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墨子的德育思想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20-12-22

福建茶叶 2020年2期
关键词:墨子德育思想

王 凡

(中国计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墨子生活于春秋战国时期,面对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为探寻世界和平的原因,先是跟随儒家学习,后因理念冲突等原因而退出儒家,自立墨家,其墨家德育教育方法更加具体而具有实践操作性,其独特的教育理论对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具有其他德育思想学派所不具备的特点。

1 墨子其人及《墨子》

墨子具体的生卒年时间已经不可考证,据各位学者对其生平进行考证,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孙诒让在《墨子间诂》认为墨子生卒年为前468年—前376年;刘汝霖在《墨子年谱》认为墨子是前478年—前397年;钱穆《墨子事迹年表》定为前479至467年—前394至前384年;万授楚《墨子简表》定为前490年—前403年;吴毓江定为前488年至478年—前402年;胡适定为前500至490年—前470至前380年;任继愈定为前480年—前420年;李树桐定为前496至492年—前407至前403年;张岱年定为前480年—前397年。1当前学术界基本断定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人士。

关于墨子的籍贯主要有宋国人说(葛洪),齐国人说(宋成阶),印度人说(胡怀琛等),有阿拉伯人说(金祖同等),当前学术界争论比较激烈的是墨子东西鲁说,即墨子生于鲁国还是生于鲁阳的观点。认为墨子是鲁国人的说法主要是孙诒让、认为是鲁阳人的主要是清朝的毕沅、武亿及刘蔚华、冯成荣等学者。当前学术界比较认同的说法是墨子生于宋,但是长期活动于鲁国。

《墨子》是由墨子及其弟子著述,《汉书》记载《墨子》七十一篇,《隋书》记载十五卷、目卷,宋朝后实存五十三篇。它原来保存于《道藏》,后经近代学者如梁启超、胡适、方授楚等人整理,将此五十三篇分为五组。《墨子》是研究墨子德育思想的重要文献。

2 墨子的德育思想

墨子的德育思想内容丰富,将其整理系统能够化为教育目标、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几个方面。

2.1 墨子教育目标

墨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兼士”,这种目标是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的,主要是为结束战乱,争取和平而进行的教育层次的探索。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民不聊生,各个诸侯王为了能够在诸侯争霸战争中生存下去,进行各方面改革和发动侵略争霸战争。战争袭扰使百姓生活水深火热,墨子作为手工业者和农民的代表,从自身的阶级视角对当时的社会问题进行了独特解读,认为社会动乱的根源是人们之间不能够“相兼爱”造成天下人只知道自利自爱,去损害别人的利益。所以墨子要想实现天下太平,就需要人人兼相爱。墨子将能够践行兼相爱的人称为“兼士”。“兼士”是需要培养的,所以墨子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兼士”。

“兼士”是一个有具体要求的理想人格,“厚乎徳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厚乎徳行”是强调培养的人的品性人格,“辩乎言谈”是强调举止言谈上,“博乎道术”是指在学识上的要懂得规律和方法。墨子将“厚乎徳行”作为“兼士”这一理想人格的首要标准,“吾闻为高士于天下者,必为其之身,若为其身;为其友之亲若为其亲。”墨子培养的“兼士”首要的就要有兼爱之心,爱他人如爱己身,只有培养其这种精神,才能够影响天下人,最终实现“兼相爱”的理想社会,但是墨家的“兼士”和儒家培养的“君子”是不一样的,虽然儒墨两家都强调要培养品性高尚的人,但是墨家在强调德行的时候更强调追求“利”但是这里的“利”不是私利,而是公利。只有为全天下的人谋利益才能算得上真正品德高尚的人,真真正正的“兼士”。

2.2 墨子教育理念

2.2.1 墨子人性论

墨子对人性的论述是从探究人的本质开始的。虽然他也同儒家一样,认为人与禽兽有本质区别,人是万物之灵秀,但他认为这种区别不仅表现在道德属性方面,更重要的还是表现在人具有其独有的劳动本质方面。“今人固与禽兽麋鹿、蜚鸟、贞虫异者也。今之禽兽麋鹿、蜚鸟、贞虫,因其羽毛以为衣裘,因其蹄蚤以为绔屦,因其水草以为饮食。故唯使雄不耕稼树艺,雌亦不纺绩织维,衣食之财固已具矣。今人与此异者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不生。”2墨子在此基础上提出“素丝说”:“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3强调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证明人是可以教育的。

2.2.2 墨子的培养对象

墨子培养的对象是“农与工肆之人”,墨子培养“兼士”是为了“交相利”,要使每个人都能获得利益,是为了“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既然是为了使人民获利,那么就一定不是夸夸其谈的所谓“君子”,而是能够从事农业手工业的工作者,为了实现“兴天下之利”的目标,墨子的教育对象就会变成了劳动者,即“农与工肆之人”。在下层阶级中培养其可以实现其政治目标的“兼士”。所以墨家这一学派与其他学派不同的是,他们具有严密的管理制度,有最高领袖“巨子”,墨家弟子“为道义”慷慨赴死。

2.3 墨子教育内容

墨子的教育方向非常明确,就是为了使教育对象成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兼士”,为了使教育对象能够“厚乎徳行”,所以在教育内容上也是更加具体,主要有十个词,二十个字,“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乐、非命、节用、节葬”。“兼爱,非攻”是墨子教育内容的核心和初心,只有信仰“兼爱”才能体会到广大劳动者的艰辛,才能会不遗余力地“行天下之利”。“尚贤、尚同”追求的是一种社会大环境的和谐,在大环境对知识分子有需求,才能够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墨子的教育内容是从学生的具体接触到的东西入手,是一种系统的教育内容。

2.4 墨子教育方法

墨子是在吸收其他学派的基础上,针对“兼士”的培养目标而采用的有别于其他学派的教育方法。其教育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几种:

2.4.1 强学强教

“强学强教”主要是指教授学生强调主动性,他的理论依据就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那么老师就可以强行教授,学生强行学习,不一定是在学生有了问题之后才对他进行答疑解惑。《墨子·公孟》篇云:“公孟子谓子墨子曰:君子共已以待,问焉则言,不问焉则止。譬若钟然,扣则鸣,不扣则不鸣。子墨子曰:……若大人为政,将因于国家之难,譬若机之将发也然,君子之必以谏,然而大人之利,若此者,虽不扣必鸣者也。”更加强调“不扣必鸣”。这种教育方法体现出老师对学生的责任,学生应对学习的态度,学习更要注重成效。墨子的这种教育方法带有强烈的目的性,所以他的教学效率也会更加的高。当然,在实际应用中,也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在帮助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对“强学强教”进行运用会更加具有成效。

2.4.2 因材施教

墨子的因材施教与儒家的不同,墨子更加强调按照弟子的先天天赋进行教育。《墨子·耕柱》篇云:“子墨子游荆耕柱子於楚,二三子过之,食之三升,客之不厚。”《墨子·贵义》篇云:“子墨子仕人于卫,所仕者至而反。”《墨子·公孟》篇云:“有游於子墨子之门者,身体强良,思虑徇通,欲使随而学。子墨子曰:‘姑学乎,吾将仕子。’劝于善言而学。”

2.4.3 量力而行

墨子强调学习需要专心致志、量力而行。在《墨子·公孟》篇云:“二三子复于子墨子学射者,子墨子曰:不可。”在学习超过自身能力的状态下去学习其他东西不利于提高学习的有效性。量力而行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至于在自身能力范围以内进行学习才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2.4.4 实践力行

在《墨子·公孟》篇记载“告子谓子墨子曰:‘我治国为政。’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恶能治国政?”处理政务最重要的就是要实践力行,“口言之,身行之”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人信服,学习也是如此,言行合一才能够做好事情,也才能够修身、治国。

2.4.5 察类明故

“类”是指事物的类别、分类,“故”是指事物的原因、根据或行动的目的,同时他又是另一事物发展的结果。“察类明故”就是要求人们在认识事物或辩论时,应当进行合理的分类,找出各类事物的同异、因果及其根据,以探索前后的发展联系。墨子把“类“看作是推理论证的依据,是“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查名实之理”的方法和“劝以教人”的工具。“类”有时指“类必”或“推理”。墨子认为要察类、知类,教要坚持“异类不比”的原则。“察类”与“明故”是不可分的。不“察类”就无以“明故”。他以“明故”作为辩论的基础,重视自己的“故”,以揭发论敌的“无故”。“有故”、“无故”有时也指“合理”与“不合理”。

2.4.6 志功合一

“志”是指行为动机,“功”是指行为的功效。“合其志功而观”,即是把一个人的动机与效果结合起来考察,强调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学习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强调动机,也要注重学习的效果。只有动机强烈,目标设计符合实际,学习的效果才能够真正地促进自身的学习。

3 墨子德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3.1 强调学习目的性,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人格

很多学生在高中升到大学以后,就停止了奋斗,想当然得认为大学就是梦想的终点,学习也就没有了动力。高校学生在上到大学之后为什么没有了学习的动力,主要就是,没有了奋斗目标,没有了奋斗目标,在大学期间就不能够沉下心来进行充实的学习。长时间沉浸于娱乐休闲中,上课教室常常不能够坐满,逃课、请假者颇多,图书馆常常只有那些马上要毕业,准备考研、考公务员的学生抢占位置。所以,高校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要让他们树立奋斗目标,明确将来要做什么工作,要让他们有明确的未来规划。在明确奋斗目标后就必须让学生能够了解要达到未来的奋斗目标。让其明确需要什么样的能力,需要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让学生树立真正的理想人格。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的奋斗目标是就是“两个全面”即:首先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次基础上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这目标就需要就需要培养“时代新人”。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尤其是要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在实现中国梦中是“建设者和接班人”,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懂得能够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3.2 强调学习主动性,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很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误解,多数同学对此有抵触心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往往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中不能够被学生认可,进而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影响。只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学习的主动性,由外而内才能真正的影响学生,感化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人的学问,让学生信服,让学生喜爱,就要用理论去赢得学生的认同,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了解马克思主义,让学生去真真正正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去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无处不在,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不是高高在上的,它是我们身边的,依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可以解决我们生活学习过程中的问题,问题的解决促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加强烈,真正让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人。

3.3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力行

墨子教育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实践力行,例如,墨子追求“非攻”,并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停留在语言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实践中,《墨子》记载多次阻止战争的情况,例如,墨子止楚攻宋。思想政治教育,改造于思想,行动于实践,在实践中践行理论,真正去改变世界。

“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115—116页),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知识也是需要不断变化发展的,知识来源于实践,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带学生到社会中去,将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书本、语言上边,而是要将知识真正用于实践。

3.4 强调学生多方面发展,培养学生言辩能力

墨子强调培养学生“谈辩”能力,“谈辩”能力就是指学生具有的沟通能力和思辨能力。能否具有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影响办事效率的重要因素,新时代的学生,其知识储备、见识和视野非常宽阔,在这种状态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极佳的“谈辩”能力。“谈辩”能力强才能够使其他人信服,才能够达到立德树人的思想教育目标。

新时代社会环境、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借鉴墨子德育思想、德育方法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利于更好的促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对学生的影响力。

注释:

1.萧鲁阳主编,中原墨学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08,153—154.

2.方勇编.墨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1,190.

3.方勇编.墨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1,11.

猜你喜欢

墨子德育思想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武圣人,惟墨子足以当之”——冯友兰武圣观论析
思想与“剑”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墨子破云梯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