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本《大智度论》残卷缀合八则
2020-04-23刘显
刘 显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海南 海口 570228)
《大智度论》,100 卷,印度龙树菩萨著,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又称《摩诃般若释论》《大智度经论》《大智释论》《智度论》《智论》《释论》《大论》等,《大正藏》收在第25 册。《大智度论》是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宏篇巨著,对佛教学说、传说、用例、地理、历史、僧伽等方面解说甚细,论中所引经籍颇多,包含原始佛教圣典、部派佛教诸论及初期大乘佛教经典,堪称当时的“佛教百科全书”,是研究大乘佛教和古印度文化的重要资料。自南北朝至隋、初唐,华北地区特别盛行《大智度论》的研究,历史上注疏甚多,如僧肇《大智度论钞》8 卷,慧影《大智度论疏》24 卷,僧侃《大智度论疏》14 卷,昙影《大智度论钞》15 卷等,然今仅有《大智度论疏》残篇存世,余皆亡佚。
敦煌文献中也有大量《大智度论》写本。经过对现已公布的敦煌文献全面普查,我们共发现《大智度论》写本487 号,其中包括中国图家图书馆藏116 号,中国历史博物馆藏2 号,敦煌研究院藏13号,敦煌市博物馆藏1 号,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8号,天津市文物公司藏2 号,上海图书馆藏3 号,浙江省博物馆藏5 号,浙江图书馆藏1 号,务本堂藏2 号,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藏3 号,台湾傅斯年图书馆藏1 号,英国图书馆藏品82 号,法国国立图书馆藏22 号,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德堡分所藏207 号,日本书道博物馆藏8 号,日本大阪武田科学振兴财团杏雨书屋藏7 号,日本龙谷大学藏1 号,日本大谷大学藏2 号,日人滨田德海藏1 号。这些古写本抄写时间从东晋至晚唐,其中以南北朝时期写本居多,距离罗什译经时间相去未远,保留了《大智度论》的早期形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但是,这些写本首尾俱全者仅BD15318、BD15353、S.1621、S.4614、P.2106、BD14 087、S.4492、S.2160、S.5393、S.5120、S.1829、S.513 4、S.5132、BD14024、S.5130、S.5126、S.5119、津 艺174 号18 件,其余均为残卷或残片,对进一步整理研究带来很大的障碍。对此,著名学者张涌泉先生曾指出:“敦煌残卷的缀合是敦煌文献整理研究‘成败利纯之所关’的基础性工作之一。”[1](P120)鉴于此,本文通过内容、断痕、行款、书风等方面的分析比较,把19 件《大智度论》残卷或残片缀合为8组,为进一步研究创造条件。
文中藏家、图版、主要征引书目均使用简称,“S.”指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斯坦因(M.A.Stein)编号;“P.”指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伯希和(P.Pelliot)编号;“Дx.”指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藏敦煌文献编号;“Φ.”指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藏敦煌文献弗鲁格编号;“BD”指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统编号;“津文”指《天津市文物公司藏敦煌写经》编号;“中村”指《台东区立中村博物馆所藏中村不折旧藏禹域墨书集成》编号。《宝藏》指《敦煌宝藏》,《英图》指《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法藏》指《法藏敦煌西域文献》,《俄藏》指《俄藏敦煌文献》,《津艺》指《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津文》指《天津市文物公司藏敦煌写经》,《国图》指《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中村》指《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所藏中村不折旧藏禹域墨书集成》,《索引》指《敦煌遗书总目索引》,《索引新编》指《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孟目》指《俄藏敦煌汉文写卷叙录》,《大正藏》指《大正新修大藏经》。
一、俄Дx.9569 号+俄Дx.00241 号
(一)俄Дx.9569 号,残片,如图1 右部所示,存12 残行,前后及上部皆残泐,每行存下部2字—7 字(比照完整文本,满行约17 字),楷书,有乌丝栏。所存内容起“余三众各五百”句的“各五”二字左侧残笔,讫“问曰:如五千阿罗汉”句前四字,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25 册84 页中1 行至84 页中12 行,图版见《俄藏》14 册185 页下。原卷缺题,《俄藏》未定名。
(二)俄Дx.00241 号,残片,如图1 左部所示,存7 残行,前后及上部皆残泐,每行存下部2 字—6 字(比照完整文本,满行行约17 字),楷书,有乌丝栏。所存内容起“如五千阿罗汉皆赞三众”句的“千阿”二字,讫“诸经中第一大,如嘱累品中说”句的“大如”二字,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25 册84 页中12 行至84 页中19 行,图版见《俄藏》6 册151页下右。《俄藏》失考,定名“佛经”,马德考定所存内容为《大智度论》卷三[2](P450-460)。
图1 俄Дx.9569 号+俄Дx.00241 号缀合示意图
按:上揭二号皆为《大智度论》卷三残片,且内容前后衔接,当可缀合。如图1 所示,缀合后二号下界栏对接无间,断痕大致吻合,俄Дx.9569 号下端残缺的“千阿”二字恰在俄Дx.00241 号首行,而“阿”字长横末端顿笔亦可于俄Дx.9569 号觅得。又二号行款格式相同(地角等高,皆有乌丝栏,行间距相等,字间距相近,字体大小相同),书风书迹相同,亦可为证。二号缀合后,所存内容起“余三众各五百”句的“各五”二字左侧残笔,讫“诸经中第一大,如嘱累品中说”句的“大如”二字,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25 册84 页中1 行至84 页中19 行。
二、BD14901 号+BD15352 号
(一)BD14901 号(新1101),9 纸,纸高26.5 厘米,首残尾全,局部如图2 所示,存244 行,首纸28行,2 纸—3 纸皆29 行,4 纸28 行,5 纸—7 纸29行,8 纸28 行,末纸15 行,行约17 字,前3 纸有等距离残洞,第8 纸有残洞,楷书,有乌丝栏,尾题“大智度经卷第卅七”,有品题“摩诃般若波罗蜜优波提舍中大慈大悲品第卅六”。该号实由二残卷粘合而成,但中有残缺,所抄文字并不衔接。1 行—86行系残卷一,所存内容始“则言一切诸法空”句之“言一”二字,迄“未来世事亦如是”句“世事”二字,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25 册254 页上15 行至255 页上19 行;87 行—244 行系残卷二,所存内容始“余九地中摄”句之“地中”二字,迄尾题,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25 册256 页上26 行至258 页上27 行。图版见《国图》135 册153 页上至159 页上。与《大正藏》本分卷不同,相当于《大正藏》本卷第二十六初品中十八不共法释论第四十一,卷第二十七初品大慈大悲义第四十二前部分。《国图》定名“大智度论(异卷)卷三七”,并称该号为6 世纪隋写本。
(二)BD15352 号(新1552),3 纸,纸高26.5 厘米,首尾残,前、后部如图2 所示,存87 行,3 纸皆29 行,行约17 字,卷首有残洞,楷书,有乌丝栏,卷首下有长方形阳文朱印“敦煌长史”,卷末有今人冯国瑞题跋。所存内容始“未来世事亦如是”句之“亦如”二字,迄“余九地中摄”句之首二字,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25 册255 上19 行至256 上26行,图版见《国图》142 册393 页上至396 页上。《国图》定名“大智度论卷二六”,并称该号为6 世纪南北朝写本。
按:上揭二号所抄皆《大智度论》卷二十六,且内容前后衔接,恰可缀合。如图2 所示,缀合后BD14901 号残卷一与残卷二之间所残缺者恰为BD15352 号,且三号上下界栏密合无间,BD14901号残卷一末行与BD15352 号首行可相连成“未来世事亦如是”句,BD15352 号末行与BD14901 号残卷二首行可相连成“余九地中摄”句。BD14901 号每纸约29 行,BD15352 号每纸亦29 行,二者相合。又三号行款格式相同(纸高及天头地脚高度相同,行约17 字,天头地脚等高,有乌丝栏,行间距、字间距相似,字体大小近同),书风书迹相同,可资比勘。二号缀合后,所存内容始“则言一切诸法空”句之“言一”二字,迄尾题“大智度经卷第卅七”。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25 册254 页上15 行至256上26 行。
又二号既可缀合,《国图》叙录据传世刻本将BD15352 号定名为“大智度论卷二六”,则不妥。事实上,在刻本定型以前,《大智度论》已经以写本的形式广泛流传,敦煌藏经洞出土的众多《大智度论》写卷就是鲜活样本。日本学者伊藤美重子据尾題不同将其分为“大智度经”“摩诃衍经”“大智论”“大智度论”“大智度经论”“卷数尾题”“苏七宝愿经”七个传本系统。①“大智度经”传本系统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与《大正藏》本分卷不同。其实,类似传世刻本分卷歧异的情况还存在于敦煌本《大般涅槃经》《妙法莲华经》等经典,这是写本时代佛经的重要文本特征之一。因此,我们在定名时,不能以今律古,强以后世刻本的分卷方式为古写本定名,而应尊重原卷,定作“大智度论(异卷)卷三七”为宜。
又此二号既为一卷之裂,《国图》叙录称BD14901 号为6 世纪隋写本,BD15352 号为6 世纪南北朝写本,二者结论不一致,需再斟酌。
三、BD07657 号+BD11921 号…中村019 号
(一)BD07657 号(北7280;皇057),3 纸,纸高25 厘米,首尾残,后部见图3 右部所示,存40 行,行约17 字,首行仅存末2 字左侧残笔,末行上部4字残,卷面有霉斑及等距离残洞,隶楷,有行间校加字。所存内容始“复次缘内法为内心”句之“内法”二字左侧残笔,迄“是空三昧缘身受心法”句之首字,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25 册卷286 页中20行至287 页上5 行,图版见《国图》98 册85 页下至86 页下,《宝藏》105 册281 页上至281 页下。《索引》泛名“大智度论”。《宝藏》《索引新编》皆定名“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一”,《国图》定名“大智度论卷三一”,勘定为5 世纪—6 世纪南北朝写本。
(二)BD11921 号(L2050),2 纸,纸高25.1 厘米,首尾残,见图3 中部所示,存8 行,行约17 字,首行仅存上部5 字,卷面有霉斑及残洞,隶楷,有行间校加字。所存内容始“名为三昧力故空,如经说”句之“空如”二字,迄“内外空者无有内外定法”句首二字,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25 册287 页上4 行至287 页上12 行,图版见《国图》110 册152页上。《国图》定名“大智度论卷三一”,勘定为5 世纪—6 世纪南北朝写本。
(三)中村019 号,32 纸,纸高25.1 厘米,②首残尾全,前部见图3 左部所示,存702 行,1 行—6行下部残泐,7—11 中部有裂缝,行约17 字,卷面有霉斑,隶楷,尾题“摩诃衍经卷第卅一”,题记“神龟二年八月十五日经生令狐世康所写,用纸卅三张,校竟。道人惠敞。③”所存内容始“者,先以法空破内外法”句首二字,迄题记,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25 册卷287 页下26 行至296 页中3 行,图版见《中村》卷上107 页至111 页。《中村》定名“摩诃衍经卷第卅一”。
图3 BD07657 号(局部)+BD11921 号…中村019 号(局部)缀合示意图
按:上揭三号所抄内容皆为《大智度论》卷三十一,且内容前后相承,可以缀合。笔者业已指出BD07657 号、BD11921 号可缀合,[3](P42)今谓中村019 号与前二号亦为一卷之断裂。如图3 所示,BD11921 号与中村019 号可以遥缀,比照《大正藏》本,其间约缺66 行,其缀合示意图如图3 所示。又此三号卷面皆有霉斑,行款格式相同(纸高及天头地脚高度近同,行约17 字,行间距、字间距相似,字体大小近同),书风书迹相同(比较表1 所举例字),可资参证。三号缀合后,所存内容始“复次缘内法为内心”句的“内法”二字左侧残笔,迄题记,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25 册卷286 页中20 行至296 页中3 行。
又《国图》叙录称BD07657 号所书字体为隶楷,BD11921 号为隶书,《中村》叙录称中村019 号为隶书,判断歧互不一。今考察总体书写情况,虽部分字体有隶意,但仍不能定作隶书写本,似以隶楷为宜。此外,据题记,三号皆为北魏孝明帝神龟二年(519)年写本,而《国图》叙录称BD07657 号、BD11921 号为5世纪—6世纪南北朝写本,失之宽泛。
表1 BD07657 号、BD11921 号、中村019 号用字比较表
四、S.5955 号+BD03026 号
(一)S.5955 号,首尾残,后部见图4 右部所示,存24 行,行约17 字,首行仅存中部4 字残笔,次行首2 字及末字残,末行存后10 字残笔,通卷下部皆有等距离残洞,楷书,有乌丝栏。有品题“大智度经品第廿一释论”。该号为《大智度论》卷五十、五十一摘抄,其特点是只抄论文,省略经文或只摘录经文开头1 句—2 句表示起止。摘抄凡两段文字,第一段始论文“于人有何利益”句之首二字左侧残笔,迄论文“乘是乘出萨婆若”句之末二字,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25 册422 页上6 行至422页上16 行;第二段始论文“论者言”,迄论文“破诸魔王及坏外道”句之“坏外”二字右侧残笔,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25 册423 页下2 行至423 页下16 行,图版见《宝藏》44 册598 页上至598 页下。《宝藏》定名“大智度经品第二十一释论”,《索引》《索引新编》皆名“大智度品释论”,未确。
(二)BD03026 号(北7286;云026),13 纸,首尾残,前部见图4 左部所示,存292 行,行约17字,前9 纸下部有等距离残洞,第6 纸上下全断开,卷尾上方破裂,楷书,有乌丝栏。有品题“大智度经品第廿二释论”“忧波提舍中随顺品第廿三”“忧波提舍中品第廿四”。该号为《大智度论》卷五十一、五十二摘抄,其特点是只抄论文,省略经文或只摘录经文开头1 句—2 句表示起止。摘抄凡七段文字,第一段始论文“决定知诸法实相”句之“法实”二字,迄论文“龙王身”,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25 册423 页下15 行至424 页中17 行;第二段始论文“论者言”,迄论文“摩诃衍亦如是”,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25 册425 页上15 行至425 页中2 行;第三段始论文“问曰”,迄经文“须菩提”,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25 册426 页中14 行至427 页中4 行;第四段始论文“论者言”,迄经文“中际不可得”,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25册427 页下20 行至428 页上27 行;第五段始论文“论者言”,迄论文“言如是如是”,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25 册429 页上3 行至429页中17 行;第六段始论文“论者言”,迄论文“无二无别故”,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25 册430 页上8 行至430 页中1 行;第七段始论文“问曰”,迄论文“故发问”,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25 册431 页中4 行至431 页下26 行。图版见《国图》41 册141 页上至147 页下,《宝藏》105册322 页下至329 页上。《宝藏》定名“大智度论卷第五十一至第五十二大智度经品第二十二释论至忧波提舍中品第二十四”。《索引》泛名“大智度论”。《索引新编》定名“大智度论卷第五十一至五十二”。《国图》拟题“大智度论抄”,勘定为6 世纪—7世纪隋写本。为5 世纪—6 世纪南北朝写本。《翟林奈目录》著录:“摩诃般若波羅蜜经,6 世纪早期非常好的写经。纸张浅黄色,纸柔软。15 又1/2 英尺”,定名亦误。
图4 S.5955 号(局部)+BD03026 号(局部)缀合示意图
(二)S.4312 号,首残尾全,前部如图5 左部所示,存100 行,行17 字,首行存上部3 字(“说”字存左侧言旁),有乌丝栏。尾題“第五十二卷 第廿三品 廿四品”。所存内容始“如先破生中说”句之“生中”二字,迄尾题,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25 册434 页中25 行至435 页下16 行,图版见《宝藏》35册259 页下至262 页上。《索引》失考,定名“佛经”。《宝藏》定名“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七问答”,非是。《索引新编》定名“大智度论卷第五十二”。
按:上揭二号所抄内容前后相承,卷下部皆有等距离残洞,显为一卷之断裂。缀合后如图4 所示,S.5955 号与BD03026 号左右相接,碴口相合,衔接处分属二片的“罗”“蜜”“故”“破”诸字皆得完整。此外,二号行款格式相同(天头等高,行约17字,行间距、字间距相似,字体大小近同),书风书迹相同,可资比勘。缀合后所存内容始“于人有何利益”句之首二字左侧残笔,讫“故发问”三字,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25 册卷五十422 页上6 行至431 页下26 行。
又《国图》称BD03026 号为6 世纪—7 世纪隋写本,S.5955 号既可与之缀合,亦可作如是断代。又P.2739 号…P.4838 号《大智度论》卷七十四、七十五摘抄与上揭二号行款格式、书风书迹相同,为同一手民所书,[3](P85)二者抄写年代亦当略同。
五、S.1224 号…S.4312 号
(一)S.1224 号,10 纸,首尾残,后部如图5 右部所示,存257 行,行17 字,首行存中下部若干字左侧残笔,末行下部残9 字,倒数第二行下部5 字左侧有残泐,通卷有等距离水渍,卷首背面有蒋孝琬朱笔书写苏州码子“276”,有乌丝栏。所存内容始“须菩提更重说”句首三字左侧残笔,迄“复次生相不可得者”句首字右侧残笔,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25 册431 页中16 行至434 页中24 行,图版见《宝藏》9 册318 页上至324 页下、《英图》19 册203 页上至209 页下。《索引》失考,泛名《佛经》。《索引新编》《宝藏》皆定名“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七”,非是。《英图》定名“大智度论卷五二”,勘定
图5 S.1224 号(局部)…S.4312 号(局部)缀合示意图
按:上揭二号所抄皆为《大智度论》卷五十二,且内容前后相承,当可缀合。如图5 所示,二号遥缀后,比照《大正藏》本,其间约残9 字8,9 字补齐后,S.1224 号末行与S.4312 号首行可相连成“(复)(次生相不可得者,先破)生中(说)”句。又此二号行款格式相同(天头等高,行约17 字,行间距、字间距相似,字体大小近同),书风书迹相同(比较表2 所举例字),可资参证。缀合后,所存内容始“须菩提更重说”句首三字左侧残笔,迄尾题“第五十二卷 第廿三品 廿四品”,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25 册431 页中16行至435 页下16 行。④又《英图》勘定S.1224 号为5 世纪—6 世纪南北朝写本,则S.4312 号抄写年代亦当与之同。又《英图》叙录称S.1224 号所书字体为隶书,似不妥,就原卷整体书写情况而言,当定作楷书或隶楷为宜。
表2 S.1224 号、S.4312 号用字比较表
六、BD16456D号+BD16456B 号…BD1645-6A号
(一)BD16456D 号,残片,如图6 上部所示,存2 行6 字(比照完整文本,原本每行约17 字),隶楷,有乌丝栏。《国图》叙录谓:“本号为从BD00712号背面揭下的古代裱补纸”。所存内容始“彼是受者”句之后二字,迄“今说诸菩萨念佛三昧”句之“念佛”二字,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26 册510 页上2 行至510 页上3 行,图版见《国图》146 册174页下。《国图》定名“《大智度论》卷六四”,勘定为6世纪南北朝写本。
(二)BD16456B 号,《国图》叙录谓:“本号包括2 块残片,可上下缀接,故著录为一号”。如图6 右中部所示,残片1 存4 残行,每行存中部7 字—11字不等。如图6 右下部所示,残片2 存6 残行,每行存下端3 字—10 字不等(比照完整文本,原本每行约17 字),隶楷,有乌丝栏。所存内容始“如是等今但说取相”句之“等今”二字,迄“解是般若波羅蜜甚深相”句之首二字,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25册510 页上2 行至510 页上9 行,图版见《国图》146 册173 下。《国图》定名“《大智度论》卷六四”,勘定为6 世纪南北朝写本。
(三)BD16456A 号,残片,如图6 左部所示,存4 残行,每行存下部10 字—14 字不等(比照完整文本,原本每行约17 字),前后上下端皆残泐,隶楷,有乌丝栏。《国图》叙录谓:“本号为从BD00712号背面揭下的古代裱补纸”。所存内容始“受想行识不具足者,是不名识”句之“者是”二字,迄“善说求菩萨道”句之“说求”二字,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25 册510 页中28 行至510 页下3 行,图版见《国图》25 册146 页173 上。《国图》定名“《大智度论》卷六四”,勘定为6 世纪南北朝写本。
按:上揭三号皆为《大智度论》卷六十四残片,且内容前后相承,当可缀合。BD16456B 号的两块残片,《国图》缀接时错行。重新调整后如图6 所示,残片1 的次行应与残片2 的首行上下相连,缀合后分属二号的“是”字可得其全;残片1 的第3行与残片2 的次行可相连成“知佛所说深妙(非)己所及”句;残片1 的第4 行与残片2 的第3行可相连成“一切法(常) 远离相故”句。BD16456D 号与BD16456B 号残片1 上下相接,二号首行可连成“如(是)(等)今但说取相”句,二号次行可连成“今说诸菩萨)念佛(三昧) 故微细相”句。BD16456A 号与BD16456B 号残片2 可以遥缀,比照《大正藏》本,其间约缺48 行。又此三号行款格式相同(地脚等高,行约17 字,行间距、字间距相似,字体大小近同),书风书迹相同,亦可为证。缀合后,所存内容始“彼是受者”后二字,迄“善说求菩萨道”句之“说求”二字,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26 册510 页上2行至510 页下3 行。又《国图》称此三号皆为6 世纪南北朝写本,近是。
七、津文2 号…BD15310 号
(一)津文2 号(收藏编号:436),残片,如图7右部所示,麻纸,入潢,纸高25.9 厘米,存9 行,行17 字—18 字,《津文》叙录谓:“首纸前端系被剪齐,尾纸与后纸接缝处脱落。天头残破两处,卷面文字未损。”楷书,有乌丝栏。所存内容始“如是等种种因缘”句之“种因”二字,迄“能拔众生地狱畜生恶鬼及人中贫穷”句首字,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25 册516 页上23 行至516 页中4 行,图版见《津文》第4 页。《津文》定名“大智度论卷第六十五”,勘定为6 世纪南北朝晚期写本。
(二)BD15310 号(新1510),残片,如图7 左部所示,纸高26 厘米,存10 行,行17 字—18 字,楷书,有乌丝栏。所存内容始“不与无为法亦如是”句首二字,迄“是般若波羅蜜不为转故出”句之“波罗”二字,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25 册516 页下5行至516 页下15 行,图版见《国图》142 册120 页上。《国图》定名“大智度论卷六五”,勘定为7 世纪—8 世纪唐写本。
图7 津文2 号…BD15310 号缀合示意图
按:上揭二号皆为《大智度论》卷六十五残片,且内容前后衔接,可以缀合。如图7 所示,二号可以遥缀,比照《大正藏》本,其间约缺28 行。又二号行款格式相同(纸高近同,皆有乌丝栏,行17 字—18 字,行间距、字间距相似,字体大小近同),书风书迹相同(比较表3 所举例字),可资参证。缀合后,所存内容始“如是等种种因缘”句之“种因”二字,迄“是般若波羅蜜不为转故出”句之“波罗”二字,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25 册516 页上23 行至516 页下15 行。又《津文》叙录称津文2 号为6 世纪南北朝晚期写本,《国图》叙录称BD15310 号为7 世纪—8 世纪唐写本,断代不一,二者必有一误,宜再斟酌。
表3 津文2 号、BD15310 号用字比较表
八、BD10934 号+BD11641 号…BD06764 号
(一)BD10934 号(L1063),1 纸,残片,后部如图8 右部所示,纸高25.6 厘米,存12 行,行约17字,首行的1 字、8 字—10 字有残泐,卷中部有残烂,末行左侧有残泐,有乌丝栏。所存内容始“须菩提知般若波羅蜜甚深”句之“罗蜜”二残字,迄“诸法如相无作无作者”句之“如相”二残字,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25 册564 页中1 行至564 页中14行,图版见《国图》108 册239 页上。《国图》定名“大智度论卷七二”,勘定为5 世纪—6 世纪南北朝写本。
(二)BD11641 号(L1770),2 纸,残片,如图8中部所示,纸高25.5 厘米,存18 行,行约17 字,首行末二字存左侧残笔,次行中上部有残泐,末行有残泐,存数残字,卷面有等距离残烂,有乌丝栏。所存内容始“复次诸法如相”句末二字左侧残笔,迄“复次五众如”句之“五众”二残字,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25 册卷564 页中14 行至564 下3 行,图版见《国图》109 册317 页上。《国图》定名“大智度论卷七二”,勘定为5 世纪—6 世纪南北朝写本。
(三)BD06764 号(北7300;潜064),2 纸,纸高26 厘米,首残尾全,前部如图8 左部所示,存26行,行约17 字,首纸上部破裂,第2 纸中下部残缺,首行存若干字左侧残笔,有乌丝栏。尾题“大智度经卷第七十六”。所存内容始“十方无穷无边”句第2 字左侧残笔,迄尾题,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25 册564 页下2 行至566 页上14 行(但经文“经天末栴檀香散佛上”至“应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未抄),图版见《国图》93 册173 页下至174 页下,《宝藏》105 册398 页上至398 页下。与《大正藏》本分卷不同,所抄相当于《大正藏》本卷七十二的部分内容。《索引》泛名“大智度论”,《宝藏》《索引新编》皆定名“大智度论卷第七十六”,《国图》定名“大智度论(异卷)卷七六”,勘定为5 世纪—6 世纪南北朝写本。
按:上揭三号所抄皆相当于《大正藏》本《大智度论》卷七十二,且内容前后衔接,可以缀合。如图8 所示,BD10934 号与BD11641号左右相接,下界栏密合无间,断痕基本吻合,衔接处原分属二号的“是”“诸”“如”“相”诸字皆得其全。BD11641 号与BD06764 号左右相接,下界栏密合,断痕大致吻合,衔接处原分属二号的“如”“复”“次”“五”诸字皆可成完璧。但二号之间残缺“十方无”三字,三字补全后,BD11641 号末行与BD06764 号首行可以相连成“……(十方无)穷无边,(须菩提如)亦如是”句。又三号行款格式相同(纸高及天头地脚高度近同,行约17 字,行间距、字间距相似,字体大小近同),书风书迹相同,可资比勘。缀合后,所存内容始“须菩提知般若波羅蜜甚深”句之“罗蜜”二残字,迄尾题“大智度经卷第七十六”,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25 册564 页中1 行至566 页上14 行。
图8 BD10934 号(局部)+BD11641 号…BD06764 号(局部)缀合示意图
又《国图》叙录称BD10934 号所书字体为楷书,BD11641 号为隶楷,BD06764 号为隶书,歧互不一,殊为不妥。就实际书写情况而言,虽个别字体带有隶意,但总体仍以定作楷书为宜。
此外,三号既可缀合,《国图》据《大正藏》等传世刻本将BD10934、BD11641 号皆定名“大智度论卷七二”,亦不妥。此处当依原卷尾題,定作“大智度论(异卷)卷三七”为是。说详“BD14901 号+BD15352 号”条。
上面我们通过内容、断痕、行款、书风等方面的分析比较,把19 件《大智度论》残卷或残片缀合为8 组。通过缀合,不仅使这些“身首异处”的残卷得以重新聚合,同时还可以对写卷的定名、断代以及校理创造良好条件。如BD15352 号《国图》定名“大智度论卷二六”,BD14901 号《国图》据尾题定名“大智度论(异卷)卷三七”,而根据上文第七组的讨论,此二号实为一卷之裂,同属“大智度经”传本系统,故《国图》对BD15352 号的定名亦当据尾题重新拟定。再如《国图》叙录称BD07657、BD11921 号为5 世纪—6 世纪南北朝写本,而根据第八组的缀合结果,署有“神龟二年八月十五日”题记的中村019 号与上二号可缀合,则《国图》对上二号的断代亦失之宽泛。又如《津文》叙录称津文2 号为6 世纪南北朝晚期写本,《国图》叙录称BD15310 号为7 世纪—8 世纪唐写本,而根据第十二组的缀合结果,此二号可以缀合,则《津文》《国图》的断代必有一误,宜再斟酌。综上,敦煌残卷或残片的缀合工作是敦煌文献整理研究工作的基础,学界必须给予足够重视。
注释:
①同属“大智度经”传本系统的还有S.3865、BD15298、津艺252、俄Φ137、BD00428、BD11224+S.3677、中 村016、S.2866、S.062…9…BD06811、S.0629…BD06811、BD02901、S.4950、S.4960、S.5393、S.5120、S.1829、BD03729、S.7163 …BD11570 … BD08451+BD14086、BD10934 +BD11641 …BD06764 等号。
②《中村》叙录谓纸高8 寸3 分,约合25.1 厘米。
③“敞”,《中村》误作“敝”。
④参《大正藏》本,此处当残“次生相不可得者如先破”10字,然不合原卷每行17 字抄写之例。今核BD03533 号《大智度论》卷五十二,缺文作“次生相不可得者先破”,颇疑S.4312 号与之同(无“如”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