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类课程改革探索

2020-04-23陈金玲仇贝乐虞泽民王斯赕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53

福建茶叶 2020年2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育人思政

陈金玲,姚 婷,仇贝乐,虞泽民,王斯赕(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 310053)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推动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这要求我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环节,充分发掘各类思政元素,着力将“三全育人”落到实处,力争“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共同发展,同向同行。

大学生就业指导类课程是高职院校开设的公共必修课,主要目标在于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多样多元多变,自我意识和价值追求更加强烈,对就业指导的需求愈发迫切,在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显得非常重要。然而,目前我国缺乏针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相关研究。鉴于此,本文从课程思政角度出发,探索课程思政理念下就业指导类课程建设,力争打造一门精品课程思政,提升就业指导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为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

1 课程思政理念下就业指导类课程发展的现状

1.1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发展现状

课程思政是指学校所有课程作为载体,把思政贯穿于教学活动全过程的理念和实践活动,即每门课都上出“思政味儿”,所有教师都挑起“育人担”,形成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让立德树人如春风化雨般深入学生的内心。当前,课程思政在各高职院校有星火燎原之势,但整体看,各高职院校还存在诸多问题,不少教师甚至职能部门负责人还对课程思政的理念认识不够深刻、理解不够充分、研究不够深入、执行不到位。从立德树人的高度出发,优化顶层设计,统筹推进认识再深化,实践再出发,深耕课程思政,显得非常持续发力,善作善成。

1.2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类课程的发展现状

1.2.1 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尽管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类课程,但从目前来看多数的就业指导还仅仅停留就业政策指导、就业形势分析上,就业指导课的内容不能满足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课时也存在缩水的现象。

1.2.2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且不稳定。大学生就业指导类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而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的教师主要来自学生工作系统,主要是是书记或者辅导员,很少接受专业培训,缺乏相应的基础知识,因此授课效果也就难以保证。

1.2.3 个性化指导相对缺少。初涉社会的大学毕业生,面对多重职业选择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矛盾和心理不适,比起集体号脉会诊,他们更希望得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的个性化职业指导。

1.2.4 创业指导停留在纸面。目前,双创背景下,创业一直是个热门话题,大学生创业的也如火如荼,但就业指导课对创业的指导还比较薄弱。课程在实际操作中可行性不强,在实践指导和技能的培养上有很大不足,导致创业指导课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而缺乏对创业过程的真正指导。

1.2.5 课程内容和学生需求“两张皮”。学生所需要的就业知识,从课堂上获取不了,学生觉得这个课没有什么用,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2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类课程思政内涵

自实施课程思政以来,相关专家学者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但是,就业指导类课程改革中关于思政内涵的研究却非常少。而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塑造健全完善的价值观念非常重要。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就业指导类课程改革有助于学生在校园内培养正确的三观,能让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平稳过渡,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四有”青年。本文关于就业指导类课程的思政教育内涵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

2.1 价值引领,夯实理想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就业理念,从专业和行业角度,让学生了解行业特点、专业特长,树立行业自信、专业自信。同时应努力扭转“读书无用论”、“逃避就业式专升本”、“等、靠、要”等思想,做好就业观教育。

2.2 以德为先,坚持道德教育

指导就业时注重培养学生,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素养、职业技能、行业资质,还要有诚信、敬业的职业素养,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良性的激励机制、责任意识、法律观念。因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堂,让学生明白个人成长成才离不开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必须树立敬业态度,领会学习“做一行,爱一行;做一行,专一行”的精神,不断提高专业素养。

2.3 榜样力量,强化精神教育

思政元素融入就业指导类课程应大力弘扬时代的主旋律。社会亟需有实践职业精神的青年志士承担社会责任,开辟创新天地。课程思政的教育性应立足国情、社情,充分利用就业指导类课程“立足校园、对接社会”的优势,依靠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率先垂范的感召来帮助学生形成厚学、敬业、笃行的职业精神。

3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类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与预期效果

3.1 建设目标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习近平这段话正是当今“课程思政”的内涵总目标。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将德育内容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中,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通过价值引领,达到“课程育人”的目标,让学生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的熏陶,将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嵌入就业创业的培养中。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转变,让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强化传道授业的师者本色。

3.2 预期效果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类课程改革的预期效果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用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价值引领职业观、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正能量;2.用专业特色,引领大学生领悟工匠精神,挖掘敬业内涵;3.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与第二课堂的实践育人相结合,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4 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类课程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4.1 优化课程设计,建立课程思政资料库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进行课程设计,将价值引领渗透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围绕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充分挖掘就业指导类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建立思政资料库。就知识点“模拟面试”来说,可以结合企业招聘面试视频,运用矛盾分析法引导学生一分为二换位思考看问题,如果你是面试官,你最喜欢怎么样的应聘者,知道了这些,就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培养和锻炼这方面的技能,以备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书到用时方恨少”。以“模拟面试”为例,思政教学资源如表1。

表1 模拟面试思政教学资源

4.2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思政教育活力

笔者认为教学情境设置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

1)情景模拟,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教学活动中,根据课程内容,针对性的进行场景设计,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的过程,这也是让课程教学从理论向实践转换,有利于提升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堂中做自己的主角,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实践、逻辑思维和分析判断的能力,并对企业文化的了解进一步加深。

2)案例分析,经验分享。案例教学方法,学生是参与主体,教师引导是关键,案例内容是基础。比如讲到“简历制作”内容时,对于没有找过工作的学生来说,对于简历的认知很有限,如何做出让企业HR和老板心动的简历,运用案例教学的天然的优势,邀请已经毕业的学长学姐企业HR、企业高管或者负责人现场或者视频的方式分享。让同学们更能感受到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是怎么样的,自己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同时面试技巧的实战经验,也是分享者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相比模拟面试,更接近企潜移默化嵌入价值目标的教学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学习状态、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形式的教育过程,进而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4.3 优化考核方式,纳入思政考核元素

1)注重平时考核,彰显全程育人。考核主要有日常表现、期末作业构成,日常表现部分,以前主要注重了学生的简历制作情况,课堂问题回答情况,增加思政考核模块以后,能更科学的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日常表现、综合素质水平、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价同时考核过程本身也成为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心理健康素质、职业素质等的重要平台。

2)注重能力培养,注重价值引领。课程思政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者应有机结合,采取口头和书面相结合的考查方式。口头考核,也就是课程答辩;书面考核,也就是简历、求职信的撰写。这样既考查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检验了学生是否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

课程思政理念下,做好“三全育人”,把思政教育融入到就业课程中,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职院校各方面的努力,既看到课程思政改革的成绩,也要认识到目前的差距,应该充分利用大学生就业指导类课程的思政育人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的人文性与就业指导的知识性有机结合,最终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