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梁家河知青点田野调查研究
2020-04-23张雪
摘 要:梁家河是知青习近平插队七年的地方,是习近平总书记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的地方,蕴含着“大学问”。本文旨在运用田野调查法,实地考察梁家河知青生活的地方,体验习近平总书记插队经历,身临其境感悟梁家河的“大学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奋斗足迹,总结大学生成长的经验智慧。
关键词:习近平;梁家河;田野调查;大学生成长
“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p4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突出者,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关系着党和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锻炼与成长让青年习近平从迷惘、彷徨到坚定的人生目标,形成了优秀的品质,扣好了人生第一颗扣子,给我们大学生做出正确选择树立了榜样,对我们成长有重要启示。
一、梁家河的自然与人文状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区人的性格深受生活环境、历史文化的影响,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内心深处就会有个声音在呼唤自己该如何抉择。
1.地理环境
梁家河村隶属于延川县文安驿镇。延川位于黄河中游陕北黄土高原东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地表破碎,植被稀疏。[2]p2偏僻闭塞,艰苦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当地人民勤劳、淳朴、勇于进取和不屈不挠的性格。
2.历史文化
陕北延川县是红色革命根据地所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革命先辈在这里艰苦奋斗,团结人民群众,发展生产力,给予抗日前线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抗击日本侵略者,实现民族解放。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为后辈人树立了典范,并影响着一代代青年人。
二、知青习近平在梁家河的历练
1969年,朝气蓬勃的青年习近平受“文革”影响而成为一名“上山下乡”的插队知青。青春年华本该是多姿多彩、风华正茂,而对于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说,却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披星戴月挥汗成雨、箪食瓢饮物质匮乏、跳蚤叮咬浑身发肿。15岁来到黄土地的他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他已经有了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他思想之所以转变原因之一便是受到梁家河村民勤奋、淳朴、勇于进取和不屈不挠性格的影响;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团结人民群众、自力更生革命精神的熏陶。
1.思想转变
经过漫长的路程,青年习近平来到偏僻闭塞、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的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大队。从小生活在北京交通便利不缺吃少穿的他,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年仅15岁的他迷惘、彷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陕北高原的贫困和艰苦。在刚到梁家河的半年里,青年习近平没有长期观念,在团结问题上没太在意,别人天天下地干活,他却很随意,老百姓对他印象很不好。他感到十分孤独,于是偷偷跑回北京。这个时候习近平的姨姨和姨夫给他讲述了他父亲与革命先辈们在陕北艰苦奋斗、团结人民、自力更生、抗击侵略者、争取民族解放的光辉事迹,鼓励他学习革命先辈们融入到基层生活中,团结人民。年轻的习近平恍然大悟,返回梁家河,主动团结当地村民,积极干活融入到人民群众,转变思想敞开心扉接受这里的方方面面。从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的城里娃,成长为乡亲们眼里能吃苦、心眼好、知识渊博的“好后生”。
2.过“五关”
思想转变后的习近平自觉接受了艰苦生活的磨练,通过自己努力和村民的帮助,在几年内克服了“五关”。一是跳蚤关:梁家河的夏天几乎是在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二是饮食观:从精米细面到粗粝的杂粮,他慢慢习惯,甚至吃的更香。三是生活关:从刚开始什么也不会做,到后来完全自理。四是劳动关:从最开始挣6个工分没有妇女高,到后来成为挣10个工分的种地好把式。五是思想关: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3]融入了当地生活摆脱了孤独和迷惘,重新热爱生活,同时他也养成了勇敢、坚毅、不服输的品质。
3.为民服务
知青习近平将自己融入到梁家河,在陕北这片贫瘠的黄土地上思考着“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他竭尽所学,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最终立下为国家、人民奉献自己的理想信念。知青习近平脚踏实地,不断追求上进,带领村民做了很多改善生活的实事:去四川学习办沼气池[4]p103,解决村民照明困难、柴火稀少做饭难的问题;打井解决村民用水难和卫生用水的问题;办缝纫社减轻妇女们的劳动负担;办代销店方便村民买卖生活用品,再也不用跑到五公里外的文安驿公社或更远的延川县城;带领大家打於坝,增加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办铁业社等等,让梁家河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生活更加便利。
三、梁家河知青经历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启示
历史和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成为对国家有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直是我们向往的,但是在学习实践中我们总是各式各样的问题,容易陷入心浮气躁、自我怀疑,对前途感到迷茫、彷徨。15岁的知青习近平也曾和我们面临过类似的問题,为我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做出了榜样。
1.读万卷书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1]p147读书是知青习近平每日坚持必做的功课,正是因为他持之以恒才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广博的知识。知青习近平嗜书如命,白天争取劳动间隙读书,晚上别人酣睡而他趴在煤油灯下读书,靠读书缓解身体上的疲劳,满足精神世界对于知识的渴求。所读之书横贯古今、门类繁多,中西兼有,并且仔细分析、对比佐证,反复思索,他还注重与人交流探讨。村民们经常来他的住处听他说书,村里的家长理短也来请他前来解决,因为村民认为他读书多、明事理、相信他。
当下大学生之所以心浮气躁正是因为想太多而书读太少。读书或是为应付考试和作业,或是为了写论文,只有少部分人是为了“怡情”读书。也有的大学生读书比较多,不功利,但是读书效果不好,经常是粗读,雾里看花,隔靴搔痒,看完之后被人问的时候支支吾吾说不出所以然,不能达到“博彩”。还有的大学生,读书特别局限,仅在自己所学专业之中打转,太过教条主义,而且很少与人交流,闭门造车,孤芳自赏,不能“长才”。
读书的目的在于“怡情”、“博彩”、“长才”,让浮躁的心安定下来,让广博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散发出能量,让处世行事更加妥帖。不论何时何境读书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大学生应该向青年习近平学习,苦中作乐,重视阅读,做好知识积淀,才不会书到用时方恨少。
2.行万里路
瞿秋白曾说:“只有实际生活中可以学习,只有实际生活能教训人,只有实际生活能产生社会思想。”社会实践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大熔炉,知青习近平在七年的社会实践中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团结人民群众,克服困难,磨练意志,砥砺品格,悟出了梁家河的“大学问”。梁家河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青年观的源头,是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之基,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扶贫思想的来源。由此可见,实践之重要性。
当代大学生很多人也会参加社会实践,有人以赤子之心深入基层,为贫苦地区人民带来温暖。但是更多人形式主义大于对实践本身的思考和收获,他们参加社会实践只是为了交作业,走个过场,完成任务。大家内心都知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很重要,但难以做到知行合一。我们真应该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凡做某事本心为何?如何依照本心做好此事?第二种同学,基本不参加任何社会实践,沉迷网络,在网上看别人实践,思想上的巨人。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没有结合社会实践,一切都只是空中楼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大学生应该以青年习近平为榜样,以一颗赤子之心躬耕于陇亩,在社会实践之中实事求是、踏实肯干、磨练意志、增长本领,成为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有用的人才,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优秀的建设者和可信赖的接班人。
3.坚定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他一直坚持这么做。习近平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中深入到祖国贫穷艰苦地陕北高原,了解到中国的国情,知道了中国农民的疾苦,他深受触动,树立了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他说:上山下乡体会最深的就是“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3]。
当代社会高速发展,科技改变生活,大学生面临的诱惑和选择太多,难免会眼花缭乱,从而难以从始至终、从善如流,难以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难以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我们大学生应该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立足当下、了解国情,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联系在一起,将个人前途和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坚定信念,立足于人民,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与人生价值。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1]p4知青习近平为大学生做出选择树立了榜样,大学生应向知青习近平学习,扎根我们自己的“梁家河”,体会“大学问”,勤学苦读,躬身实践,脚踏实地,坚定信念,成为对民族对国家有贡献的青年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延川县志编撰委员会.延川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3]习近平.我是黄土地的儿子[J].政策,2018(2)
[4]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
[5]培根著,王佐良译.培根随笔[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
张雪(1995--)女,陕西西安人,本科生,研究方向:历史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