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治”是制度自信的生动诠释
2020-04-23杨汉林
摘 要:制度自信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当前,我们拥有的制度自信,不仅有深厚的理论逻辑,更有丰富的实践基础。新中国建国以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进步巨大成就,最有力地诠释了制度优势和制度自信。
关键词:制度自信;伟大成就;显著优势
一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最大的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成就和显著优势,目的就是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制度自信,使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多方面的显著优势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长期保持并不断增强这些优势,是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努力方向。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又要抓紧制定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的制度、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显著制度优势。只有既坚持和巩固好,又完善和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看一种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否具有生命力和优越性,要从政治上、大的方面去评判和把握。比如,看其能否在制度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能否从制度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破除体制机制的弊端;是否具有自我完善的制度韧性,促进治理体系更加科学、治理方式更加有效;能否发掘维护社会公正的制度潜能,保证最大多数人共享治理利益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始终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自我革命的姿态始终促进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改革来坚持和完善机制体制,是以公平正义为首要价值和以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根本任务的社会制度,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先进性。
制度是国家之基、社会之规、治理之据,治理是制度在实践中的运用,是制度功能的发挥。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为党领导人民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提供制度支撑和治理保障,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而言,是沧桑巨变的70年,在中国共产党坚强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勇于奋斗不畏艰辛创业图强,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用40年时间创造了资本主义社会几百年的业绩,创造了社会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1956年毛泽东在他著名的文章《论十大关系》中这样描述中国的情况:我们一为“穷”,二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以解放初期的1949年的中国为例,当时人口为5.4亿人,死亡率高达20%。,人口平均寿命为35岁,工农业总产值为466亿元(约合179.6亿美元),原煤产量为0.32亿吨,原油产量为12万吨,钢为15.8万吨,水产品为45万吨。1949年的工业产品中,缝纫机2000台,收音机4000台,自行车14000辆。具体到人,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社会商品零售额分别为86元、69元、25.9元,人均占有的原煤、发电量、原油、钢、布匹只有59公斤、7.9度、0.2公斤、0.29公斤、3.49米。人均占有粮食、棉花、油料、水产品只有209公斤、0.82公斤、4.7公斤、0.83公斤。每天每人只能得到0.57公斤粮食、0.013公斤油料、0.017公斤肉、0.0023公斤水产品,而人均300克钢产量连全国每户一把锄头也满足不了。
1949年,中国文盲率大约80%,而且被视为识字的20%的人当中,已经包括了那些只认识几百个汉字的人和今天只能列为半文盲的人。全国5.4亿人中,大学生不过14万人,各种技术人员不足5万人。这就是当时中国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经过几十年的艰辛探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使改革开放40年以9.4%的增长,现在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220种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以粮食等为主的农产品长期居世界前列。在基础设施上,我国高铁占世界三分之二,高速公路接近世界50%,世界10大港占了7个……经济发展、政治昌明、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稳定、生态良好,书写出“中国之治”的鸿章巨制,“中国之治”的“密码”是符合国情的先进制度,而创造奇迹的治理效能又给制度自信夯基固本。
三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充满信心地表达:“衡量一个社会制度是否科学、是否先进,主要看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这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一个基本依据。”
以我们贵州发展为例,长期是国家发展的“短板”,处于后进地位。以“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为特征,贵州世代贫困成为过去长期的固化宿命。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人“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敢于改变现状、敢于任事担当、敢于披荆斩棘,使全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中国奇迹“中国之治”的一个缩影,也很好诠释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磐石般的制度自信。昔日“天无三日晴”的贵州,花团锦簇、空氣清新、气候凉爽、山水清秀、文化多彩,成为最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地无三尺平”变成了万桥飞架、天堑通途、天涯咫尺、风驰电掣。“人无三分银”的世代贫困宿命正在被彻底打破,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划上句号。
以脱贫攻坚战为例,贵州经济连续8年增长速度排名全国前3名,最近3年全国排名第一。连续3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被国家评为第1方阵,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的“省级样板”,书写中国制度优势的贵州篇章。贵州1978年全省有贫困人口1840万,占常住人口的68%,2019年贫困人口减少到30.83万,贫困发生率降低到0.85%。近3年易地扶贫搬迁188万人,是全国易地搬迁人数最多的省份。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市县乡四级远程医疗,改造农村危房51万户,基本解决27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题。201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8万亿元,是1949年的2377倍,2018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592元和9716元,是1949年的336倍和201倍。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学校数量由1949年的578所增加到2018年的20078所,义务教育全覆盖。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医疗机构数由1949年的65个增加到2018年的2.81万个,常住人口平均寿命由1980年的68岁提高到2018年的74岁……
贵州的巨大成就和变化,是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贵州的生动实践。在巨大的制度优势面前,构筑起更大的自信和能力,并转化成治理效益,那么,“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会早日到来。
作者简介:
杨汉林,中共黔东南州委党校副教授,经济管理研究生。研究方向:基层治理、三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