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两英译本章回标题的比较研究

2020-12-22

福建茶叶 2020年2期
关键词:泰特译本原文

王 丽

(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红楼梦》[1]是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的巅峰,它文辞优美,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迄今《红楼梦》共有三个英文全译本,公开出版的有霍克思(David Hawkes)、闵福德(John Minford)合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2],杨宪益、戴乃迭(Gladys Yang)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3];另有邦斯尔神父(the Rev.B.S.Bonsall)独译的Red Chamber Dream,虽未成书出版,却已由香港大学图书馆制作成电子版,供读者免费在线阅读[4]。基于文化传播、翻译目的或翻译策略选择等视角对《红楼梦》英译本进行的研究有很多,而探讨《红楼梦》章回标题翻译的论文相对较少。以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为理论指导,来比较《红楼梦》英译本章回标题的研究则更少。但在《红楼梦》庞大的故事框架下,每个章回标题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并有着诸多的语言和文化内涵,令人回味,值得探讨。翻译标准是衡量译文质量的重要尺度,也是译者从事翻译活动所必须遵守的准则,泰特勒“翻译三原则”在译界举足轻重,影响深远。因此,本文以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为理论指导,比较分析《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思、闵福德译本(以下分别简称“杨译本”和“霍译本”)的章回标题。

1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简介

英国十八世纪翻译理论家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1747-1814年)于1790年在爱丁堡皇家学会宣读了自己的《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并于1792年匿名发表,成为西方乃至全世界第一部翻译理论专著[5]。泰特勒在《论翻译的原则》中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其原文为“I.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II.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in a translation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III.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6]我国最早介绍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是邓振铎[5]。1921年,邓振铎在《译文学书的三个问题》这篇文章中将泰特勒第三条翻译原则中的“original composition”译成了“原文”[7],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误导了部分中国学界人士。彭长江、郭建中先后发文解释应如何理解和翻译泰特勒第三条翻译原则中的“original composition”,由此基本澄清了学界在这一点上的疑惑。根据彭长江[5]和郭建中[8]的解释,我们可将这三条原则翻译成如下的中文:1.译作应该完全体现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相同;3.译作应当同(目的语)原创作品一样流畅。由此可见,泰特勒“翻译三原则”强调译作应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和风格,并应具备目的语原创作品那样的流畅度(以便目的语读者接受)。

2 杨译本和霍译本章回标题的比较分析

在该小节中,笔者将以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为指导,分别对《红楼梦》杨译本和霍译本的第三、十五、二十七、三十九、四十七、六十六章的标题进行比较分析。

例1:

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红楼梦》第三回)

杨译本:

Lin Ruhai Recommends a Tutor to His Brother-in-law

The Lady Dowager Sends for Her Motherless Grand-Daughter

霍译本:

Lin Ruhai recommends a private tutor to his brother-in law

And old Lady Jia extends a compassionate welcome to the motherless child

原文中的“西宾”一词属于语言文化负载词。根据《红楼梦鉴赏辞典》[9],古代宾主相见,以西为尊,主东而宾西,“西宾”又称“西席”,后“西宾”用于对老师的尊称。如果按照字面意思,将“西宾”直译为“a visitor from the west”,则明显违背了原文的意思,但两个译本分别将其处理成“a Tutor”、“a private tutor”,都做到了对原文内容的忠实。杨译本通过“Sends for”将“接外孙”的“接”字译了出来,但霍译本未将其译出。“惜孤女”的“惜”字表达了贾母对其外甥女林黛玉的疼爱,霍译本通过“extends a compassionate welcome”将这层情感充分地译了出来,而杨译本没有完全译出贾母的这层情感。在语言风格上,杨译本更接近原文,通过使用“to His Brother-in-law”、“for Her Motherless Grand-Daughter”,使句式显得很工整。

例2:

王凤姐弄权铁槛寺

秦鲸卿得趣馒头痷

(《红楼梦》第十五回)

杨译本:

Xifeng Abuses Her Power at Iron Threshold Temple

Qin Zhong Amuses Himself in Steamed-Bread Convent

霍译本:

At Water-moon Priory Xifeng finds how much profit may be procured by the abuse of power

And Qin Zhong discovers the pleasures that are to be had under the cover of darkness

两个译本都将原文标题的意思表达了出来,特别是霍译本,读者通过其标题,就可知晓第十五回的故事梗概,而杨译本只译出了原文标题的基本意思,并未做额外的延伸,但这种处理可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词汇个数上看,杨译本仅用了15个单词,而霍译本使用了32个单词,显得稍微有些繁琐;另外,杨译本巧妙地使用了“Abuses”、“Amuses”来分别表达原文中的“弄权”和“得趣”。

例3: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杨译本:

Baochai Chases a Butterfly to Dripping Emerald Pavilion

Daiyu Weeps over Fallen Blossom by the Tomb of Flowers

霍译本:

Beauty Perspiring sports with butterflies by the Raindrop Pavilion

And Beauty Suspiring weeps for fallen blossoms by the Flowers’Grave

原文标题里有两个文化意象,一个是“杨妃”,指中国“四大美女”中的杨玉环,属于比较丰满的女子;另一个是“飞燕”,指中国汉代的美女赵飞燕,她比较瘦小轻盈。仔细一看便会发现,两译本在这一点的处理上是有差别的。杨译本直接将“杨妃”和“飞燕”分别译成了“Baochai”和“Daiyu”,这种处理免去了读者的理解负担,但也损失了原文标题中的文化意象;反观霍译本,将“杨妃”和“飞燕”分别译成了“Beauty Perspiring”和“Beauty Suspiring”,两个“Beauty”表达了“杨妃”和“飞燕”的外在美,而“Perspiring(出汗)”将“杨妃”因追蝶而出汗的样子表达了出来,既暗示她乐在其中,又暗示其体态丰盈,而“Suspiring(叹息)”描绘出了“飞燕”泣残红的样子。虽然霍译本译出了原文标题中文化意象的内涵,但读者乍一看,有些费解。另外,霍译本将原文中的地名“滴翠亭”译成了“Raindrop Pavilion(滴雨亭)”,显得有些不妥。

例4:

村姥姥是信口开河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

杨译本:

An Old Village Woman Tells Tall Stories

A Romantic Youth Insists on Following Them Up

霍译本:

An inventive old countrywoman tells a story of somewhat questionable veracity

And an impressionable young listener insists on getting to the bottom of the matter

两译本在本章标题上的相同点是将原标题中的“是”均译成了动词“tells”,只是一贯的大小写不同罢了。两译本在本章标题上的最大不同点除了一贯的长度不一之外,还在于霍译本通过“inventive”一词直接传达出了“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即向译文读者交代了原文标题未直接包含的信息。另外,笔者认为,杨译本将“寻根究底”译成了英语习语表达“Following Them Up”,即“进一步调查”,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综上,根据泰特勒“翻译三原则”,通过对《红楼梦》杨译本和霍译本部分章回标题的比较分析,总体上杨译本更忠实于原作章回标题的思想和风格,而霍译本更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更多地考虑了译文读者的接受问题。

3 造成两译本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1964年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受外文出版社的委托开始着手《红楼梦》的翻译,对于杨氏夫妇而言,其整体定位是要向西方社会系统地介绍中国作品和中国文化。出于再现中华文化风貌的目的,杨宪益夫妇以较保守的直译为主要原则,从而达到对原文有较高的忠实度,传递源语信息。杨宪益曾说:“翻译的时候不能作过多的解释。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既不要夸张,也不要夹带任何别的东西”。[10]

霍克斯在其《红楼梦》译本的前言中写道:“My one guiding principle has been to translate everything—even puns.For although this is,in the sense I have already indicated,an unfinished novel,it was written(and rewritten)by a great artist with his very lifeblood.I have therefore assumed that whatever I find in it is there for a purpose and must be dealt with somehow or other.I cannot pretend always to have done so successfully,but if I can convey to the reader even a fraction of the pleasure this Chinese novel has given me,I shall not have lived in vain.”[2]第一句话表明他要翻译一切,甚至是双关;第二句话表达了他对《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尊重和钦佩,他认为这部作品倾注了曹雪芹的心血;第三句话表明他在翻译时,决不会放弃小说中的任何细节;最后一句交代了他翻译这部中国小说的目的,即给读者带来阅读乐趣,正如当初这部作品带给他本人的乐趣那样。

4 结语

本文以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为译评标准,通过对比分析《红楼梦》杨译本和霍译本的部分章回标题,发现杨译本注重传达《红楼梦》原作章回标题的思想和风格,意在传播中国文化;而霍译本注重原作章回标题的内容,更多地考虑了译文读者的接受问题。造成两译本出现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译者的翻译目的不同。该研究从侧面反映出,在中国传统文学的翻译问题上,中国译者更希望把原文中的形式美、韵律美等展现出来,而外国译者更注重向读者传达原作的内容。在提倡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今天,中国译者应同外国译者加强合作和交流,互学互鉴,以出产更多、更好的中国文学译作。

猜你喜欢

泰特译本原文
《邓小平文选》日译本的回顾与思考——著名翻译家吉田富夫先生访谈录
谁说非洲野犬不流泪
德译本《牡丹亭》赴欧演出考论——以1936年奥地利“六幕”演出为中心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