的联盟并非一个独立的政权,如《魏书》中所述,拓跋鲜卑礼制淳朴,没有自己的文字,以语言为约束,没有监狱和刑罚,成员违反习俗或禁忌的,由各部氏族首领商议处置。可见,此时的拓跋部仍然停留在原始氏族社会的历史阶段。

公元277年,拓跋力微病逝,在他死后三十余年,拓跋鲜卑又出现短暂的分裂和内乱,直至继任者拓跋猗卢重新统一各部,四处征战,扩充疆土,于公元315年自称为“代王”,以盛乐为北都,以平成为南部,建立“代”政权。此时的“代”政权,代政权和十六国时期其他游牧部落在中原建立的政权相比,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国家,更像是一个部落联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政权国家。拓跋猗卢称“代王”的第二年,便在统治集团内部的变乱和相互倾轧中被杀,拓跋鲜卑前后又持续了二十余年混乱,直到拓跋什翼犍继位,内部变乱才最终结束。什翼犍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继位后,将拓跋鲜卑进行一定程度的汉化改革[4]。经过多年励精图治,代政权重新稳定下来,此时的代政权属于鼎盛时期,部众达到数十万人。但其后期和强大的割据政权“前秦”的发生战争并失败,又受到高车部落的侵扰,最终什翼犍被杀,代政权灭亡,此时的中国被前秦的苻坚短暂的统一起来。

公元386年,也是代政权灭亡后第十年,前秦政权在淝水之战后覆灭,由苻坚统一起来的北方重新分裂,拓跋珪乘机东山再起,重新即代王位,后改为魏王,定都盛乐。他对内励精图治,实行一系列改革(拓跋珪改革),推动鲜卑政权进入封建社会;对外击败贺兰、铁弗、高车、柔然等草原诸部,并与后燕、后秦争霸于中原。公元398年,拓跋珪确定国号为“魏”[5],将国都从盛乐城迁到平城,即皇帝位,便是北魏道武帝。从此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北魏政权逐渐发展为南北朝时期代表中国北方的王朝。

三、平城和洛阳时代——北魏政权的鼎盛与消亡

平城,今天的山西省大同市。其东连太行山,西接黄河,北靠蒙古高原,南望晋阳大地,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处。平城是北魏中期都城,从北魏道武帝拓跋圭于公元398年迁都至此,至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共建都于此97年,前后经历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共六位皇帝,成为当时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拓跋鲜卑从塞外游牧政权迈向中原王朝的重要标志。

迁都平城的北魏王朝,虽然统治者仍是拓跋氏,然而政权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与盛乐时代拓跋氏政权相比较,新建立的北魏王朝政治面貌焕然一新,不仅在都城建制、政治制度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中原王朝政治文化特征[6],还大力推崇儒学、争夺中华正统则为北魏王朝塑造了中原王朝模式的政治灵魂和文化精神。平城时代的北魏,真正实现了由塞外草原游牧政权到中原王朝、从边疆属国政权到皇权国家的华丽转身。

从公元493年,孝文帝迁都到洛阳,作为新的统治中心,至公元534年,北魏被分裂为东魏与西魏,洛阳作为北魏都城前后四十余年。经过孝文帝改革后,全国户数已达五百余万,农业、手工业、商业、文化、科技等各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洛阳伽蓝记》称北魏后期百姓殷富,年登俗乐,衣食粗得保障。洛阳也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和世界历史上面积最大的都城,也是鲜卑族汉化、多民族融合和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更是见证了北魏王朝从繁华走向谢幕的最后舞台。

纵观历史上的各个王朝的发展轨迹,大多政权开创者都是起家于乡野,对社会弊病及民间疾苦深有体会,他们当政后能吸取前朝的教训,施政颇能针对时弊,顺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紧随其后的继任者也能很好的延续之前的一些列方针政策,所以王朝或政权很快能达到“中兴”的局面。而中后期的统治者,自小生活在宫城之内,不了解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生活日趋腐化,甚至昏庸和残暴,导致的结果是政权政治黑暗,经济倒退,社会矛盾也越发尖锐,从而引起百姓的不满,待到合适契机便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并将其推翻,北魏的发展也是如此。

北魏开创者道武帝拓跋珪雄才大略,对内励精图治,实行一系列改革,对外击败高车、柔然等草原诸部,与后燕、后秦争霸于中原。后继统治者明元帝拓跋嗣也能上承拓跋珪文治武功,下启太武帝拓跋焘一统北方。太武帝拓跋焘雄才大略,威服四方。文成帝拓跋濬和献文帝拓跋弘也都对百姓实行怀柔统治,安抚远近内外民众。正是前几代帝王的苦心经营,才有了孝文帝元宏在位时期的鼎盛。但之后的统治者宣武帝元恪后期笃信佛教,外戚专权,朝政日趋黑暗。孝明帝元诩在位期间母后胡氏擅权乱政,大失人心,朝廷土崩瓦解。最后两代皇帝孝庄帝元子更是攸和孝武帝元修更是沦落为傀儡皇帝,最终被手下权臣杀死。

北魏政权最终在公元534年被分裂为东魏、西魏两个割据小政权,这种割据并未没维持多久,550年,东魏权臣高洋废掉皇帝,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北齐政权。紧接着557年,西魏皇帝拓跋廓被迫将帝位“禅让”给权臣宇文觉,建立了北周政权,元魏(拓跋魏)正式灭亡。拓跋鲜卑民族也因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人民多转向定居农业生产,随着封建化进程的加深,跟随者北魏统治者的一些列汉化改革,逐渐同各民族的融合。到了隋唐时期,拓跋鲜卑作为民族實体和政权实体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渐消亡。

注释:

[1]1980年7月,内蒙古考古工作者在调查中发现了“嘎仙洞”,该洞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深山的山崖上,洞中遗留的石刻铭文与《魏书》记载基本相同,从而证明嘎仙洞就是历史上记载的鲜卑石室。嘎仙洞面积近3000平方米,洞顶最高20余米,同时洞中还有小洞。至今已有1560多年的历史,是鲜卑族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

[2]呼伦湖,又名达赉湖、呼伦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草原西部的新巴尔虎右旗境内,为北方数千里之内唯一的大泽,水域宽广,以夏秋流量最大,两岸有沼泽湿地分布,水草条件好,为优良的天然牧场。

[3]东部大致范围为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向东到今辽宁省全域;在汉桓帝时,东部鲜卑各部统一于檀石槐军事部落大联盟。柯比能死后,鲜卑各部开始互相攻伐,空前强大的东部鲜卑瓦解成为宇文、慕容、段等新部族。

中部大致为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向西到今张家口市境内;拓践鲜卑由中部鲜卑转化发展而来。

西部从今张家口往西一直到甘肃敦煌附近,包括今青海、甘肃、内蒙古河套地区的这部分鲜卑部落。主要以秃发部为代表的河西鲜卑、乞伏部为代表的陇西鲜卑和吐谷浑部为主。

[4]制定法律,强化集权,同时开始尝试模仿晋朝政权设置百官,启用汉族士大夫为官,比如汉人燕凤为长史、徐谦为郎中令等。

[5]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此时都城较之曹魏的都城洛阳偏北,建立时间也较晚,故后代历史均称为北魏或后魏,又因其皇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元魏。但本文还是以认知度更高的北魏代指。

[6]在大同都城建设方面,道武帝时期,着力营建权力的中心西宫,太武帝时期,随着太子监国制度的确立,增建了新的政治中心东宫,孝文帝时期,由于孝文帝倾慕汉地文化,为此时的宫室布局不合礼制,在宫城的中部建造起以太极殿为中心的宫城和举行朝会、祭祀、庆赏等大典的“名堂”等建筑。

猜你喜欢

拓跋鲜卑王朝
“屎壳郎”大王
方斗山隧道拱顶FLAC沉降模拟及修正
拓跋珪的“天赐”时代
Summer Is Coming
世界上收入最高的五名足球运动员
化蝶
领导是咱老家人
鲜卑族的崇山与祭天
鲜卑民族初探
浅论几个北方游牧民族的婚姻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